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秋林
摘 要: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是人们形成的第一个人际关系,也是儿童的社会联系中出现最早和持续时间最久的关系。重度智障儿童的出现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社会压力,同时也会使家长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社会压力和心理问题都是导致亲子关系不良的重要原因。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的适应行为差,运动、语言发育差,与人交往能力差,很难适应同龄人的社交圈子,除了家庭,学校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场所,教师是他们接触最为密切的群体,也是最了解他们的人群。教师在重度智障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利用教师支持,改善重度智力障碍学生家庭的亲子关系,对重度智力障碍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教师支持;重度智力障碍;亲子关系
一、重度智力障碍家庭亲子关系的特点
与正常儿童家长相比,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家长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承受着更多的压力。在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家庭,亲子关系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第一,亲子关系受家长的心理压力的影响。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家长承受的心理压力大小与孩子的残疾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及家庭所掌握的应对资源有关;第二,亲子关系受孩子的残疾程度影响。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在语言、智力、动作等方面发育迟缓,使得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面临更多障碍,从而影响父母对儿童需求的敏感度和反应度,导致父母的亲幼儿行为受阻,最终影响亲子关系。
二、影响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家庭亲子关系的因素
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心理会经历否认事实、内疚自责、困惑迷茫、沮丧退缩的阶段,各个阶段对孩子的亲子关系都有一定的影响。归纳起来,影响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家庭亲子关系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亲子关系受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
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性格影响直接影响亲子关系,许多家长认为重度智力障碍孩子不具备学习的能力,对其只尽到“吃饱穿暖”的养育服务,忽略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日常生活中大包大揽,剥夺了亲子交流的机会。更有一些家长直接把子女直接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保姆抚养,导致本来就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因缺少亲情依托而造成更严重的心理障碍。
2.亲子关系受孩子的残疾程度影响
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在语言、智力、动作等方面发育迟缓,不同孩子的发育迟缓程度也不尽相同,程度越重的孩子在与父母沟通时面临的障碍越多。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家长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遭遇的障碍越多,对孩子就会越失望,对孩子需求的敏感度和反应度也会下降,从而影响其亲幼行为,导致亲子关系不理想。
3.亲子间沟通困难,缺乏互动
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发育迟缓,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面临更多障碍。同时,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的面部、动作、社会性等方面的特征也会受到智力发展的影响,使得父母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时出现本能的“激情抑制”,悲哀、抑郁、绝望等情绪占据父母的心灵,缺少与孩子互动的动力,造成亲幼儿行为减少。纵观现代家庭,父母多处于家庭核心的地位,他们不愿意与孩子沟通,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代替孩子做任何决定,导致孩子过分依赖,并习惯性地选择沉默,而不是沟通。这些现状表明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家庭的沟通严重缺乏。
4.亲子间接触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不断丰富,家庭生活日益富裕的同时,家庭关系也发生了不可估量的变化,亲子关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家长过多地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给孩子创造充裕的物质生活上,却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生活难以自理,长期需要照顾和看护,加上长时间康复治疗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导致父母的个人生活和工作长期受到影响,从而影响父母与孩子的陪伴时间。
5.亲子关系受父母关系的影响
因为重度智力障碍孩子的诞生,很多夫妻的心理压力显著提升,主要表现在生理问题、情绪问题、行为问题以及精神方面。薛景科做过相应调查,在他的研究中对残疾儿童家长的生活质量与正常家长进行了比较,发现研究每个维度都低于正常家长,特别是精神得分的情感职能。巨大压力是影响夫妻关系的主要因素。其次,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的诞生会给家庭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导致父母过度关注支撑家庭的经济来源或彼此埋怨,而忽略了彼此的情感交流。夫妻关系不再是家庭的基础,亲子关系必然受到
牵连。
三、教师支持的重要性
教师支持的概念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本文提出的教师支持可理解为社会支持的一个分支,主要指教育工作者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学场所、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及师资力量、信息活动等软件设施,通过行为的援助、亲密的交往行为、指导等方式对重度智力障碍家庭亲子关系改善方面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
