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锐
去年七月盛夏,因荣升为外婆,我来到女儿女婿居住的美国加州湾区小住。有人说:“美国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各自角度不同,感觉万别千差,孰对孰错难以评说。近来因为祖国的崛起,“新时代,新变革”之下鼓舞人心的成就信手拈来,诸如共享单车、移动支付、基因编辑、新能源汽车、高铁动车……有人把美国称为“没落的帝国”,但在有些领域,老牌帝国的优势仍在,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此前我多次来美旅游,走马观花,没有留下太多印象。这次深入到美国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当中,与游客的视角有所不同;加上外孙女的出生,作为外婆亲眼见证外孙女的出生和成长,我又将关注点放在了生儿育女的那些事儿上,感触多多,愿与大家分享。
数次陪伴女儿和宝宝到医院或者诊所,都出乎意料的安静。女儿待产的医院走廊里只会偶尔听见新生儿的啼哭声,在体检的儿童医院诊所里,待诊的孩子不会超过两个,相比国内医院的熙熙攘攘、人满为患,这里静谧得如在教堂。与国内疲于奔命的医生相比,这里的医生们似乎显得更加“闲适”,这源于美国看病的预约制。与国内的预约挂号有很大不同,首先,你要选择一个主要医生,预约的实际上是这位医生;其次,一旦你确定了预约时间,就要准时,不能迟到。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前往,必须在24小时前打电话取消或重新预约,否则将被罚款。
在这样安静的环境里看病和就医,无论医生和病人都从从容容、心态平和,医生都细致入微,尽可能解答病人和家属提出的问题。即使你出院或离开诊所后有什么问题和疑虑,与医生助理预约后,也可以通过电话获得医生耐心的指导和帮助,这给初为人母的女儿以极大的方便和帮助。因此美国的医患关系良好,每位医生的笑都是发自内心的,病人的尊重和感激也是真诚的。
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序的工作节奏,让同为医者的我十分羡慕,而美国医生的收入更令人惊诧,他们平均年薪18万美元,著名医院医生的年薪大都在20~40万美元。据统计,美国医生的收入居行业之首。同时美国医生的入职门坎之高也是令人瞠目——必须4年本科(医学预科)毕业且各方面的佼佼者才有资格考医学院,而且入学之后的学费之贵也是众所周知,女婿的妹妹正就读加州某著名大学医学预科,因是公立大学,又是州内的考生,一年学费3.5万美元,否则要6万美元,进入医学院后会更多。4年医学院毕业后开始实习,住院医阶段,早来晚走,需24小时听从召唤,年薪大约只有4万美元,通过这一阶段晋升为专科医生至少需要3年以上,有些专业科室甚至需要8年。所以,入职第一阶段的医生几乎都背负着巨大债务,压力山大,真如苦行僧。能最终走上这条道路的人,不仅仅是学霸,更得是抗压的“千斤顶”,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难以坚持。美国的医学教育是真正的精英教育,一旦入职便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但此后依然面临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后起者的竞争,必须终身学习方能适应。
美国的医疗费用之高同样令人咂舌。女儿在医院住了2天3夜,无痛分娩,顺产,几日之后费用通知单竟然高达4.5万美元!好在女儿所在公司医保付费比例较高,自付仅不到4.5%。难怪国人对在美就医频频吐槽遭遇到“天价”医疗通知单。据资料记载,2009年美国在医疗方面的支出达25095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17.6%;到2018年,美国在医疗方面的支出将达到43532亿美元,占GDP的20.3%,对美国经济造成很大影响,让美国不堪重负。有评论说,从医疗支出、医疗技术、医护素质和服务水平来看,美国的医疗保健资源和水平都世界领先,然而其优势资源并未转化为医疗系统的高效率和公民的健康。
女儿怀孕几个月就开始频频参加各种产前教育,最关心的就是“无痛分娩”,最后她的生产过程十分顺利,全程无痛,也免除了作为母亲的我看到女儿撕心裂肺疼痛难忍的强烈刺激。医学上将疼痛从弱到强分为10级,产妇的生产过程,可能面对的是10级疼痛。而无痛分娩就是用科学有效的手段使分娩时的疼痛减少甚至消失,临床上常用的就是椎管内注射麻醉药物。无痛分娩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基本解决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产妇产程剧痛的问题,化解了无数想做母亲的妇女对分娩的恐惧心理,这几乎是所有待产妇女的愿望。真为女儿赶上了这个时代而庆幸!女儿周围的朋友、同事几乎都选择了这一分娩方式,足见其普及程度和受欢迎程度,在美国无痛分娩比例已达85%,在英国达90%。
