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丽芳
(太和县宫集中心校油坊小学 安徽合肥 236652)
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教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充分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中,另外,教师还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对教学情境进行有效创设,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提高。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因为外部环境以及教学条件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大量的小学教学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认识不充分,在课堂教学中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出来,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对知识点也是被动的学习与接收,与教师以及其他学生之间没有较好的互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觉得教学越来越难,而学生觉得学习越来越难,这样就无法满足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特点与个性也无法体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习积极性不断降低,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严重影响,最终阻碍教学水平的提高。
(1)发动问题引擎,将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出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时候,必须要将数学问题当作是载体,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从而使得学生的问题探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不要一味地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拓展思维,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对问题进行明确,并使得问题更具有针对性,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小学生年纪比较小,所以在想象方面十分丰富,但是其思维逻辑却比较差,缺乏目的性,所思考的内容经常与问题没有太大关系,并且思考的方向也是漫无边际,没有较强的方向性。因此,数学教师在向小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要对问题的指向性进行明确,从而使学生有方向的进行思考。第一,要准确掌握教材内容,不脱离核心问题。例如教师在对“认识厘米与米”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说出几个物品,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这些物品的边长所用的单位是厘米还是米?然后向大家提问:有的物品边长所用的单位是厘米,那么可以用米表示吗?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核心问题进行探究,这样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会得到更好的拓展。第二,对数学问题进行创设,将数学模型与实践问题有效地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在对“图形与变换”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向学生进行提问“我们所知道的生活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小学生在听到这个问题以后会十分迷茫,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自己知道的图形说出来,如脸盆、杯子、纸盒等,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图形的共同点,这样一来,学生的探究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2)对教材进行开发
教材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载体,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实现对教材的开发,从而真正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教材是教师讲课的依据,教师想要使学生充分掌握教学内容,必须要对教材进行有效开发,将其作用真正发挥出来。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正负数”两者之间所具有的相反性,开展小游戏让学生进行学习,如一个同学说“左”,另一个同学说“右”。爱玩是小学生具有的天性,而小游戏正好符合这种天性,在游戏中开展教学,将学生的参与兴趣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实现寓教于乐。
(3)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情境创设,不仅要将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激发出来,还要让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自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的时候,要根据本课堂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使其具有的作用和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例如教师在对“工程问题”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创设以下情境。
教师:我们家都装修过房子吧?学生:嗯,装修过。教师:那你们知道自己家用了多长时间完成装修,装修面积是多少?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A:面积是100平方米,花费了三个月完成装修。学生B:面积越大,装修的时间越长……这个情境是所有学生都见过的,所以不会感到陌生,学生思考教师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回忆生活经验的过程,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在听完学生的回答以后,让学生总结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然后教师再次提问:我们现在装修一栋房子,一共有甲乙两个装修单位,甲单独施工需要16天,乙单独施工需要11天,那么甲乙两个单位合作需要多少天完成。学生已经知道该题涉及的知识点,从而更好地解答问题,充分掌握该知识点。
(4)结合实际生活开展教学
数学知识基本上都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有较多关注度,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没有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仅仅是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这样,教师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无法完成。所以,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加牢固的掌握,还可以拓展其思维,使其在生活中更好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对“加减和乘法混合运算”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与生活实例相结合:小明到书店买教材资料,语文教材10元一本,数学教材8元一本,图画本4元一本,小明一共买了3本语文教材、3本数学教材和5本图画本,那么他一共花了多少钱?小明一共有100元,他还能剩下多少钱?这种类型的生活数学实例经常见,并且也比较典型,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将学和用充分的结合在一起,使得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拓宽数学思维,从而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真正意义上得到提高。
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全方位的培养学生,从而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新型的方法开展教学,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从而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课堂教学有效性也得到进一步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