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鹏, 方中书
(华东理工大学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上海 200237)
微信界面简洁、操作简单、即时性强、近乎免费,当前已成为通讯领域无可争议的霸主,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的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就已达96.1%,已经成为网络的中坚力量。在大学生群体的手机即时通讯软件中,微信的使用比例最高,普及范围也最广。以微信为切入点,以大学生的自我呈现与网络互动为研究视角,分析微信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交往与成长发展历程中的作用与变化,进而结合大学生在使用微信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从理论和经验出发,分析微信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功能与效果,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新的视野与思路。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从“存在”的生存论分析入手,提出了人之“共在”。他指出,“共在”是将自己与其他人同时显现出来的一种存在方式,而通过“共在”方式,世界才会成为共同拥有的世界[1]。“共在生活”就是一种共同存在的、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生活,各式各样的交往互动都建立于“共在”的基础之上。在口语传播和印刷时代,人们并没有能够逆转时间的能力,也无法跨越空间或者超越时间的影响而进入到同一场景中。在电子媒介出现之后的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电子媒介来得到同一空间中不同时间或者同一时间下不同空间的信息,而微信便极大延伸了这种非线性的传播关系,极大地消除了线性关系对微信用户群体的影响。微信所提供的即时通讯服务,创造了人类一种崭新的共在感,也为大学生的自我呈现与社交互动提供了契机。
1.2.1 高校新媒体环境的发展带动 很多学生使用微信的主要原因是周围的人群都在使用,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学校、学院或班级担任一定职务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在学生工作方面的需要,微信成为他们组织开展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学校和学院的各类官方微信公众号都很方便快捷,其中包含有许多与大家学习和生活相关的贴心内容。同时,微信公众号经常以原创歌曲、TV视频、直播平台等多种喜闻乐见的创新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因此,身处浓郁的高校新媒体环境氛围中,大学生自然而然地就逐渐融入到微信共在生活之中。
1.2.2 微信对大学生多重需求的满足 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动机和需求主要有方便工作、获取信息、自我呈现以及人际沟通等方面。微信的很多功能所带来的便利与便捷是吸引大学生的亮点之一。微信不仅是网络通讯工具,它更是一个全方位的社交平台[2]。相比于其他的网络社交工具,微信将相关的功能进行了整合,而且实现功能彼此之间的互通。微信的众多创新功能,如传递语音信息、朋友圈、摇一摇、公众号等功能,大大契合了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社交以及知识获取等方面的多重需求。
2.1.1 个人基本信息呈现 微信中的用户基本信息包含姓名、头像、签名、相册封面等主要内容,体现了微信自我呈现的私密性。其中,微信头像的设置,最可以体现微信用户的自我外显,而微信相册的封面彰显了用户的身份和个性,个性签名也是大学生群体自我呈现的重要方式。微信的个人信息内容,既可以视作大学生进行自我呈现的个性内容,又是整个微信表演的海报式宣传。
2.1.2 微信朋友圈状态呈现 在微信的众多功能中,微信朋友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把微信比作一个大舞台,朋友圈既是前台也是后台,个体的自我呈现体现在通过朋友圈的发布信息和与好友进行互动,以此来完成社会化自我角色定位与需求[3]。在朋友圈里,大学生可以编辑、转发一定数量的文字、照片或短视频,通过发朋友圈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情绪,并可以实现图文并茂地展现自我形象。
2.1.3 微信中的互动呈现 大学生在微信中的互动呈现主要包括点赞或评论,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对其他微信好友朋友圈状态的点赞评论,以表达自我对于相关话题内容的态度观点;第二类是对于自己朋友圈状态中评论的再评论,这是大学生微信用户与“观众”好友进行互动的重要过程,并且会根据微信好友对于朋友圈相关内容的反馈,而对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进行调整,以实现更为完美的自我呈现。朋友圈又是大学生了解好友状态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当他们看到密友发布消极郁闷的信息时,往往会选择私信密友询问究竟并进行安慰劝解。此外,通过点赞、评论功能,大学生在朋友圈中进行着基本的社会关系建构和维护,遵循着最“铁”朋友间发布的内容全部互相点赞的原则,那些希望被注意的、或者希望更密切的朋友发布的内容也需要经常进行点赞或评论等形式的互动。
