■包斯琴高娃 荷 花 闫素梅
(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
内蒙古绒山羊是我国优良的绒肉兼用型品种,生产的羊绒以细、长、柔软和强度大、白度高、光泽好闻名世界,被誉为“纤维宝石”。然而,受到羊绒价格下降和羊肉价格上升因素的影响,使得绒山羊的育肥生产成为了农牧民饲养绒山羊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绒山羊的饲养育肥模式主要有放牧育肥、放牧补饲育肥和舍饲育肥三种。多年的草场超载过牧现象,使得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草场可利用面积逐年减少,使得舍饲育肥成为了绒山羊育肥和羊肉生产的重要饲养方式。在绒山羊的生产中,每年淘汰30%左右的成年基础母羊作为肉用,是羊肉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原红等(1993)[1]研究了不同饲养方式对羊产肉性能的影响,结果得出在获取营养物质相近的情况下,采取舍饲、补饲和放牧三种方式后试验羊的增重产肉效果有明显不同,舍饲羊的胴体干物质和脂肪含量较高,胴体评分也好。然而,目前关于不同饲养模式对绒山羊成年母羊育肥性能和屠宰性能影响的研究尚未见到系统的资料报道。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不同饲养育肥模式对绒山羊成年母羊育肥性能、营养物质消化和屠宰性能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为科学制定绒山羊成年母羊的育肥补饲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对绒山羊的羊肉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参考价值。
从内蒙古白绒山羊种羊场淘汰母羊中选择平均体重为(40.38±0.84)kg的5岁阿尔巴斯白绒山羊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2组,对照组进行放牧育肥,试验组进行舍饲育肥,饲喂全混合日粮。育肥期为60 d,育肥前期和育肥后期各30 d。
对照组在放牧期间牧草的营养物质组成见表1。试验组的舍饲育肥日粮配制参照NRC(1985)饲养标准,日粮的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2。
表1 对照组采食牧草营养水平及营养物质进食量(风干基础)
1.3.1 育肥性能
在试验开始及开始以后每隔15 d对各组母羊进行早晨空腹称重,计算出对照组和试验组母羊的日增重。根据干物质采食量(DMI)计算饲料转化效率。放牧组母羊的DMI采用利用全收粪法和内源指示剂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定。
表2 试验组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风干基础)
试验进行至第20 d和育肥后期时,从放牧母羊中选择6只羊,测定放牧母羊的DMI。试验预试期7 d,正试期5 d。正试期每天收集4次,记录每天的排粪量,每次采集粪样50 g,连续采集5 d;每天跟踪山羊的放牧采食情况采集牧草样,将采集的粪样与饲料样于-20℃冷冻保存备用,用以测定DM与4N-HCl不溶灰分(AIA)的含量。水分采用GB5009.385规定的方法测定;AIA的测定参考GB/T 23742-2009规定的方法测定。对于试验组母羊,每天记录采食量,计算其每日的平均DMI。
对照组母羊每日DMI=每日排出粪DM量×粪DM中AIA(%)/牧草DM中AIA(%)
饲料转化率(%)=日增重/DMI×100
1.3.2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
分别于育肥前期和育肥后期采用内源指示剂法测定各组母羊的营养物质消化率。饲料和粪样的采集方法同上述DMI的测定,测定指标为日粮总能(GE)、D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蛋白(CP)、钙(Ca)和磷(P)等常规指标的表观消化率。常规指标的测定参照张丽英主编《饲料分析与质量检测技术》[2]。
1.3.3 屠宰性能
试验结束时,分别从对照组和试验组中随机选取6只母羊,禁食24 h、禁水2 h后屠宰。测定指标屠宰率为胴体重与宰前活重之比;净肉率为净肉重占宰前活重的百分比;同时测定大网膜脂重、肾脂重、肠系膜脂重、内脏重(心脏、肝脏、肺脏、脾脏、肾脏和胰腺)与胃肠道重(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和大肠、小肠)占体重的比例。背膘厚度(GR值)为用游标卡尺测定第12与第13肋骨之间,距背脊中线11 cm处的组织厚度;眼肌面积为眼肌高度×宽度×0.7。具体测定方法参照昝林森主编的牛生产学[3]中报道的方法。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03和SAS 9.0软件的统计程序进行T检验比较,P<0.05表示组间差异显著,0.05<P<0.10表示组间差异趋于显著。
表3 饲养模式对绒山羊成年母羊日增重的影响(kg)
从表3可以看出,在试验1~15 d和16~30 d时,试验组母羊日增重大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22,P=0.63)。当育肥试验进行到31~45 d与46~60 d阶段时,对照组母羊日增重呈现出降低趋势,极显著低于试验组(P=0.000 1)。在整个育肥期,对照组母羊平均日增重为0.08 kg,极显著低于试验组母羊(P=0.000 1),试验组母羊的日增重较对照组提高了137.50%。
从表4可以看出,在育肥前期、育肥后期及整个试验期,试验组母羊DMI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78,P=0.88,P=0.82)。试验组的饲料转化效率在育肥前期与后期及整个育肥期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表4 饲养模式对绒山羊成年母羊DMI与饲料转化率的影响
