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野下乡村文明价值的时代解读

2018-12-29 03:55杨秀萍
决策探索 2018年22期
关键词:绿水青山文明农业

杨秀萍

在西方工业化主导的城市化进程中,绵延五千年的中国乡村文明因受到巨大挤压而活力衰退,尤其是2012年城市化率达52.6%,中国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出现历史性拐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与承载着中国传统文明的乡村具有高度契合性,为我们认识和解读乡村文明的功能和价值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和思维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文明复兴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也为乡村文明建设规定了鲜明的生态主题。因此,我们要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从生态文明打开的宏大视野中重新认识和定位乡村文明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和功能,以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这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需要,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乡村文明的历史变迁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明形式,中国乡村文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所具备的功能及蕴含的价值也存在巨大差异。在农业文明时代,自然资源富集的乡村是一个巨大的生产力系统,形成了发达的农耕经济,创造了灿烂的思想文化,形成了有效的治理机制,从而保障了民众的生活生计,维护了国家的稳定统一,支持了民族的繁衍生息。工业文明的崛起使传统乡村文明受到挤压和解构,尤其是随着工业化主导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乡村文明的主体性地位跌落,其价值降格为满足工业化、城市化需要的客体和工具。通观历史与现实,乡村文明经历了由繁荣到衰落的过程,乡村文明的价值地位和功能蕴含也经历了由建构到解构的过程。工业文明在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中属于现代的概念,因此,按照工业文明的逻辑,乡村作为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无法成为工业化的载体,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必然是以西方工业文明为参照系,以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内容的现代化,这就决定了乡村文明必然会受到冲击。

然而,当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城市化进程出现拐点,地球的能源和环境却再也无法承载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走西方式工业化之路,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高风险的传统工业文明模式已不可持续。此时,时代向中国开启了另一条文明之路,即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内涵与中国乡村具备的诸多禀赋具有高度契合性,为乡村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机遇,也为乡村文明价值重构打开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时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一论述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定了新的内容和目标,开启了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而乡村文明所具有的自然、健康、低碳、绿色等生态特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因此,乡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落地的最大载体。

二、从生态文明视角看乡村文明的价值

(一)支持绿色发展的生产价值

在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指导下形成的顺应天时、利用地利的农耕方式,对目前探索生态农业之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农业生产属于生物圈时空中的生产活动,以天地构成的自然力为主导,只有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进行。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富含生态智慧的农业技术和文化,对拯救现代农业危机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迪。在便捷的交通设施、发达的信息技术支撑下,在文化消费、低碳消费等理念的推动下,乡村逐渐具备了承载现代产业经济的条件和市场,生态有机农业、乡村旅游业、乡村手工业、乡村新能源产业等具有成长性的乡村新兴产业,将成为支持乡村文明复兴的经济基础。

(二)接近自然田园的生活价值

生态文明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而乡村生活突出的特点是自我服务、自给自足,恰恰符合了生态文明价值的低能耗、低成本且健康、安全的文明生活方式。尤其是在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情况下,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而大自然赐予乡村的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与多元化生命和谐相处的环境福利,使农民拥有了城市市民不能获得的有利身心健康、怡情养性的生态财富。这些生态财富虽然无法通过市场定价变成货币财富计入农民的收入中,但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下,显得更加珍贵。当下人们倡导的极简生活,就是摆脱被物质过度包裹的生活,从而寻求一份回归自然、遵从生命本真的宁静与自由。

(三)维护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

生态文明有一个核心理念,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经历了长期的对立甚至扭曲后才得以矫正。在刚刚开启的生态文明时代,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变成现实,乡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在环境污染积重难返的今天,乡村特有的自然风光、清新空气、安全食品成为了最难得的奢侈品。所以,绿色生态就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二是“美丽经济”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民利用自然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通过“旅游+”促进农业增效、引导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增绿,把“美丽资源”变成“美丽经济”。

三、以乡村振興战略引领乡村文明的复兴

(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确立乡村文明的主体地位

乡村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根本和原脉,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乡村被贴上了落后、愚昧的标签,沦为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客体和工具。因此,要实现乡村文明的复兴,必须首先确立乡村文明的主体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既要有鲜明的目标导向,又要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当前中国最大的发展不充分,就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调整理顺工农城乡关系,在要素配置、资源供给、公共服务等方面优先满足和保障乡村。其次,要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环境,提高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效能。最后,要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产业兴则百业兴。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农业发展不充分、农村发展不平衡,因此,破解之道关键在于振兴乡村产业。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产业兴旺,就是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前提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当前发展趋势看,有三类产业将会成为振兴乡村的新兴产业。一是生态有机农业。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提高,无公害粮食、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有机食品既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又有利于恢复生态平衡,更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因而,生态有机农业在国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二是乡村新能源产业。在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推动下,微小水电、风力发电、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的使用,成为了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三是乡村旅游业。我国广袤的农村聚集了全国大约70%的旅游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而可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乡村旅游建设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坚持乡村绿色发展,突出乡村文明的生态功能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在生态文明视野下,乡村文明的价值功能应依据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基本方略,根据乡村自身发展需要和城乡互补、产业协同的原则进行定位和设计。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这就为乡村的功能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发展绿色产业,为人们提供健康的食品;又要维护生态平衡,为人们创造自然舒适的生活环境。首先,构建绿色发展的农业产业结构,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其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守住绿水青山。最后,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真正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三)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共建诗意乡村和生态城市

中国的城市化不能以瓦解五千年乡村文明为代价,而复兴乡村文明也不意味着城市化进程就地止步。探索符合中国历史和国情的城市化模式,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城乡要素双向融合互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构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享共富、共生共荣的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城乡关系。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是实现以乡村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模式与以城市为载体的工业经济模式的有机结合。把我们的乡村建設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乡村,把我们的城市建设成“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源、信息高效利用,文化、技术、景观高度融合”的生态城市,从而建成“生态良好、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丽中国。

【本文系天津市2017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发展理念研究”(TJKS17-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猜你喜欢
绿水青山文明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请文明演绎
绿水青山
漫说文明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