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晶
(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工笔画作为中国古老绘画形式之一,历经长久的探索与发展,自成体系,且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战国源起,至魏晋兴盛,再到唐宋臻于完善并达到顶峰,工笔画的发展可谓是顺风顺水。元明清后,文人画的兴起,使得工笔画逐渐势微,陷入停滞、没落和迷茫的阶段。20世纪初期学院美育兴起,近代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在《中国画改良论》中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1]的思想,强调“中西相融”,对于传统绘画中优秀的部分要予以继承和坚守,不足之处可以融入西方绘画中的一些理念进行改良,创造出不失中国画意蕴且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中国画,而这一观点也赋予了工笔画新的思路,使得工笔画的创造稍有复苏迹象并渐见转型。新时期,时代在发展变化,文化也在交融碰撞,人们的价值观、审美标准以及美学风范都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追求,艺术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倾向。美学最重要的基本特征便是时代性与民族性,所以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是最能反映一个时代与民族的审美理念和思想风貌。旧有的标准无法充分满足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构思、立意,于是便根据时代特色改良并运用符合这一时期审美诉求的绘画语言与表现形式进行艺术创作。因此,有些理论家提出了“工笔画当代性”的命题,来谋求当代工笔画发展的道路。对于画家来说,一方面要有选择性地继承传统,“取精弃粕,古为今用”;另一方面又要敢于突破传统,充分发挥其包容性的特征,积极借鉴当代多元文化观念,对一些新材料、新工具及西方现代理念与形式等进行开拓与探索,以丰富中国工笔画的语言表现形式,创造出具有崭新视觉效果的艺术作品;同时还要开阔视野,紧贴时代,立足于现实社会,赋予当代工笔画创作实践浓郁的生活气息,形成多视角、多层次的现代发展格局,令中国工笔画焕发新生,再次受到世人的追捧。
从近些年各大美展中一些有影响力的工笔画作品来看,当代工笔画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著名美术理论家刘曦林指出“当代性,即当代社会脉搏审美意识的体现”[2]。当代工笔画的发展是对传统工笔画形态的革新与改善,对当代艺术的借鉴和协调,从而演变产生出新的创作观念和形式。
工笔画以造型写实为主,普通观赏者对于绘画的基本要求便是形象上的“逼真”,能够较为准确地抓住客观对象的表象特征并进行细致的描绘。现代人已经习惯了高清影像带来的视觉效果,对于工笔画的观赏也逐渐倾向于这种视觉审美取向,对精致细腻、典雅写实的艺术作品投以关注的目光。当代工笔画家在追求“逼真”的同时,仍不断更新观念与意识,选择个性多样的题材表达独特感受,保留“神、妙、逸、能”四品的书画品评标准和对“意境”的向往,努力提高自身品位及作品的格调。
工笔画的创作继承了传统绘画的部分元素,吸收借鉴了西方绘画中一些形式与内容的语言观念。在构图上,当代工笔画一改传统“自然天成”的章法布局,注重主观创造的痕迹,将西方现代构成手法融入到工笔画创作中,巧妙将“点、线、面”进行组合对比,形成节奏感;运用超现实主义的理念将客观对象进行重组再现,使画面的组织和时空的表达更为灵活自由,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张力和形式美感。
在材料的运用上,传统工笔画只能用有限的工具平涂来展现作品的二维空间效果,而当代工笔画为了凸显材料的质感和肌理特征,除了传统的绢、纸之外,已开始广泛应用布质材料、化纤材料,不遗余力地将观者的官能体验融入到画材工具表现技法上,创造出更具有创新美感的作品。而多样化处理方法(如拓印法、揉纸法、喷洒法、干擦法、留白法、胶量法、油水分离法、制点法、玻璃水印、渍色法、洗擦法、局部矾染法以及对“撞水撞色”等等[1])的极致运用,使当代工笔作品更有质感,给人的视觉感官留下深刻印象,从而颠覆了工笔画的传统式样。
色彩观念上,传统工笔画敷色基本遵循“随类敷彩”,运用勾勒、勾填两种主要的敷色技法,使中国画呈现特有的纯净幽雅的色彩品格。而随时代的发展,当代工笔画家们的观念发生转变,作品大多“随情用彩”,用色大胆且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向,善于将画面处理成统一的色调,并根据艺术家的逻辑安排冷暖和明暗,以此来表现纵深的三维空间和独特的审美意境,表达画家不同的思想情感及审美心理。当代工笔画家们在传统植物和矿物颜料的基础之上,还运用外来颜料丙烯、水彩、岩彩等,来发挥色彩的强度与最大效用,产生国画色无法达到的视觉艺术效果,实现了工笔画色彩表现的现代性与意识性的相协调,使所描绘的形象更加突出、生动且极具感染力。
