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仪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和谐家庭关系的基础。尽管在不同时代,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对孝道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和解释,但其核心思想是不变的。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其三观尚处于发展期,对孝道的理解和认知决定了其对待父母和长辈的方式。及时了解和掌握青少年的孝道观和行孝方式,不仅能够促进青少年自身的不断完善和成长,而且对社會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正视青少年孝道意识缺失问题
加强青少年孝道意识,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父母与子女应该是平等的亲情关系,而非子女对父母完全顺从,一切听从父母安排。其次,青少年行孝时,不仅要从物质角度出发,满足父母日常的基本生活需要,平时还要多与父母沟通交流,关心了解父母的心理情况,适时给予精神赡养。最后,青少年要根据自己对孝道的认知灵活把握自己的行孝行为,除了孝敬父母之外,还要尊重长辈和关爱他人。
二、构建青少年的孝道观
构建青少年的孝道观,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青少年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为了帮助青少年构建正确的孝道观,学校应开设有关孝道的思想教育课,真正把孝道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中,落实在实际行动中。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传统文化,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是每个学校和青少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民族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少年对孝道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可以使其更加体贴父母和尊敬长辈。那么,什么是孝?孝道不仅是对自己家庭负责,同时也是对社会和他人负责。
孝,就要对父母用心去爱。行孝历来是国人提倡的美德:百善孝为先。只是我们行孝不能只停留在初级阶段,更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朋友圈”里。要用心行孝。爱不但要说出来让父母知道,更要用行动让他们感觉到。“儿女灯前,父母膝下”是人生至福。每一个能用行动直接向父母表达孝心的日子,都应该成为儿女“分秒必珍”的美好时光。
孝,就要对父母智慧地爱。孝不但要用心,还要用脑。有人说孝是陪伴。笔者认为,孝不是一种简单的陪伴。我们要懂得一点养生学,方能让父母身体健康一点;我们要懂得一点心理学,方能让父母心里愉悦一点;我们还要懂得一点哲学,方能在复杂的关系网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孝道更有效一点……所以我们要知书、达理,作为青少年,努力求学,方能行孝。否则连基本的是非观念都没有,很容易掉进愚孝的圈子里。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虽然三十年远离父母,但他和无数国家功臣一样换来了祖国的安定富强,让无数父母生活在祥和繁荣的大地上,让民族不再遭受侵犯和杀戮、疾病和贫困,这才是大孝!
孝,就要让父母拥有爱心。孩子是父母的眼睛,是父母的臂膀。孩子要心胸宽广、目光高远、爱己及人,这样才能让父母在正确的人生轨道上行走,才能让父母爱己及人,呵护好自己,也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和大自然,心胸像大地一样宽广,目光像蓝天一样高远,知足常乐,一切顺其自然,不羞愧、不后悔、不嫉妒、不抱怨,永远坚强和勇敢,永远珍惜和感恩,物我归一,永远平和喜乐,获得人生应有的乐趣,这才是孝!有人说孝顺孝顺,孝就要顺从。可如果父母没有知爱之心,不在人生正确的轨道上行走,作为子女却一味地去顺从,岂不是害了父母?“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对父母不能一概百依百顺,依了顺了也可能酿成“大不孝”。任何事情都有度的把握,所谓过犹不及。否则,就可能成愚孝。《无问东西》中的沈光耀,阳光友善,用生命诠释了“真心、正义、无畏”,对得起“三代五将”的家风,也让母亲知道了什么是大爱,这才是大孝!
三、培养青少年的孝道意识
通过分析可知,青少年普遍对传统孝道和传统文化有着很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落后的孝道文化逐渐被青少年所排斥,例如传宗接代、子承父业等。这体现了青少年思想的进步以及对孝道更深的认识和把握。但同时青少年在行孝过程中也存在着如孝道意识淡薄、缺乏集体观念和责任感不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孝道意识的培养。
总之,构建青少年的孝道观,培养青少年的孝道意识,不仅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还需要青少年自身的努力。青少年行孝,重在行动,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行孝更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不可一概而论,更不能以偏概全。知书达理、爱己及人、关爱父母、尊敬长辈、热爱社会、关爱他人,这些都是青少年正确的行孝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都需要青少年认真把握和贯彻,这不仅能够加强青少年的内在修养,更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也是当今社会道德的集中体现。
(作者单位:大连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