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协同创新引领京津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研究

2019-01-01 15:08轶,王
当代经济管理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京津冀制造业现代化

■ 龚 轶,王 峥

(北京决策咨询中心,北京100089)

一、引 言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基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创新性地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总纲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当前京津冀地区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抓手,也翻开了京津冀地区创新引领发展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新篇章。当前,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全面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技与经济的互动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创新成为加速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纽带。京津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以创新“加速度”实现科技“推背感”,全面引领高质量发展,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二、创新与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经济现代化”和“现代产业体系”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指一种可以定性或定量描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状态、目标和结构;它不仅是针对产业构成、产业结构而言,也不仅是用来描述产业高度化水平,而是指整个国家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经济系统,在发展总量和速度、发展水平和质量、发展结构和要素、空间布局的性状、体制机制运行、开放发展程度等诸多方面的现代化水平和状态[1]。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在最新科技成果的应用基础上,是以实体经济为中心的经济体系[2]。现代化经济体系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逻辑性强,把握了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其深刻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个方针、一条主线、三大变革、四位协同的产业体系和“三个有”的经济体制。一个方针即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方针;一条主线即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三大变革即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四位协同即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三个有”即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这些内容不可分割,彼此联系,相互支撑,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3]。

基于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的多要素有机关联的现代化的经济系统。从框架上来说,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发展系统。包括理念层、目标层、要素层和空间层 (见图1)。

图1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框架与构成

(二)创新与现代化经济体系

创新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作用,体现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带动全链创新、全面创新和全域创新,创新渗透至经济体系的各个要素和部件并改变要素部件之间的耦合方式进而提升经济体系的耦合效率,从而实现整个经济体系的蜕变和跃迁。

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动力转换的战略支撑。新时代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创新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和动力源泉。加快转变依靠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和依靠资源和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形成的增长动力,关键是要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更强大的创新发动机。要以创新推动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出现,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形成经济体系更强大的增长内核。

创新是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支撑。创新是实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无缝衔接的关键踏板。创新链引领人才链和金融链对接产业链,提升实体经济的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以科技创新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构建创新引领、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要以“创新产业化”和“产业创新化”[4]推动我国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延伸,形成高质量的供给体系。

创新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主体活力的战略支撑。着眼于人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快速升级的全方位、多样化、个性化的社会需求实施供给侧改革,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满足生活需求和社会需求的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要通过激励微观主体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系统质量,扩大优质增量供给。要通过激励微观主体创新,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扩大创新潜力,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以创新带动支持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产生更高更多的满足人民需要的新产品、新服务。

创新是改革经济制度完善经济运行环境的战略支撑。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需要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破除制约发展活力和动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通过制度创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建立更优良的营商环境。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是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制度保障。

创新是优化经济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支撑。优化经济资源和产业结构的空间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需要以协同创新为先导,推动区域优势互补,提高区域发展效率与韧性。通过协同创新可以加速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流动,提高创新效率,激励更多创新出现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通过协同创新可以激发区域创新主体之间建立更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系,提升区域认同,提高要素集聚的外部经济性,推动区域协同和城乡融合发展。

创新是塑造全面开放格局引领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全球产业分工秩序处于大调整的关键转折时期,需要以全方位立体开放的经济格局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开放创新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增强国家和地区吸引力,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和利用优质资源,引进更多高端先进的生产要素。要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占领创新高地辐射全球创新链,进而主导全球产业分工秩序成为全球产业体系中的关键枢纽。

三、京津冀经济体系发展现状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是现代化动力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本部分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与偏离份额分析方法,构建产业发展匹配模型,分析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创新与发展现状。采用2015年京津冀13个城市专利联合申请数据 (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平台),并依照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国际专利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参照关系表(试用版)》[5],对专利数据进行了相应的行业归并。产业数据采用工业销售总产值,选取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7个采矿业部门,农副食品加工业等30个制造业部门,共计37个部门,剔除了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等具有较强区域属性的行业。在背景区域的权重设置上,为表征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似度和空间作用强度,选取人均制造业GDP作为经济变量指标。相关数据来自于对应年份的《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参见何大韧等[6],偏离份额分析方法介绍参见苏振东等[7]。

