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琳
摘要:二人台,又称“二人班”,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乌克忽洞镇的考察,进一步梳理当地二人台艺术历史与现状,进而阐释二人台艺术在民间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二人台 现状 调查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182-02
西路二人臺最初叫蒙古曲,主要流行于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伊克昭盟、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山西省忻州地区。
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简称“达茂旗”。乌克忽洞镇位于达茂旗西南部,距旗政府所在地百灵庙镇35公里,当地政府大力扶持村镇艺术文化发展,每个村镇都配有文化站,并从社会引进艺术人才进村镇文化站。
一、现状调查
2017年8月25日,笔者驱车前往包头市达茂旗乌克镇,对该镇文化站进行实地考察,并对代表性人物进行无结构式的访谈,一方面了解当地二人台的历史与现状,一方面了解二人台传承与功能。
(一)文化站员的学艺经历
文化站站长高占荣是达茂旗乌克忽洞镇本地人,之前一直在务农,从小喜欢二人台艺术,在镇里或村里有二人台演出时他就跟着一起演唱,没有专门和民间艺人学习过二人台,他本人也只能唱一些二人台的传统剧目。文化站成立时,高占荣积极报名参加文艺活动被选为文化站站长。据他讲,小时候村里有演出就去听,凑热闹凑红火,演员在台上唱,他就在台下学,慢慢就学会了很多剧目的演唱。由于家庭条件不好,没有上过几年学,没有学习过专业的二人台演唱技巧与方法。高占荣在进文化站之前一直在家务农,文化站成立以后,政府大力扶持文化站建设,请来乐器老师来教习二人台乐器演奏,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很多像高占荣一样从小热爱二人台艺术的农民也可以为二人台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化干事王顺利和党雪荣是通过文化站的考试加入到文化站。王顺利是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萨拉齐)人,从小就跟着父亲去村里的老艺人家里“打坐腔”,耳濡目染逐渐喜欢上了二人台,在求学的路上他毅然的选择了二人台专业。
王顺利说:“在学校的学习中,老师不仅教习了二人台的演唱、表演还学习了视唱、练耳等课程为今后学习二人台艺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像王顺利一样在学校学习过二人台艺术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二人台的表演上这为二人台新剧目的表演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文化干事党雪荣在艺校学习的是舞蹈专业,和王顺利恋爱以后学习了一些剧目的演唱,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她在演出时以表演二人台的舞蹈动作为主。
党雪荣说:“我小时候在村里长大,小时候也没学习过二人台,村里有活动的时候看到过,后来上学的时候去内蒙艺校学习的舞蹈专业,在学校的时候认识了我爱人王顺利,慢慢就开始接触二人台,他教我唱一些传统曲目例如《送四门》《打金钱》。在观看一些二人台的演出时,我发现里面有很多舞蹈的动作,我就慢慢跟着学,像转手绢呀、霸王鞭什么的现在我都能熟练的掌握了。但是在演唱方面我唱的不如我爱人好,毕竟嗓音条件有限,也没有熟练的掌握演唱的技巧”。
很多表演二人台的演员都是夫妻档,像王顺利、党雪荣二人是在相识后党雪荣才学习二人台演唱的。一些大型的演出需要更加专业的表演时,王顺利会另选搭档,他们会根据表演的场域不同而选择适合自己的搭档。
(二)文化站二人台的现状
王顺利夫妇除去上班的时间外,业余时间也在教习喜欢二人台的村民们演唱二人台,有时也会和附近的村民围坐在一起“切磋”演唱二人台。但是大多数和王顺利夫妇学习演唱二人台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年轻人则是极少数会参与学习演唱的。文化站内除了王顺利夫妇较年轻外,乐队伴奏的师傅们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他们在进入到文化站之前没有学习过任何乐器的演奏,虽然文化站请来老师教习过乐器演奏,但是由于年纪大了,又不认识谱子,乐队的师傅们只能演奏一些传统剧目,例如《打金钱》《送四门》等。乌克忽洞镇文化站内目前组建的伴奏乐队包括扬琴、梅(笛子)、二胡,由于打梆师傅去世了,打梆子的位置一直空着没有人来顶替,演出时就由空闲的演员来帮忙打梆。文化站也面向村民发出了招募打梆演员的消息,但是村里的年轻人都不大愿意加入进来,因为他们觉得二人台很“土”,一点也不时尚。而且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数字信息化社会给我们的生活带了很大的变化,年轻一代人的音乐生活被流行音乐、摇滚乐、民谣等占领,二人台很难“走”进年轻人的耳朵。在这种环境下二人台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需要作出改变来适应时代的变化。
