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凤,魏礼玲
盐城市中医院1肿瘤科,2妇产科,江苏 盐城2240020
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根据激素分泌类型分为功能性垂体瘤和无功能性垂体瘤,而催乳素(prolactin,PRL)型垂体腺瘤是功能性垂体瘤的一种常见类型。国内外文献关于PRL型垂体腺瘤及葡萄胎的报道均较多,然而二者并见者极为罕见。本文结合临床中发现的1例PRL型垂体腺瘤合并部分性葡萄胎患者,复习相关文献。
患者女,39岁,2017年5月22日因“停经40天”就诊于盐城市中医院妇科门诊,停经23天时出现恶心、厌食症状,尿妊娠试验阳性,要求终止妊娠,当日查B超示:子宫体积稍大(未描述具体大小),可见21 mm×15 mm妊娠囊,内见卵黄囊,胚芽不明显,印象:早孕。当日行清宫术,因术中大量出血终止手术,仍有残留组织未清除,将已清除组织送检。2017年5月24日病理示:部分性葡萄胎;并复查B超示:宫体大小81 mm×70 mm×78 mm,宫腔内不均质混合回声团块,内见多个小暗区,请结合临床随诊。随后收住院治疗,查体:子宫增大如孕2月余;查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20 276 mIU/ml,孕酮5.37 ng/ml(术前子宫大小及血HCG和孕酮不详),甲功正常范围;全胸片未发现异常。2017年5月29日行第二次清宫术,过程顺利,病理示:宫腔凝血块及纤维素样渗出物伴炎性细胞浸润。次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伴双侧乳房疼痛,查头颅CT提示鞍内及蝶鞍右侧旁占位,鞍背受侵可能;乳腺B超示双乳假体植入术,双侧乳腺小叶增生,右乳低回声结节,建议随访复查。2017年5月31日查头颅磁共振平扫+增强提示:鞍区占位(3.1 cm×2.3 cm×2.2 cm),考虑垂体巨腺瘤可能大,病灶向上突入鞍上池,鞍底骨质破坏,并伸入到右侧蝶窦内,右侧海绵窦受包绕,增强扫描鞍区异常信号灶明显强化,稍有不均。2017年6月1日查PRL提示﹥200 ng/m(l未报告具体值),促卵泡生成素及促黄体生成素正常范围;血清糖类抗原125为155.9 U/ml,糖类抗原153、糖类抗原19-9、癌胚抗原正常范围。追问病史,患者两年前曾行双侧假乳植入术,假乳植入术后数月出现泌乳症状,因认为泌乳系植入假乳引起而未就诊检查;请脑外科会诊,考虑侵袭性垂体瘤,建议外科手术,术后进一步治疗。行乳腺磁共振平扫+增强示:双乳假体植入术后改变,双乳小叶增生;右乳乳头内侧旁结节,考虑纤维腺瘤或增生结节可能,其他病变待排除,右乳上侧缘结节性质待定。请乳腺外科会诊后触诊未及肿块,建议先行处理垂体瘤,乳腺病灶继续观察,定期复查。2017年6月2日复查血HCG 892.04 mIU/ml,PRL 175 ng/ml。2017年6月6日就诊上级医院神经外科,意见为:手术无法完全切除病灶,口服溴隐亭两周后复查PRL,如PRL下降则继续服用,定期复查头颅MRI;PRL不下降则择期手术并建议术后放疗。2017年6月21日复查血HCG 62.16 mIU/ml,PRL 0.71 ng/ml。目前随访中。
葡萄胎发病率约为2‰妊娠[1]。典型葡萄胎B超声像图表现为子宫大于相应孕周,宫腔内落雪征[2];本例患者初诊时B超未能提示葡萄胎相关表现,分析原因,可能为孕早期部分性葡萄胎的水泡状胎块相对较少,与正常胎盘组织界限不清,增加了诊断难度,因此需要医师根据患者症状,结合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一般血HCG大于相应孕周正常值的两倍,即可判定为葡萄胎[3],本病例术前未检查HCG,为不足之处。
垂体腺瘤在颅内肿瘤中的人口发病率为8.2%~14.7%[4];本例患者具备泌乳临床表现,结合高PRL血症以及CT、MRI检查,诊断为PRL型垂体巨腺瘤,肿瘤突破包膜生长并侵犯邻近组织,为侵袭性垂体瘤。侵袭性垂体瘤易发生垂体卒中,手术难以彻底切除,术后易复发[5],疾病风险及治疗难度均较早期发现者升高。该患者长期认为泌乳为植入假乳所致,错失了早期诊断的时机。
40%~45%的成人垂体功能性腺瘤为PRL型垂体腺瘤,PRL型垂体腺瘤多见于20~50岁的女性,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10[6],主要表现为高PRL血症以及压迫症状,包括停经、泌乳、不孕不育、流产、视野缺损、视力下降、头痛等。PRL型垂体瘤继发葡萄胎与高水平的PRL抑制卵泡的发育与成熟、抑制雌激素和孕酮的生成有关。另外,该患者乳腺结节不排除与PRL长期升高刺激乳腺组织增生有关。
据报道,垂体瘤细胞的侵袭性可能与基因调控、血管生成、肿瘤细胞黏附等多种因素有关[7],也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2的高表达相关[8]。
药物治疗适用于各种大小的PRL型垂体腺瘤,首选多巴胺激动药[9];常用药物为溴隐亭和卡麦角林,但也有部分患者存在多巴胺激动药抵抗,25%患者对溴隐亭抵抗,10%患者对卡麦角林抵抗。侵袭性垂体瘤患者外科治疗常经蝶窦入路手术,如有鞍旁侵犯,尚需经颅入路手术及辅助放疗或药物治疗[5]。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主要并发症包括垂体功能减退、尿崩症、脑脊液鼻漏、血管损伤和出血、脑神经损伤、脑组织损伤等[10]。若发现急性垂体功能减退,特别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缺乏和尿崩症,可危及生命;适当的激素替代可改善生活质量,预防肌肉萎缩、感染和骨质疏松等并发症[11]。术后口服激素替代治疗,应遵循“先补充糖皮质激素,再补充甲状腺激素”的原则,需长期甚至终身维持治疗。林晓敏和谢乙团[12]的研究指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垂体瘤术后尿崩症具有明显优势,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部分性葡萄胎应由有经验的妇科医师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清宫,清宫后使用缩宫素能够减少大出血风险;如无宫腔内残留,一般不需要二次清宫;推荐避孕6个月[1]。部分性葡萄胎排空后有0.1%~5.0%发生血HCG持续升高[1],一般每周监测血HCG,直至连续3次正常水平,以后每月复查1次至少持续半年,此后每半年复查1次,共随访两年。葡萄胎清除后半年内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或转移灶症状,血HCG连续2周升高或平台状态超过3周或持续高水平超过6周,应警惕侵袭性葡萄胎[1]。欧洲滋养细胞疾病治疗组织和妇科癌症组指出,部分性葡萄胎后0.5%~2.0%发展为持续妊娠滋养细胞疾病,诊断葡萄胎后需每周监测血HCG直至阴性(即至少连续两次低于检测极限),如果HCG阴性且HCG不止连续检测两次阴性,则持续滋养细胞疾病发生比例小于1∶3000[13],这意味着不再需要每月监测部分性葡萄胎患者的HCG水平[14]。
总之,PRL型垂体腺瘤临床表现多样,一旦发展成为侵袭性垂体瘤,治疗难度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疾病预后也随之不同;尤其合并其他疾病时,更为错综复杂,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十分重要;临床确诊葡萄胎后,也应注意查找隐藏的病因,以免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