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 杰,陈选华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
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十八大以来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综述如下。
从十八大以来的相关文献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状况如下:
笔者从知网(CNKI)搜索情况看:2014年前,学界对此话题的探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2014年,刘亚军、宋泽亮发表《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析》一文,开启了此领域的研究。而后,研究成果逐年增加。到2017年,共有200余篇期刊文献出现。已发表的期刊论文总数占总研究成果的70%左右,其中有20%发表在《环境保护》等专业期刊,其余部分集中于高校学报。论文作者普遍为业界专家、高校教师、学者。其文章风格各异,但立论基础基本趋同,大都从习近平生态文明的理论渊源、主要内容、实现形式等方面来论述。
在中国知网(CNKI)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篇名进行检索后发现:2015年前,只有部分学位论文的某些章节涉及此话题,如河南大学蔡碧的《习近平“中国梦”思想研究》涉及“建设美丽中国”内容。到2015年,开始有专门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位论文出现,如刘超的《习近平生态治理理论和实践研究》。打破了以往文献篇幅较小、论据不足、逻辑单调的缺陷,极具开拓性。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未有系统阐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专著,只有少数著作有所涉猎。具有代表性的是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本书收录习总书记2012年至2014年的讲话、问答,在第八章“建设生态文明”中涉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不少专家学者从习近平的相关文章、讲话入手,对其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研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起源于他在宁德工作时提出的“绿色GDP、大农业、生态林业”等论述,也离不开他对“黄色延川、生态福建、绿色浙江、美丽中国”的思考。除此外,更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
首先,继承了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智慧。宗轶卉认为,中国传统生态思想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儒家主张的以人为本、道家崇尚的道法自然等生态理念,都是对人与自然、天道与人道等生态关系的讨论。习近平提出的“美丽中国”是满足天人合一精神需求的具体表现,是以新时代生态国情为基础、对社会建设理想状态的探索,与传统生态文明思想是一脉相承的[1]。
其次,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邓世平等人提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类要避免与自然发生冲突、人与自然进行物质转变时要合理。人在创造居住环境时要合乎人性,要采取积极的、能动的实践,保证人的活动与环境改变之间遵守质量互变规律,不可过分。习近平提倡的“尊重自然,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观点,就是从中汲取借鉴而来的[2]。
才津津认为,毛泽东对建设林业和水利事业的意见、邓小平对节约资源和控制人口的论述、江泽民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胡锦涛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都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他们的观点都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有力回应[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工程,内容丰富。
首先,可从其涉及的主要生态建设领域来挖掘。汤飞龙总结有六大方面:国土开发与利用、森林覆盖、生态修复工程、节约资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美好生态建设[4]。这些领域的生态建设措施是习近平针对严峻环境形势提出来的,是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的有效结合,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相统一”的目标意义重大而深远。
其次,可从其蕴含的具体观念来谈。有学者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包含生态发展观、民生观、经济观、文明观、法治观等五大内容。习近平追求“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强调既要满足人民对环境期待,又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要与法治相结合。这些内容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性。
最后,可从生态与其他建设领域的关系来总结。吕玉娟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联系起来,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角度总结了其主要内容。她认为,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布局之一,是脱离“就生态而谈生态”的正确做法,这样能将生态与经济GDP、政治保障、文化氛围、社会共同体等其他领域结合,有利于在各方面协调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包含着具体的生态实践形式,为新时代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首先,要在战略选择上把好第一道关。武传鹏认为,生态环境已是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战略层面的设计尤为重要。在发展思路上要将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保护中发展;发展方向上要追求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在发展的着力点上要从主体功能区、生态安全屏障及生态制度体系的建设入手,增强生态环境改善的系统性[6]。为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注入了强大自信。
其次,不同生态主体应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汤飞龙认为,国际间要加强合作,共享资源,互通有无,交流应对策略;中国政府要进行制度和法治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支撑;社会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增强保护环境的认同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行动;企业要加强责任意识和环保观念,将生态保护放在企业效益之前;公民个人要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绿色消费,低碳出行[4]。
最后,要从多方面采用不同措施,同时发力。张子玉认为,要以国土空间的合理开发、生态制度建设、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风尚的营造、国际生态合作为引领,坚持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7]。这是对现状进行思考、对目前的生态建设模式进行分析、对发达国家的生态措施进行借鉴后,得出的对策解读,具有开拓性。
已有的研究创新了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理论成果,给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思想借鉴和理论基础。从实践价值上来看,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实践内容及具体方法,为在新形势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关学术研究虽取得一定数量的成果,但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研究角度重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完整体系,包含多个子系统。但目前研究大多只停留在浅显的大框架部分,子系统内容无人问津。加上学术交流相对不足,导致文献逻辑架构和具体内容大量重复,缺乏创新性和差异性。
第二,研究视野狭窄。通过整理文献得知,相关研究多以习近平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后的讲话、文稿为第一手材料,发掘其中生态思想根基,再进行理论论述,对其早前任职时的论述关注较少。其次,多数学者只注重生态理论思考,缺乏对习近平生态实践活动的探究,导致研究成果实证性不足。
第三,研究方法单一。就目前来看,学界研究大都只是单纯进行定性或定量研究,以“描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陈述自身观点”为思维方式进行描述性研究,深层挖掘较少。同时,关联性研究、比较研究不足,导致相关研究热度高涨,但深度不足。
针对现有的问题与不足,相关研究可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第一,拓宽研究广度。要善于学习、纵观全局,提高认知能力,增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把握程度。在此基础上,开放思维,加强学术交流,善于发掘并阐述独有观点,提高学术创新能力,丰富生态文明研究成果。
第二,扩展研究宽度。要在剖析现有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拓宽视野,善于发现现实中有价值的素材,进行新视野下的新理论解析。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检验自身观点,以保证研究成果的说服力。
第三,增强研究深度。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增强理论深度分析能力;同时要善于发现新的“点”,拓宽研究范围,联系不同学科、知识体系进行交叉研究,增强研究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