表5 饲养模式对绒山羊成年母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从表5可以看出,在育肥前期与后期,试验组的GE、DM、CP、Ca和P消化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NDF与ADF消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育肥前期,试验组母羊GE、DM、CP、Ca和P消化率较对照组提高了6.21%、17.13%、25.94%、67.43%和135.44%;在育肥后期,试验组母羊GE、DM、CP、Ca和P消化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40.35%、30.94%、24.24%、52.85%和112.01%。
表6 饲养模式对绒山羊成年母羊屠宰率和净肉率的影响(%)
从表6可以看出,对照组母羊的屠宰率和净肉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5.88%和35.63%。
表7 饲养模式对绒山羊成年母羊头蹄、消化道和组织器官的影响
从表7可以看出,试验组母羊的眼肌面积、GR值、大网膜脂重、肠系膜脂重、肾脂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母羊相比,试验组分别提高了46.15%、115.34%、151.23%、132.61%、100.51%、和14.48%。但试验组母羊的胃总重、肺脏、肾脏及内脏总重占体重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肝、脾、胰腺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占体重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9,P=0.01),试验组母羊脾脏占体重的比例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68)。
目前,关于绒山羊成年母羊育肥性能及消化率的研究报道甚少。魏全意等(2003)[4]研究了不同育肥方式对小尾寒羊育肥效果,结果得出,与放牧育肥相比,屠宰的同月龄舍饲羔羊活重提高了10%,胴体重提高了20%。杨光等(2002)[5]对沿河白羔羊进行了不同育肥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显示舍饲组山羊总增重和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半舍饲组,屠宰率也显著高于半舍饲组和放牧组。从本试验结果得出,试验组母羊的日增重及饲料转化效率高于对照组,分别较对照组提高137.50%和107.58%,说明舍饲育肥与放牧育肥相比,绒山羊母羊的生长育肥性能有了显著提高,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似。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与各组羊的日粮营养组成及营养水平、营养物质进食量及消化率有关。本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育肥期,试验组母羊的GE、DM、CP、Ca和P表观消化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舍饲育肥提高成年绒山羊母羊的育肥性能可能与其表观消化率升高有关。根据本试验结果,将日粮DE、CP、Ca与P等营养物质的日进食量换算成代谢体重,对照组和试验组母羊育肥期间营养物质的只日进食量分别是DE为1.17~1.25 MJ/(W0.75·kg),1.18~1.25 MJ/(W0.75·kg);CP为 10.03~12.18 g/(W0.75·kg),12.37~16.29 g/(W0.75·kg);Ca为 1.65~1.70 g/(W0.75·kg),0.43~0.63 g/(W0.75·kg);P为0.16~0.17 g/(W0.75·kg),0.17~0.25 g/(W0.75·kg)。
Ramanzin等(1997)[6]认为消化率一定程度上受采食量、环境和饲养条件的影响。本试验中放牧组羊采食新鲜牧草,适口性好,消化率低,而舍饲组的粗饲料为葵花盘和玉米秸秆,因此,尽管日粮中的NDF与ADF浓度较低,但消化率仍然低于对照组。但目前关于不同饲养模式对绒山羊成年母羊育肥期间的营养物质消化率的研究尚未见到系统资料报道,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昝林森等(2001)[7]研究报道,日粮营养水平对牛肉的品质和产肉量都有显著影响。一般认为,粗饲料喂养的动物屠宰性能低于精料喂养的动物。本试验结果表明,经过60 d的育肥后,试验组母羊的屠宰率、净肉率、眼肌面积均高于对照组母羊,说明完全舍饲育肥可大幅提高成年母羊的各项产肉指标,提高绒山羊的总产肉量,这与邱怀(1990)[8]和刘丽等(2000)[9]的报道结果相似,可能是因为舍饲育肥日粮组的营养水平高于对照组。试验也得出,试验组体重的增加导致其胃肠消化道、内脏占体重的比例低于对照组,说明舍饲育肥组的母羊体重和屠宰率增加主要是增加了胴体重。Fluharty等(1997)[10]研究报道日粮营养水平显著影响动物内脏器官的重量;尤以肝脏和消化道(胃、肠道)明显。但目前关于绒山羊成年母羊的研究报道鲜见,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胴体GR值是反映胴体脂肪含量的主要指标,本试验结果得出,试验组高于对照组,说明舍饲育肥成年母羊增加了脂肪的沉积,大网膜脂、肾脂、肠系膜脂占体重的比例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
阿尔巴斯白绒山羊母羊短期舍饲育肥与放牧组相比,舍饲育肥组显著提高了增重性能、饲料转化效率、屠宰性能和产肉量;不同饲养模式对绒山羊成年母羊的消化率有显著影响,舍饲育肥组母羊的消化率显著高于放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