当代大学生在微信中的自我呈现丰富多样,基本可以总结为“理想型”“协调型”以及“神秘型”三种角色类型。
2.2.1 精心彩排,呈现“理想型”自我 大多数学生属于“理想型”的自我呈现角色类型。主要表现为,这类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形象或相关图片发布之前,往往会使用修图软件对图片加以修饰美化。他们会反复润色文字斟酌表达,对能否获得朋友的肯定而暗暗评估。这些大学生选择部分评论回复,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表达,以最终达到理想的自我呈现效果。
2.2.2 本色出演,呈现“协调型”自我 在“协调型”微信自我呈现中,这类大学生在进行微信网络平台上的自我呈现时,情形与现实生活中基本一致。他们一般不会对与个人形象息息相关的图片进行过多美化加工而进行发布,许多时候甚至是素颜的展现。而他们发布的文字大多为自己真实的所思所想,并无故作神秘。因此,这类大学生的微信自我呈现,与他们的情况基本相符。
2.2.3 费尽心思,呈现“神秘型”自我 除了“理想型”与“协调型”的自我呈现角色类型之外,还有少数大学生选择“神秘型”呈现。与“理想型”的修饰不同,“神秘型”自我呈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囊括了音乐、诗词、绘画、书籍等多种高雅内容和艺术形式。他们自我呈现体现出神秘感,有意与受众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彰显本人的高雅趣味,或仅仅是为了给受众带来非同一般的感官体验,而好友的评论和点赞便更能体现这种神秘化自我呈现的成功。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具有差序性的,差序格局最能代表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本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在费孝通先生阐述的以“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人与人的关系网是以自己为中心,根据与自己距离远近,以血缘、地缘、亲缘为纽带,一层一层地往周围扩散,是一种“差序格局”[4]。
同样,在大学生的微信共在生活中,微信好友的构成也是复杂多样。通过调研发现,他们的朋友、伴侶、室友、父母、老师以及其他社会人士主要构成其微信中的人际关系网,而他们好友的添加形式,一般是通过通讯录、QQ好友导入、好友推荐、班级同学互加或陌生人互加等形式。与面向外部输送信息的微博相比,微信尚不具备大众媒体的形态,是私人化的交流通信工具[5]。
有学者指出,微信是以关系为核心,具有高度私密性的社交工具[6]。由于受到学习、生活不同的空间和场域条件的影响,大学生在进行微信自我呈现与交流互动中,存在着强关系与弱关系的博弈。当前大学生在微信上进行互动交流的对象主要包括亲密好友、伴侣、同学、普通朋友、父母、老师以及其他社会人士等群体,而这些大学生在微信中的交流互动会随着互动对象的不同而存在着一定的差序化。总体而言,大学生在微信共在生活中,进行互动的密切程度和频率由亲密好友及伴侣向同学和普通朋友、父母和老师以及其他社会人士依次递减。这种“差序格局”反映出大学生在微信共在生活中的信息交换与情感交流具有特殊的心理行为机制。
根据本研究的访谈调研,大学生在微信共在生活中互动最为密切的是其亲密好友及伴侣,形成了以亲密好友或伴侣为中心的微信社会关系网络的差序格局分布。根据访谈,在和微信密友的交流中,情感问题占据比较突出的位置。在大学生与密友或伴侣的微信互动中,互动交流的方式主要涵盖了微信文字聊天、语音聊天和视频聊天等形式。
而在大学生与普通同学、朋友的微信互动中,基本上会回避情感问题,其互动一般包括日常学习、知识分享以及新闻热点等内容,微信互动交流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微信的文字聊天。大学生通过与同学及普通朋友的微信互动,一方面能促进大学生尽快地融入到学校集体中,便于维护自身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也便于日常学业事务的沟通交流。
在大学生和家人的互动交流中,最主要的是谈及日常生活,而情感问题最少涉及。相对于微信而言,许多大学生同父母家人和亲戚进行沟通时,基本上倾向于传统的电话方式,而在他们的微信交流中,其互动内容主要以问候和报平安为主,一般会采用微信语音或视频通信等方式。
在大学生的微信共在生活中,与教师的沟通并不多,这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对教师的敬畏以及教师自身的权威有关。在大学生和老师的微信互动过程中,更多的则是探讨学业和学校生活方面的问题。大学生与其他社会人士的微信互动就更少,尤其是在与陌生人的沟通上,很少会使用微信进行交流。不同于微博和QQ,大学生对于不熟悉或不认识的人,通常会在微信互动中采取拒绝的态度。
当前大学生开展微信社交的对象除了个体好友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微信群组。微信的群组功能,将具体群组成员作出清晰的电子化呈现,让大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到自身已有的社会关系。受访学生表示,自己所加入的微信群主要有不同学业阶段的班级同学群、参加的学生社团组织群、兴趣爱好群、专业技能交流群以及家人亲戚的日常交流群等,但自身在其中的角色各不相同。具体表现为有些微信群是被动存在的,而有些群却是自己主动组建或参与的。同时,微信群成员的数量,对自身参与群组的自我呈现与互动也存在着较大的影响,当群成员数量较多时,自身的存在感便较弱;而当微信群的人数较少时,使用者便具有较强的存在感,对自身的工作和学习的帮助便会较为明显。