工笔画创作在寓意、审美意识上有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深刻思考,我们可以发现新时代赋予画家们更多的创作自由,社会的价值取向与审美风尚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绘画的构思立意与评价标准。“笔墨当随时代”,立体多元的时代观念赋予作品新的思想内涵。画家们要用当代人的思维逻辑努力探索美的领域,注重画面的视觉形式感,巧妙地将传统绘画进行解构,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再造,以表达当代人对社会、文化的关注与忧虑。还有一些画家试图以哲学的理念构成自己的绘画观,打破中西方绘画界限,独立观察与认识艺术世界,通过形式语言和风格创造,使雍容的工笔画阵容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比传统的工笔画更具兼容性,逐渐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
当代工笔画处于“大发展”的阶段,无论是作品数量、从事工笔画创作的画家数量还是取得的成就都是相当可观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郎绍君就曾说道:中国工笔画前景是“不可限量”的,我们为工笔画的发展感到欣慰之余,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正面临着一个尴尬状态。笔者的分析如下:
基本功与工笔画语言的主体性缺失已经成为工笔画作品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实际上源于艺术家职业素养训练强度的不足。
当代艺术家对工笔画传统基本功学习、理解、掌握程度与创作出高质量作品的能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而西方传统写实主义的引入更是造成工笔画语言的主体性缺失,这一类作品虽然保持了绘画的传统面目,却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传统中国画的意象之美,失去了文脉根骨,造成了技有余而理不足的窘境。
有些工笔画家为适应参加展览的展厅大小,追求“大、满、密”的视觉冲击效果,将艺术作品的尺寸放大,犹如一堵墙一般竖立在参观者面前。艺术家不去考虑绘画的题材、趣味等,一味求大,只会使观者感到作品的空洞与内涵的贫瘠,从而心生厌倦。这种只追求尺寸的审美意趣是不正确的。何家英说:“画作的优劣不在于尺幅,而在于内涵及内在的魄力和格调。”所以,要创作出优秀的工笔画作,首先要学会选择适宜的尺寸,重视构思立意,切记本末倒置。当代绘画节矫饰风气日益严重,艺术作品画面效果精美过甚,画家们不厌其烦在繁琐的细节描绘上下功夫,毫无节制地借助于笔墨和渲染等手段,使作品的制作性多于精神性,装饰性多于绘画性,纯粹为了炫技而忽视传统工笔画的那种含蓄、自然的东方意趣。
绘画的构思立意在创作中是作品的精神支柱,自古以来讲究迁想妙得,有了绝妙的立意,画才有看头。但当代工笔画界弥漫着浮躁之气,在市场、展览、赛事等利益化的驱使下,部分商人把艺术品当作投资渠道来操控,艺术家为了迎合商业需求,普遍急于求成,降低自身标准,牺牲精神内涵和艺术认知的探索,致使当代工笔画坛出现大量集群性风格的作品,缺乏真情实感,令人乏味且心生厌倦。
工笔画的艺术质量是由品质和格调来衡量的,而品质和格调又取决于艺术家精神境界的深度和审美风尚的高度。工笔画强调主体精神气质的表现,注重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绘画的核心在于客观对象所体现的内在意象、意境和意趣。
“画什么”成为当下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工笔画不是单纯地再现客观对象的外在形象,而是需要通过艺术家的心理观照与对现实生活的感悟,理性地处理所呈现的艺术作品。它要求创作者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和高超的艺术加工能力,突出事物的形象性特征。部分工笔画作品缺乏思想创新意识且观念陈旧,审美取向、绘画语言、技术手段等方面出现雷同现象,仍然有传统模式与流行式样的影子,缺乏探索与实验精神,看不到画家对人生体验的深度表达和独立思考的认知。内涵趋俗的作品也暴露出画家自我反省、批判意识的不足。
纵观当今画坛,历史跨步到今天,当代工笔画的发展还需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工笔画的多元化发展,在各个方面都有突破,其创新的关键不在于形式的变革和材料的使用,而在于观念的更新与思想的解放。新时代要求工笔画家们关注“繁荣”背后的问题,打破传统,推陈出新,保持自身的独立个性,不断从各种文化艺术思潮中借鉴先进理念,大胆尝试,树立责任意识,开阔眼界,深入现实,与时俱进,为当代工笔画开创出一条特色之路,展现其应有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