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娟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散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本,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因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
今年三月份的国家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我跟随河北师大文学院的教授以及来自全省各县市的70多位骨干教师,一起学习了有关中学散文教学的方法,并以《灯笼》为例讲了一节示范课,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点出“文眼”,散文教学中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分析主体情感抒发的方式,着力揭示作者寓情于景、物象之中的特定情思,探寻作者感情抒发和深化的过程。课程设计如下:
【课程内容】
导入:同学们,一个灯笼的光晕下,仿佛能让我们看到那晃荡着的身影,听到村落间的犬吠,闻到花生篮里的馨香……倘若没有一种深沉的故乡情结和庄重的历史责任感,是写不出这样温存而隽永的散文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箫的《灯笼》,看看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他怎样的家国情怀!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作者,同学们知道吴伯箫吗?文章选自《吴伯箫散文集》,大家知道散文的特点吗?(出示散文文体特征以及作者简介)
一、初读课文识字词
1.大声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小组内解决问题。
2.屏显生字,扫清字词障碍。
二、朗读课文说内容
读文章第一、二段,找出第一句话的关键词?
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第一段,找出第一句中的关键词。
师:如何理解天性?天性就是光明(板书)
文章开头写虽不像扑灯的蛾,小孩子喜欢亮光是一种天性。佛龛背后的光亮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希望。人们向往光明,或者说是对光明充满了渴望。喜欢亮光是人的本能,正是因为有这种本能,我们才会带着光亮去迎接那晃动的身影。
三、速读课文析情节
快速阅读课文找到与“灯笼相关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第⑦段:元宵节看灯;
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
第⑨段:纱灯上描红;
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到汉献帝;
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我设计这一环节是锻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及概括总结的能力,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1.祖孙、母子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渗透血液融入情感,无论是祖孙,还是母子,这都是一种亲情。
2.文化:对于光明的追求不仅我有,每个华夏子孙都有,这种情感融会贯通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演化为一种中华文化
3.爱国:这种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演化、完善、升华为中华儿女共同的信仰,那就是我们愿为灯笼下的马前卒的信仰,这就是家国情怀。(板书 亲情 文化 爱国)
四、细读课文谈体会
引语:文中作者写了自己的哪些亲人?最让人动情的是哪些描写?
自读文章,圈画典型词句,旁注自己的体会。
祖父:“祖父好……尾巴。”引导学生补白祖父的神态举止,进而体会祖父的慈爱和博学以及灯笼笼罩下的温馨月夜。
母亲:①“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②“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引导学生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语言、动作)加以体会,感受母亲的慈爱和关心,小小的灯笼就是母爱的光的闪射。
五、品读课文谈感受
第11段,师:大声齐读文章最后两段说说文中列举了哪些人物?他们身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人物(辛弃疾 霍去病 李广 裴度)(爱国)
第12段,师:同学们,文章最后一段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赞颂了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奔赴前线,奋勇杀敌。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把人民凝聚在一起,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展示写作背景)
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者愿投身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革命大业之中,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这篇文章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的中国,正遭受外敌入侵,祖国任人宰割,遭受凌辱。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数的爱国志士,寻找救国的光明道路,点燃了人民的愛国热情,共同抗击外敌入侵。
六、再读课文理线索
再读课文,思考“灯笼”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灯笼”是文本的线索,灯笼是光明,是亲情,是民族文化,是爱国情怀。
师:你心中的灯笼是什么?新的历史时期,2020年要实现全面脱贫的伟大梦想。并指出幸福生活不是等来的,而是奋斗来的,接下来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七、思考问题谈展望
作业:幸福生活不是等来的,而是奋斗来的。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要求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把对这句话的理解整理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片段。
结束语:心中有明灯,脚下有行动,实现中国梦,同学们走起!
【课后反思】
教授这一课时,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理解文章内以及作者写作的目的与情感。把握文章结构时,我采取的是由整体到局部、整体到细节、总分的方式。通过(1)初读课文识字词;(2)朗读课文说内容;(3)速读课文析情节;(4)细读课文谈体会;(5)品读课文谈感受;(6)再读课文理线索;(7)思考问题谈展望等环节展开对文本的解读。采用创设情境,品味细节的方法,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