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理路

2018-12-31 08:09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价值观师生

刘 灿

(安徽农业大学 工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面对新时代日益多元、多样与多变的文化生态,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念日益开放多元。要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在关系,着力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的文化渠道,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的价值引领和文化之源。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在关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相互排斥的,二者具有高度的内在关联性。正是基于这种关联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才成为可能。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2]。如果没有共同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念支撑引领,大到一个民族、小到每一个体,都会像“浮萍”一样魂无所定、行无所依。从大学生角度来说,告别崇高、跟着感觉走正成为受追捧的人生信条,意义世界的失落、价值信仰的迷茫已成为不少大学生的精神通病。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说,核心价值观是文化之轴,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在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段时间以来,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思潮在高校校园内仍有一定的“市场”。高校作为生产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不去引领,其它思潮必然会趁虚而入、趁机占领。因此,只有站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1]的高度,牢牢扭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才能把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形成良好的治学、为学和教学氛围。

1.2 高校校园文化提供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田沃土

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健康向上的良好文化环境,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对于高校而言,深厚的大学精神、严谨的校风校训、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多样的文化活动载体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功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日益多元,他们热情开朗、思维活跃,却也存在意志不坚、心浮气躁,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其领跑。校园文化契合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接受习惯,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实践,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因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要求,潜移默化融入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利用各种时机、场合和载体,营造有利于大学生主动接纳、自觉践行的文化情景与文化氛围,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收到“日用而不知”的良好效果。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契合于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3]。高校培育什么样的核心价值、培植什么样的文化风尚同培养什么样的时代新人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并最终契合于高校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之中。从培育和践行的角度来看,高校校园文化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它能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的知、情、意、信、行;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定海神针”,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起“导航定向”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来设计活动载体、创设情境氛围。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要始终注意把握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使二者在高校人才培养的生动实践中同频共振、同向而行。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遵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有其内在规律,只有自觉遵循,融入工作才能更具实效。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高校校园文化要有包容的心态

高校作为学术生产重镇,是思想文化的重要集散地。而每一种思想理论又都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我们不能人为地加以强制消灭。高校校园文化的多样性,本身也是对社会发展日益多元化、多样化的一种客观反映。对待校园文化的多样性,我们不能采取压制、排斥的态度,而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积极引导。具体说来,一方面,要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对于有政治问题的各种错误思潮,必须坚决批评、堵塞,不能放任自流和任其传播。否则,会危害校园和谐稳定,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另一方面,要坚持适度原则,注意充分摆事实、讲道理,防止以简单粗暴的办法对待师生间不同的思想观念、学术观点。对于学术问题,要本着“研究无禁区,教学有纪律”的原则,在充分发扬学术民主的基础上鼓励平等讨论、沟通交流。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积极参与不同学术观点的碰撞,并在其中找准自身定位,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内涵与外延,从而使不同的思想观念、学术观点、文化形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面旗帜之下都能发挥积极作用。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高校校园文化要有人本的情怀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从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角度来说,任何实践活动要想取得实效,都必须面对活生生的人,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着力调动人的积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过程中,要把广大师生作为实践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要把他们当作价值主体,不断满足师生的物质精神需求,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唯有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师生中间才能展现持久的生命力。

具体说来,融入过程要以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根本标志,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基本依据,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所在。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要特别关注师生的物质文化需求。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准师生的思想脉搏、找准师生的文化需求,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校园阵地、武装师生头脑,引导他们为了实现自身价值和国家利益而奋斗。离开对师生具体物质文化需求的关切,融入工作只能沦为一纸空谈。

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高校校园文化要有整体的思维

当今时代,大学校园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开放的环境赋予了高校师生更为多元的价值观念。因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应更加注重以开放的视野、立体的维度和自由的氛围来熏陶人、感染人和教育人。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要更加注重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各类育人元素的作用,构筑全方位的融入格局。要按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要求,将“十大育人”要素结合起来,明确学校各类育人主体的基本职责,加强不同力量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融入的正向合力。

当然,我们强调融入工作的整体思维,并不是说要忽略细节、忽视部分。相反,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把融入工作与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特别是要善于运用生活化的文化场景、具体化的文化载体、经常化的文化活动,生动具体地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栩栩如生地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延,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师生之心,外化于师生之行,成为师生日常的基本遵循。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有效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必须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行为实践、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因此,要多方面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的文化渠道,使高校师生对于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新人等重大问题,有更深刻理解和更深度参与。

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渠道。高校应按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体系建设,联系新时代大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疑点解答工作。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它各门课程的关系,充分发挥各门课程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当然,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安排和教学资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上下功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要求,更好地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各门课程中间,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教师真心热爱、学生终身受用的课程。

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渠道

隐性渠道主要是通过创设和利用高校校园中具有教育引导意义的情境、氛围和实物,来潜移默化影响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念。这种影响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是“全天候”的,因而也是深远的。隐性渠道,就其存在范围上看,包括课堂中的隐性课程和课堂外的隐性课程。从其形态上看,包括看得见的物质环境和看不见的精神氛围。其中,课堂中的隐性课程具体包括课堂物质环境(环境卫生、教室装饰、教学设备等)、课堂精神氛围(隐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班风、师生关系、学生社团、非言语交流、课堂气氛、奖励方式等);校园中的隐性课程具体包括校园物质环境(规模、建筑、设备、绿化、艺术作品、卫生状况等)、校园精神氛围(学校组织方式和领导方式、校园文化活动、师生关系、校风学风、校训以及各种仪式等)。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隐性渠道对师生价值观的陶冶作用、对学生行为的规范作用以及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涵养作用,通过隐性课程开发、校园环境优化、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来引导广大师生价值观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效果更加理想、更富实效。

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实践渠道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实践活动对个体正确价值观念形成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并把实践活动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最根本彰显。马克思曾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5];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提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6]。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就其本质而言,也是一项实践活动,其有效性的发挥亦离不开实践主体的积极参与。暑期“三下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党团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不仅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通过“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对照,更有利于他们对党和国家的现行方针政策有更深入理解,对人世间的真善美有更深刻感知,从而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内在情感认同和外在行为习惯。

3.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虚拟渠道

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由于其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兼容性、时效性,正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高校校园里,依托网络所形成的“网络文化”,正成为不容忽视的亚文化,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学习生活方式等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要注重运用新技术推动融入工作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增强融入工作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具体说来,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网络文化的特殊规律,通过建立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网站,巧妙运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例,使网络成为大学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同时,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要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规章制度,完善校园网络舆情监控体系,加强对学生网络言行的教育引导,使高校网络空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清朗起来、正能量充沛起来。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价值观师生
我的价值观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