当前,微信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呈现的崭新舞台。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微信中进行自我呈现的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微信朋友圈状态以及微信中的互动呈现等方面。而在这些自我呈现中,主要包括“理想型”“协调型”以及“神秘型”三类自我呈现角色类型。同时,由于大学生微信互动好友构成的复杂多样,受学习、生活不同的空间和场域条件影响,在大学生微信共在生活中呈现出差序化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进行互动的密切程度和频率,由亲密好友及伴侣向同学和普通朋友、父母和老师以及其他社会人士依次递减。此外,基于大学生微信共在生活互动的差序化,当前形成了大量的微信群组,推动了大学生微信共在生活及其自我呈现的进一步发展。总体而言,微时代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针对大学生微信共在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及其互动差序化的现状,应充分利用微信的传播优势,积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资源。一方面,积极发挥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的宣传报道功能,以充分发掘榜样资源对于大学生的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将微信公众号作为发布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重要输入源,利用公众号平台能够实现教育内容精准推送的传播优势和便利性,以深度报道宣传相关的主题活动和教育,构建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对微时代网络上所呈现出的海量内容进行甄别和筛选,并基于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提升教育内容、资源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深、做实。
在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工作方法,积极突破传统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局限,充分利用微信等微平台的各项教育功能。例如,在大学生的微信交往中,充分发挥微信群组聊天的聚合功能,将相关教育信息输入群聊中,并进行充分酝酿发酵。可以打破传统学生例会的边界,积极发挥学生会、社团和班级等各类组织的群聊功能,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实时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能够有效地渗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此外,针对大学生已形成的微信共在生活的差序交往状态,可以继续发挥微信好友之间单聊的私密互动功能,以跨越师生交流双方的时空和身份障碍,有效实现一对一的教育对话模式,在充分尊重学生隐私的同时构建具有个性特征的心理疏导模式,从而有效解决个别学生在思想认识方面出现的特殊问题,为此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思路指导和经验借鉴,最终形成教育工作的闭环模式。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微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伴随着网络社交平台对受教育者的持久影响、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变以及教育技术的发展前进而产生深刻的变化。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在许多方面已无法适应微时代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因此,必须建立与微时代背景相契合的保障机制,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为健康、有效地推进。基于当前社交媒体上存在着大量网络欺诈、虚假信息和暴力色情信息,对处于思想观念形成与发展关键期的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必须在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内容,以保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健康平稳发展。此外,还应当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媒体网络道德的调研实践活动,引导作为教育主体的大学生自己融入到网络道德的建设中,以更为生动活泼的形式保障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