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学习目标的揭示与生成

2018-12-29 08:16王海霞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12期
关键词:学习目标高中语文

摘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揭示与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话题。课堂教学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才能进行客观而有效地学习检测,教师才能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第一要素,制约着课堂的走向。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目标;揭示与生成

在日常教學中,不少教师习惯在课堂教学之初明示学习目标,甚至不少地区、学校将此作为经验进行推广。在人们对其乐此不疲之时,笔者却要泼一点冷水:这种目标的先行揭示,内含着“灌”的成分。以执教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为例,谈谈课堂学习目标的揭示与生成。

《相信未来》是一首现代朦胧诗,有一位教师设置了这样的学习目标:把握朦胧诗的特点;分析诗中众多朦胧的意象;理解诗人对于未来的坚定信心。其实,这三个目标都显得比较概括,都是基于教者对诗歌的理解而设置的。对于学生而言,达到上述学习目标有困难,因而教师的教学就很容易转向简单的教学设计之后的“灌输”。从这节课的教学实况来看,教师果真出现了不少“灌”的印记。比如,教师对诗中出现的“蜘蛛网”“紫葡萄”“美丽的雪花”等意象的解释,几乎就是直接的“传授”,而学生则只能是被动地接受。那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应该怎么制定学习目标呢?

一、占据高位,形成通盘认知

在教学领域,教师因为其先行的学识和备课等活动,往往具有一定的优势。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居于高位。为此,在学习目标的制定方面,教师要认真研讨,预先开展充分的教学准备。

首先,教师需要对所授内容具有完备、精准的认知。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教师需要面对几十位富有个性和活力的学生,如果没有对授课内容的足够把握,教师很难自如而恰当地应对学生提出的一个个疑问,也就难以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求。以《相信未来》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对这首朦胧诗具有整体的感知:要体会诗歌中众多意象的象征功能,要把握“文革”中知青的生存状态,要揣摩诗人在文中投入的情感发展脉络……这些是诗歌鉴赏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在授课之前对上述内容有一个统领性的认识,继而为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需要对教学策略形成先行认知。教学是一项特殊的活动,它不是一项简单的输出与输入,学生的鲜活性注定了教学活动的复杂性。于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前,教师必须对教学策略有一个先行的规划,并留有足够的调整空间。执教食指的《相信未来》这首朦胧诗时,不少教师可能会选择将自己的理解传达给学生。其实,这样的做法很不可取。这样做的后果是教师完成了所谓的教的目标,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一旦遇到另一首朦胧诗,其反应大多迟钝、木讷。究其根源,是教师在按照自己的意图教,未能鼓励学生积极、自主、有效地学习。为此,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前,教师心中就要形成一个有效的教学策略。

此外,教师需要将文本学习还原到单元项目之中,让学生在一个更为宏大的背景下,具备更为系统的知能提升路径。

二、紧扣起点,聚焦学习重点

任何教学都具有一定的基础,教师自然要依据并用好这个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的起点很多时候被教师主观臆断了,少有科学的界定,这也是当下许多课堂貌似热闹却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只有将学生学习的起点界定清楚,教师后续的教学才有意义。这个起点的界定是一门大学问,绝不能仅凭教师的主观臆断。在这方面,教师需要倾尽心力,运用一定的方法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执教《相信未来》一诗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与学生进行交流,挑选出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分别询问他们对意象的把握情况,弄清楚他们对象征手法的理解情况。还需要辅以书面的习题,通过更广层面的调查掌握学生的现有基础。在这个环节中,习题的设置一定要具有针对性,不可脱离课堂教学的主体方向。事实上,不少导学案性质的课前预习题并没有这样操作。于是,学生的学习基础界定就显得相当空乏,所谓的导学案也就陷于形式化了。这首诗歌教学导学案的设置可以与本课的重点相结合,重点设置一些有关象征手法鉴赏、意象分析等方面的习题。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方向和重点。事实证明,这样的操作对学生学习起点的界定就相对科学了。需要补充的是,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对学习起点的分析也需要区别对待。比如,一个班级学生对象征手法的鉴赏相对欠缺,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应侧重于引导学生分析象征这种手法,解析它的基本构件及其意义;另一个班级的学生对意象的分析比较欠缺,教师则应将教学重点偏向于意象的把握,可以从物象、意象、意境三个层级出发,全方位引导学生认识它们,继而助推学生顺利地进入诗境。在教学活动推进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意识就应聚焦于这些重点的突破,教学行为则应围绕着它们展开。

三、立足活动,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任务都是在活动中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设计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为此,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就要围绕已经诊断和界定的学生基础,科学设计系列化的教学活动,力促学习目标的达成。

在活动的设计方面,教师必须遵循相关的教学规律,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在教学方面,不要指望学生在实现教师的教学期待时一蹴而就。因为学生对于比较生疏的知识点,总要有一个渐进的理解与把握过程。依然以《相信未来》为例,针对学生对文中意象把握的较为困难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层进式活动。例如,对“蜘蛛网”这个意象的分析,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生活中的蜘蛛网具有怎样的特征?诗歌中的蜘蛛网又具有怎样的特征?诗人运用这个意象的用意何在?”实际上,这样的三问就是围绕着物象、意象、意境而展开的。但是,教师在学生理解过程中没有必要先行揭示这三个术语,以免加深学生理解的难度。不过,在学生将这三个问题逐渐解决之后,教师就可以很高兴地宣布学生已经把握了三个文学术语,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获得感,从而为后续的学习行为注入动力。事实上,当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系列活动中走向深入的时候,学习目标也在不断的达成。教师则需要在课堂教学结束之时,明确告知学生已经达成了怎样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整节课的知识点有一个系统地把握。

教师对学习目标的处理貌似简单,但蕴含着众多的学问。作为此项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遵循科学原则,去除众多主观因素的影响,从教与学两个层级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环节,完美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处理。

参考文献:

[1]王敏.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探讨[J].中学语文,2016,(24).

[2]张发扬.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思考[J].中学语文,2014,(36).

作者简介:王海霞(1979—),女,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学习目标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编织英语课堂交往的经纬线
高中数学《统计》浅析
实施高效课堂有感
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任务学习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