(一)产业协同创新水平

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度,可以看到,不同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活跃度差异较大。在37个产业中,合作频次最高达3 092次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最低为0次 (非金属矿采选业);加权平均度最高为475.69(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最低为0(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中,合作频次最高的前10个产业是: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节点之间连边 (节点对)数量最高的10个产业是: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见表1、图2)。

(二)产业竞争力水平

利用偏离份额分析计算京津冀制造业产业发展水平,结果见表2(考虑到背景地区经济增长分量不是本文分析重点,在此没有列出相关数据)和图3。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较,在分析的37个产业中,京津冀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共有14个,按分析结果从高到低依次是: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

表1 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总体特征

图2 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合作频次

表2 京津冀产业偏离份额分析结果

图3 京津冀产业竞争力水平

(三)基于内部协同度与外部竞争力的产业发展现状

对京津冀产业创新网络和产业偏离份额分析的计算结果分别采用最大最小值法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对各产业创新网络密度和结构熵进行算数加权,得到产业创新网络协同度;将偏离份额分析中的产业竞争力分量作为产业竞争力水平。在此基础上,基于创新网络协同度与产业竞争力的匹配性,构建模型,可以得到如下4类产业(见图4)。

图4 京津冀产业发展匹配模型

第一象限产业竞争力水平高,协同度高,发展较为成熟,是区域内绝对的优势产业。从分析结果来看,京津冀地区此类产业空缺。

第二象限产业,产业竞争力水平高,网络协同度较低。这意味着虽然当前产业具有区域间的比较竞争力,但由于创新网络发展滞后,整体协同度不高,创新对产业的引导和支撑作用难以发挥,网络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未来产业发展将面临较大挑战。京津冀处于这一区间有3个产业,分别是: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及其他制造业。

第三象限产业,产业竞争力不强,网络发展协同度也不高。对这类产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分析,细分为3类:第一类是产业有一定优势但创新网络发展落后,包括:食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家具制造业。这类产业创新网络发展缓慢,虽然在京津冀地区产业竞争力排名较靠后,但竞争力水平为正,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有优势的产业。第二类是产业优势不强竞争力弱网络协同度也较低的行业,包括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这类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带动和区域间协同发展的作用都较小。第三类以采矿及加工产业为主,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开采辅助活动,其他采矿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这类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分量都为负,整个行业处于收缩状态,这符合当前京津冀地区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与区域资源环境压力、强化创新驱动的要求。

第四象限产业,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产业技术含量较高,产品附加值高。相关产业包括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①,仪器仪表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网络协同度较好但没有形成对产业发展应有的支撑,创新链和产业链脱节,产业竞争力水平较弱。

总体看来,当前京津冀地区缺乏外部竞争力强创新网络发展好的产业,处于第二和第四象限、具有一定产业竞争力及协同创新发展潜力的产业也较少,仅占总量的1/4。剩下3/4的产业竞争力弱,协同创新网络发展水平也不高,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带动作用较低。

四、以协同创新引领京津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发挥创新的关键引领和支撑作用,以“科技、制度、政策”创新为路径,构建京津冀创新共同体,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在北京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城市减量发展背景下,京津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着眼于京津冀城市群大尺度布局,整体谋划、超前布局,以全面协同创新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实现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

(一)以新技术为核心培育新动能,打造更强大的经济“发动机”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要打造以科技创新引领的现代化动力体系。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到,京津冀地区缺乏外部竞争力强创新协同度高的产业,地区协同发展的核心动力不足。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面临的严峻挑战。要抓住当前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为先导,带动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打造京津冀地区更强大的现代化动力体系。一是要实施集“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市群物联专网布局和建设,夯实数字化基础设施。二是要持续推进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针对当前制约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制定完善数据资产所有权、使用权等权属相关法律制度,规范相关资产和交易行为。制定统一的大数据标准规范和监管机制,为数据开放共享、交易、安全、管理及评估建立基础。三是要依托京津冀协同联动,拓展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空间,在城市群尺度实施全产业链布局,持续推进“北京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津冀产业化应用+工业化量产”的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

