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守华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策略促使学生提高词语学习的效率。通过比较能揣摩文章的情感,通过分析能感悟人物形象,通过咀嚼能挖掘作品的主题,通过语用练习能增加生活体验。这些都是词语教学的好方法,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
词语教学 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
学者肖培东认为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要提高学生正确运用和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积极贯彻了肖培东“浅浅地教语文”的观点,采用各种方法指导学生展开词语学习,这样能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理解和感悟中逐步深入到文本的核心处,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
一、比较,揣摩文本情感
学者叶圣陶认为阅读的方法不只是机械的解释词义或者记忆句子,更多的还在于比较和归纳,要通过比较和归纳发现词句的特征。我在教学中也积极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鼓励学生抓住那些文章中容易被忽视的词句进行对比分析,尝试在反复揣摩的过程中掌握蕴含在文字深处的韵味。学生在这样的分析中能进一步揣摩文字的温度,感受作者的情感波动,这样就起到了优化阅读效果的作用。
在指导学生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济南的冬天》时,我鼓励学生将文章中的词句换成其他的词句,然后进行对比分析,这样能让学生进一步揣摩文章的内容,感受其中的情感。如从“一个老城”到“这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境界”这部分,可以让学生尝试换掉其中的某些词句,将“老城”换成“城市”,将“睡着”换成“躺着”,将“唤醒”换成“吹醒”。学生在对比分析后发现,“老城”的“老”凸显出了一种亲切感,能更好地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于济南的情感,和“城市”这个词相比显得更有温度。“睡着”能和“唤醒”形成呼应,同时展现出一种灵性,体现出一种静谧,给人一种呼吸感,这是简单的“躺着”不能体现的。同样“唤醒”也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让人感觉十分轻柔,表现出风温情的一面。因此从句子中能感受到作者对于济南的深切情感,作者深爱济南,所以词句之中也含着一种亲切的感觉,蕴含着深情。
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字词进行对比分析,则能促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能揣摩到作者内心的波动。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渐渐地抵达作品的核心处,能真正探究到作品深处的意义。
二、品析,透视人物形象
不少经典的文本往往会通过一些简单的词句来展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展现人物形象,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我在教学中也鼓励学生积极揣摩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找出哪些字词是用来形容人物的,并分析作者为何如此选词,从这些字词中能否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学生就透过字词推敲的方式体会到了人物的特殊魅力。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背影》中有一段描写父亲去买橘子的场面,这段文字很好地展现了父亲的动作,同时也体现出父亲对孩子的爱。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鼓励学生抓住这段文字进行分析,尝试说说作者为何选择“走、探、穿、攀、缩、倾、努力”等词语展现父亲的形象。学生提出:“这样能更完整地展现父亲的动作,表现作者对父亲的动作看得十分仔细。”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作者会如此关心父亲的举动呢?”学生有所感悟:“这样就能体现出儿子对父亲其实也很关心,作者从父亲的动作中感受到了父亲的爱,因此才会流泪。”“那么这些看似普通的词句为何能让作者看出父亲的爱呢?”学生提出:“父亲身子很胖,但是却依然努力蹒跚地前进,动作虽然笨拙,但是却蕴含着深切的情感。而父亲的举动也感染了‘我,所以‘我不再是原来的那个认为父亲很愚的孩子,而是仔细地观察父亲的举动,并且为父亲的举动而感动得流泪。”在一番感悟后,学生对父亲和“我”这两个人物相互之间的情感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感受到了作品人物形象的独特魅力。
在文章中一些看似普通的词句往往能展现人物的丰富情感,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往往会鼓励学生抓住这些地方进行品味和分析,感受人物的言语、行为、情感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这样学生就能透过字词透视到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次意味。
三、咀嚼,挖掘作品主题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通过诵读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字词的音、形、义,更能让学生加深对于字词的了解,对文章的内容有所感悟。我在教学中特别指导学生诵读字词的意思,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诵读,尝试进行揣摩咀嚼,透过字词挖掘出作品的主题,对作品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在指导学生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五课《皇帝的新装》时,我着重让学生关注人们在听说了皇帝新装后的反应,学生发现,这些词句中都出现了“都”字,如:“城里的所有人都在讨论着这美丽的布料”“所有的骑士都说”等。我鼓励学生思考:“这个‘都字看似不起眼,但是大家一起读读课文,说说这其中体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反复诵读后提出:“说明所有的大人都说谎了。”我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挖掘:“那么他们为何会说谎呢?”“因为他们都有虚荣心。”“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虚荣心呢?”学生回答:“因为他们迫于生活的压力,不敢得罪皇帝。”我引导学生思考:“那么这个童话能否看成是成人的童话呢?”学生感悟:“皇帝的新装是透视成年人心灵的镜子,能看到人世间的丑恶。文章中所有的成年人都选择了虚伪地活着,这样的世界是十分可怕的。作者用一个‘都字警醒世人,让世人反思自己是不是具有同样虚伪性格的大人。”这样学生的感悟就更为深刻,学生透过“都”这个词逐步深入下去,挖掘出了文章的主题,对文章的理解也更深了一点。
有时候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隐藏在看似寻常的词句中。通過分析这些词句能让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产生多元的理解,这样就能更深刻地挖掘出文章的主题,尝试揭示作品中复杂的人性。因此我在教学中总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能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四、应用,融入生活体验
在展开字词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是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合理应用这些字词。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搭建了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字词的应用和实践中。这样就能让学生将字词学习和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紫藤萝瀑布》一文用十分传神的词句展现出了紫藤萝瀑布的状态,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在看到紫藤萝瀑布后的感悟。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时,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语言应用活动。首先尝试找出文章中描写紫藤萝瀑布和“我”的感悟的词句,然后分析作者如何形象化地描写紫藤萝,展现“我”的哲思,此后则思考自己如果创作此类作品时,该如何合理运用词句,展开写作。这个活动给了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有学生先分析了课文中的词句,提出:“作者十分擅长使用比喻句,如将紫藤萝的花比喻成张满了的帆,而且这些比喻不是随意使用的,‘帆展现了起航和希望,和下文的感悟相互呼应。”在一番感悟后,学生尝试展开仿写,如将早晨的太阳比喻成“刚过门的新媳妇,羞羞地露出半张脸”,用形象化而富有情感的比喻句来展现对于“日出”的思考,体现了生活感悟。在下文的感悟中,作者写道:“在最有朝气的青春时光,难道我们也要躲躲闪闪,只露出半张脸吗?不,我们应该如同太阳一样,很快就抛弃隐藏在云朵中的日子,将自己的光和热播撒在人间。”这样就让比喻句的使用和文章中的感悟融合在一起,显得意味深长。
在尝试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字词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学生能逐步理解字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往往会产生特殊的寓意。这样学生就逐步懂得在写作时斟酌词句,尝试寻找最合适的词句,进而提高自己的语文写作水平。
著名学者朱光潜认为在文字上推敲,其实就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展开词语的推敲,这样不仅能传授词汇知识,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更能让学生在推敲中开拓视野,培养语感,增强语言建构和應用的能力,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能让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温晖明.潜向碧波深处的词语教学——肖培东语言教学探微【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18(4)
【2】韦庆生.初中阶段词语教学的重要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8(6)
【3】花毅.网络词语与初中语文教学【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