(三)文化站二人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说到二人台的“土”让我们想到的是,它是在茶余饭后、田间地头演唱的小戏,流行于民间,传承于民间,但是这种民间艺术不能淹没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和全球信息共享的时代。
文化干事王顺利说:“非遗以后,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一些优秀的民间艺人被发现,经过对这些民间艺人的采访、访谈等总结和整理了许多二人台剧目,装订成书籍发售,对二人台进行了保护式的抢救和发掘。我在毕业以后一直在打场子,后来文化站招募二人台的演员,通过考试我就来了咱们乌克镇,不仅自己演唱,在空闲的时间也教习村里的人们演唱,对二人台的传承和发展尽了一份力”。
笔者还了解到政府在各个村建立文化大院,从社会招募文化干事来文化大院教习村民演唱二人台,请专业的器乐老师来教习村民乐器的演奏,学习二人台艺术的人多了起来,孩子们可以去学校专门学习二人台表演。年长的村民经过文化干事的教习学习了更多新剧目的演唱,二人台艺术犹如枯木逢春展现出了蓬勃生机。
二、创新与思考
在全球一体化的视野下,二人台需要的不仅是传承更需要的是创新、发展。经笔者的总结二人台的创新体现在以下这个方面:
(一)语言的创新。二人台一直用地方方言演唱,这样的演唱方式面向的观众只能是北方人民群众,不懂方言的南方群众听到后也只能是一知半解,这样的演唱使得观众群体相对固定,传播的不够广泛。经过改编后二人台的歌曲也会用普通话演唱,例如红遍大江南北的《亲亲的二人台》。此曲演唱方式普通话和方言并用,这种形式不仅让二人台有了创新同时也体现出了地方特色。
(二)乐队伴奏的创新。二人台这种地方小戏,乐队通常是固定的“三大件”,由于演出场地大多数是在户外,音响的效果、乐器的音准等都会影响到演出的效果。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一些大型的演出伴奏大多数是使用MIDI音乐伴奏的,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演出时MIDI音乐伴奏相比较传统的乐队伴奏和声音响更加丰富,节奏、速度等更容易掌握。
(三)舞台道具的创新。现在的大型演艺活动,会根据剧目的不同要做不同的道具例如扇子、手绢、红灯笼什么的,除了这些道具在舞台上表演时也有专门的师傅去调整灯光、音响,有些大型的晚会还会有LED屏幕,演员在表演时是什么样的表情、做了什么动作会直接播放在LED屏幕上,让观众更加清晰的看到演员的表情、动作等。在这些基础之上还加入了舞美,有专门的舞蹈演员去给二人台演员伴舞。灯光、道具、舞美的加入让二人台艺术的表现形式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不再是两个人单纯的表演,这样的演出更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让更多的人知道二人台、了解二人台。
(四)传播形式的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电子设备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东西,我们现在几乎人人手机不离身,这些年手机不仅能接打电话而且能连接网络,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世间百态。现在网上也有很多关于二人台的视频,大家可以用手机观看这些视频,有些喜爱二人台艺术的村民由于不识字就只能唱一些传统的剧目,现在跟着网上的视频学了不少二人台的新戏。而且大家互相都有微信觉得哪个视频唱的好了就推荐给别人,让大家都来观看,一起学习,王顺利也会在微信上教村民们唱二人台。王顺利不仅在微信上教大家唱二人台,他还参与了直播平台的直播,用直播的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二人台、了解二人台。
语言的创新、乐队伴奏的创新、传播形式的创新等都推动了二人台更好的发展,让二人台这种民间艺术不仅局限于田间地头,学习的方式不再是口传心授,这些创新的形式让二人台走上了更大的舞台。文化干事王顺利就代表乌克忽洞镇文化站将二人台唱到了上海、杭州、香港、澳门等地,让二人台艺术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刑野.内蒙古艺术史料选编[M].呼和浩特:內蒙古艺术研究所,1988.
[2]刘波.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0.
[3]姜晓芳.论内蒙古西路二人台[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