(二)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构建先进制造业的高端“助推器”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科技创新驱动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到,这类产业主要分布在第四象限,创新协同度较好,但产业竞争力不足。未来需要以城市群为尺度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引领先进制造业调整发展方向、提升发展质量、扩大发展规模。一是持续深化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通过创新创业环境、人才流动、科技金融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高品质创新要素和资源在区内的供给和流动,进一步优化创新资源的空间配置。二是要强化各类行业协会、技术交易机构在推动三地产学研创新合作中的中介作用,通过各类投资和项目鼓励北京优质的学术资源与天津和河北的企业建立更多的创新合作与联系,提升北京创新资源辐射外溢能力,推进区内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三是三地共建跨区域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带动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加快推进河北省各类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强化对河北先进制造业技术实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支撑。

(三)破除区域协同创新障碍,强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压舱石”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于京津冀大量传统产业竞争力弱创新协同度不高的问题,需要大力破除创新网络障碍,推进创新要素和资源的跨区流动,全区域优化创新网络的空间布局,强化协同创新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一是要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动力,要抓住新经济的发展机遇,以绿色化、智能化、互联化为方向,通过搭建各类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信息交流与共享,推进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与融合,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实现以“互联网+”为特色的传统产业升级。二是在当前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与疏解背景下,加快落实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平台建设意见和产业疏解配套政策,将特色产业基地与创新集群、创新园区建设融合,实现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的统一。三是培育一批协同创新和产业合作平台,巩固提升京津冀“4+N”产业合作格局,扩大北京创新资源在津冀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引导资源聚焦创新能力提升,铸造活力和实力兼具的“生力军”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手段打造现代化主体。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民营经济不强,企业实力弱,需要以协同创新为引导,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带动经济实力的提高。一是要通过搭建区域性协同创新平台,组织各类活动等方式,推动三地各类创新主体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推动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二是以新设区域合作项目、发放区域科技创新券等形式,鼓励企业与京津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合作,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提升创新主体的认知邻近性和关系邻近性。三是加强区域统一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提供支持与服务。

(五)立足市场需求探索制度创新,塑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加速器”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制度创新塑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格局。京津冀地区的营商环境长期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制约着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着眼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依靠创新驱动,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的各个领域,构建区域更加开放、高效、一体化的营商环境。一是要继续深化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要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编制、完善各类行政许可、资格许可、证明事项清单,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多措并举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创造公平法治便捷透明的市场环境。二是创新监管方式,进一步营造区内统一公平的竞争环境。加强区内协同监管能力,探索建立区内监管统筹协调平台,整合多方监管力量,实行跨省市、跨层级、跨部门联合监管。三是探索建立区内统一的商事制度。全面推进“多证合一”,开展“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在区内推广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服务,持续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提升贸易便利化,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六)探索政府合作新模式新机制,形成区域互利共赢的“稳定器”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区域合作新模式新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需要打破行政区划形成的不同利益主体限制,持续探索政府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一是要以产业园区共建为先导探索三地共建共管共享体制机制,依据园区特色建立共建产业园区的税收分享机制,争取先行先试政策延伸覆盖、国家重大创新资源协同布局,以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利益分配促进更紧密的区域合作,实现共赢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北京与周边地区融合发展、京津冀中部核心功能区联动一体发展,加快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廊坊北三县地区整合规划步伐,完善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的体制机制,切实打破行政壁垒、增强统筹协调。三是健全北京与雄安新区建设对接协调工作机制,加快推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四是探索京津冀地区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实现机制,从根本上改变高端资源单向流入北京的局面,为高端资源的双向流动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与提升创造最适宜的土壤与空间。

[注 释]

①汽车制造业虽然处于第三象限,但创新协同度与产业竞争力与第四象限产业差距不大,同时产业特性也较接近,都属于装备制造业,因此也列入此类行业。

猜你喜欢
京津冀制造业现代化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边疆治理现代化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