对于广大已入学的重度智力障碍儿童来说,他们由于自身发展条件的制约,生活空间相对狭小,除了家里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学校。就人际层面的社会关系来说,除了来自家庭内部的人员关系,主要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因此,对于已入学的重度智力障碍儿童来说学校承担着相当重要的责任,教师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教师支持的方式
1.开展家长会
教育本身就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紧密配合。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是教育中起步最晚、社会关注度最低的一个分支。很多重度智力障碍孩子的家长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甚至都不认同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目的和意义,自然也不支持孩子的教育工作。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家长会,通过召开家长会,把特殊学校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展示给家长,取得家长对重度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认可和支持,并达成家校通力协作,形成目标统一、要求一致、内容科学、方法优化、生动活泼的特殊教育网络。通过家长会,让很多家长感受到了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性,意识到只有学校和家庭相互协调,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功能,从而由被动转变成主动参与,提高家长参与孩子教育的积极性。
2.成立家长成长中心
对于超常儿童而言,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无论是心理还是教养问题上都经历过艰辛的心路历程。教师可以通过成立家长成长中心帮助家长逐步释放心理压力,走出心理阴霾,勇敢面对自己是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的父母的客观事实,并用平常心看待孩子。同时,也可以让家长了解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更多的是体现在教育上,或者,让他们更关注的是教育上的特殊需要。对于特殊儿童的家长来说,在明白用平常心看待儿童的同时,还要体现在教育上,可能需要一些专门的或特殊的、或普通儿童不怎么使用的方法、内容或措施。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交流活动,帮助家长重新认识自己的教养方式,让他们知道不良的教养方式会引起重度智力障碍孩子的各种行为问题,也不利于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3.组织亲子活动
古希腊某位哲人曾说过:感情是由交流堆积而成的。任何一种感情的升华都有赖于交流。亲子之情虽是与生俱来的,但由于重度智力障碍孩子自身的缺陷,很多家长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工作及不断学习、提高中,而忽略了与孩子的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亲子活动,如“妈妈教我整理书包”“爸爸教我摄影”等,让家长设身处地的以孩子眼光和心态来参与活动,活动中与孩子共同学习、成长,这样既有助于家长对孩子的进一步了解,也有利于拉近父母与孩子的距离,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改善亲子关系。
4.改善孩子的行为问题
重度智力障碍儿童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如攻击行为、多动行为、对抗行为、退缩行为和情绪问题等等。不良的行为问题会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阻碍亲子關系的良性发展,而不良的亲子关系也会强化孩子行为问题,最终导致亲子关系—行为问题—亲子关系进入恶性循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与孩子近距离接触的优势,深入了解孩子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行为背后的需求,再选取合适的方式引导孩子自觉主动地矫正自己的行为问题,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帮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减少或消除其问题行为。
5.组织家长图书漂流活动
很多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家长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是重度智力障碍时,往往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更不愿意和别人谈论自己孩子的事情。对孩子感到失望,对人生充满埋怨是导致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父母产生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家长所产生的这些负面情绪,通常会使他们不喜欢社交、抑郁苦闷,常被失望、孤立无援情绪及凄凉的感情所包围,对事业失去信心,悲观色彩较重,消极情绪增多,对生活缺乏乐趣,这样一来,严重阻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与工作,也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阅读可以丰富生活,愉悦身心,静享幸福;阅读可以调节情绪,丰富感情,使我们懂得感觉、感动、感恩。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教育学、心理学及培养兴趣爱好如烘焙、旅游、插花、运动等方面的书籍,组织家长参与图书漂流活动,帮助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家长释放负面情绪,走出心里雾霾,拓展阳光人生。
五、教师支持的原则
1.谨慎原则
针对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家庭亲子关系的支持行为应当是谨慎的,因为每个孩子的家庭都是独特的,亲子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果支持不当,很可能对孩子及家庭带来情感伤害,也会影响家长与教师间的关系。
2.持续原则
不当的亲子关系会导致孩子各种行为问题的发生,行为问题的存在会使亲子关系长期受到潜在的挑战。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一旦形成,往往是长期存在的。入学后儿童周一至周五在学校,与老师的互动是其最主要的社会互动方式,周末则主要生活在家庭,与父母互动成为其主要的社会互动方式。所以一旦发现有行为问题,教师就要及时联合家长,给予相应的支持方案,并进行持续性干预。
3.尊重原则
每个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家庭都是独特的,亲子关系必然蕴含着每一个独特家庭所拥有的文化因素。教师在进行干预支持的时候要结合孩子家庭的文化背景、经济背景和家长的心理状况,尊重家长对孩子的认识及家庭的独特文化背景。在尊重的基础上开展支持行为。
参考文献:
[1]曾仕强,刘君政.亲子关系[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09.
[2]邢同渊.智力障碍儿童心理与教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09.
[3]刘晓梅,李康.亲子关系研究浅识[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6(3).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