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
“乾、坤、震、兑、巽、艮、坎、离”这是我们所熟悉的八卦,古装剧中它们总会不经意间出现在剧情之中:或被刻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上;或被装饰在某个道观的照壁与檐角:或被纹在道士打扮的算命先生衣衫和布幡上……让我们有种错觉,八卦就是道教的产物。
但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八卦可不仅仅是与道教、道士相关,它的内涵要深得多。
债羲遇上龙马,关气预报靠谱了
说到八卦,就必须提提传说中三皇之一的伏羲了。《周易·系辞》中记载“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庖牺氏就是伏羲,也就是说,八卦是由、伏羲创造的,这可比道教早多了。
至于他发明八卦的细节,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就是伏羲某天在黄河边发现一只怪兽,这怪兽龙头马身,全身带鳞,四肢长爪,背上还有一片由点线、构成,看起来不明觉厉的图案。伏羲观察图案后心有所悟,由此创造出八卦。、而那些图案,又被称为河图。闻一多就、曾经在写给梁实秋的信中讲过这故事:、、“河图则取义于河马负图,伏羲得之演、为八卦,作为文字,更进而为绘画等等,所以代表中华文化之所由始也。”
且不论故事真假。最初的八卦,应该是华夏先民记录预测天象、历法的符号。只是当时的世人蒙昧,八卦在流传普及过程中难免沾染上神秘主义气息。八卦最后就变成了占卜、预测世间万事万物的神器了。
先民们还进一步把八卦与万物变化的相关规律理论体系化,形成了占卜理论“易学”——“易”字代表“阴阳交替,事物变化”。当时有三本相关书籍——《易经》,分别叫《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可惜前两本失传了,遗留下来的仅有《周易》。
算卦这件事,可是很严肃的
在今天,类似“狮子座本月事业运不错”“我和她生辰八字很配”“最近一直水逆好烦啊”这类和占卜有关系的话题,更像是玩笑的社交辞令。但是在古代,占卜算卦相当严肃,甚至是很神圣的事情。
先秦时期,占卜是统治阶层在对国家大事做决策时必不可少的流程。而占卜的形式,《礼记·曲礼》里有记载:“龟为卜,策为筮”。用龟甲的叫“卜”,用蓍草签的叫“筮”。
先秦时期每逢遇到战争,都需要一君王在庙堂占卜,并祈求神灵护佑。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中国军事理论逐渐成形,占卜渐渐演变成了引入客观数据分析的“军事会议”。但依托八卦与《易经》的占卜,依然占据了人们生活的重要位置。
分享两个古人占卜的趣味故事,其中一个便与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他爹晋献公有关。
话说晋献公攻灭周边骊戎部落,得到了部落的公主骊姬为战利品。而晋献公一看骊姬肤白貌美,立刻动了娶妻之心。但是国君娶亲可是国家大事啊,按照流程必须先算一卦。
最开始用龟甲占卜,结果是不吉。晋献公一看急了眼,不让我娶美人怎么行?于是就耍赖“龟壳占卜技术早已被时代淘汰,结果不准,我要与时俱进,用蓍草签重算。”
用蓍草算出来结果是大吉,但是负责占卜的人不干了:“你说龟壳不准,不仅侮辱我的人格,还侮辱我的技术,神会给你惩罚的!”晋献公自然没有理会,并高高兴兴地娶了骊姬。
结果,骊姬上位后把晋国闹了个天翻地覆,她逼死太子中生,赶跑了两个王子重耳和夷吾。更在晉献公死后,让晋国陷入了动荡分裂,差点遭遇灭国的局面。占卜者的话得到了应验。
另一个与辛弃疾有关。辛弃疾生于山东,当时那里已属于金国。身在沦陷区却心怀大宋怎么办?老天说了算!于是辛弃疾用蓍草算了一卦——结果是“离”卦。“这不是注定要我离开金国么?”正是这一卦,让他下定决心离开金国投奔南宋,从此成就了一个伟大的爱国词人。
所以说,算卦这事,往大了说能改变国家局势,往小了说能改变个人命运。算卦,果然是很严肃的。
这些词语和名字,竟和八卦有关
八卦与《易经》对国人的影响,渗透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们所熟知的很多文化符号中,其实都有八卦和《易经》的影子。
比如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里,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套武功“降龙十八掌”,里面的招数名大都与《易经》里、“乾”卦有关。如“飞龙在天”,就出自“乾”卦第五爻爻辞:“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而“亢龙有悔”则出自第六爻爻辞:“上九,亢龙,有悔。”其他诸如“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于渊”,都是这样。
再说另一个,钱锤书先生的《围城》中,男主角方鸿渐。“鸿渐”一词也是出自《易经》的“渐”卦。“渐”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五十三卦,由上面一个“巽”卦加下面一个“艮”卦构成。卦辞中有这样一句:“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茶圣”陆羽,字鸿渐,他的起名也跟这个“渐”卦有关。
除此之外,一些我们熟悉的成语,如“否极泰来”“三阳开泰”,其中的“否”与“泰”都是《易经》中的卦象。其中“否”是上乾下坤,“泰”是上坤下乾,分别代表极坏与极好的状况。
由此可见,“八卦”的灵魂,的确早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