无痛分娩虽达不到尽善尽美,比如可能会拉长产程,麻醉也不可能100%避免意外,但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有资料证实产妇对无痛分娩的满意率达95%左右。除了有产科异常、妊娠并发心脏病、药物过敏史、腰部有外伤史等情况的孕妇外,都可以在医生和麻醉师的评估后考虑使用。无痛分娩不仅能解决产妇疼痛问题,还有诸如减轻产妇分娩应激反应等很多优点,同时这一技术的普及还可以降低剖宫产的比例,从而避免剖宫产的弊端。有数据证明,50年来,无法通过产道生产的胎儿比例从3%上升到3.6%。有学者认为剖宫产的实施——胎儿未经产道“挤压”就产出——已经造成了人类更多的大头颅婴儿,这是对人类正常基因传递的干预,这种干预的远期后果难以判断。
据说目前中国只有不到10%的产妇能够享受到无痛分娩的益处。2017年,陕西产妇因疼痛难忍而跳楼身亡的新闻使媒体纷纷关注到我国无痛分娩普及率低的现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相信今后会有所改善。
美国无痛分娩的普及说明了美国对医学的重视,也彰显着对生命的敬畏,这是我们该借鉴和反思的地方。
在女儿居住的小区里常常会看到用背篼把孩子挂在胸前遛弯儿的年轻爸爸,他们时不时地低头逗弄一下宝贝,怡然自得,甜蜜无比。在超市里、旧金山的大街上、驻旧金山中国领馆里也会看到这些幸福的奶爸。对美国人而言,这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在北京的街头则很难见到这般景象,可能是由于两国传统文化差异导致的。
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革命”(恩格斯语),现实中的男强女弱,形成了观念上的男尊女卑。这次革命之后,就开始了人类社会男尊女卑的历史。尽管现代女性地位已经大为改观,但男主外女主内的意识,使人们认为养育孩子天经地义就是女人的事,而意识的改变谈何容易!现实中仍然处处可见这种不平等。国内近年虽然也开始鼓励“奶爸”,但绝不多见。这些处处可见的奶爸让我觉得很新奇,也很温馨。在美国生长的女婿在带孩子参观珍珠港时,第一次把不到两个月的宝贝挂在胸前,脸上呈现抑制不住的爱意,笑得像个孩子。当时看到这情景,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真想将他们俩都拥抱在怀里!
不仅如此,美国加州湾区的男人一般家庭观念很强,下班即刻回家,少有应酬,他们更喜欢一家人一起出行,一起吃饭。女儿公司有位老板,位高权重,但再忙每周也要抽出两天固定时间回家陪夫人和孩子进餐,雷打不动。女婿是在美国长大的华裔,白天工作,下班就开始全面配合女儿带孩子,喂奶、洗澡、换尿片、洗衣服、哄睡觉,样样应付自如;开心地带着老婆孩子一起旅游、一起购物、一起会友,而且在社交媒体毫不掩饰的炫耀。这种在众人面前表达对家人的爱总比在众人面前秀豪车豪宅更有人情味儿吧?在精英遍地的湾区,这种工作家庭两不误的男人很多,养育孩子又在职场打拼的坚强女性也到处可见。
美国人会把有家的男人视为有责任感的男人,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可能会招聘有家的男人,为妻儿生计,这样的人往往更珍惜和重视自己的工作。在美国,“男女平等”属于“政治正确”,是不可触碰的底线;而现实中,法律尽可能保护弱者权益。女儿认识一位白人离婚男士,每月要拿出相当可观的一笔钱供养被前妻带走的孩子和前妻,除去湾区奇贵无比的租房房租,自己所剩无几。在离婚后供养配偶的问题上,美国的法律显得更严谨、更合理。
中国妇女的真正解放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政府有政府的职责,老百姓有老百姓的义务,每个家庭就从培养“奶爸”做起吧。
……
生娃无小事。围绕生娃的那些事还有很多,比如不做月子的美国妇女、多种选择的幼儿园等,无奈篇幅有限,就不一一赘述了。一己之见未必全面,只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希望我们在生娃的那些事上能正视自己的成绩和不足,尽可能知己知彼,完善自己。祖国的强大需各方努力,全民共进,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