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个班主任都遇到过几个令人头疼的孩子,他们不守纪律、叛逆不羁,甚至影响班风、学风。如我们能关注这类孩子行为背后的思想,施以相应的方法,就能够控制其行为,达到转变的效果。
与小Q过招
有一次,拓展活动下课,同年级组的袁老师气冲冲地走来,向我抱怨:你们班那个胖胖的孩子,今天被他气得要死,这样不听话的小孩我从来没有见到过!
原来,每周三,我们都会安排走班的拓展活动,每个班级的孩子能得到年级组每一位老师的授课。袁老师虽然没说那个孩子是谁,但我就知道又是小Q“犯事”了。随着同学的口述,渐渐还原了事情的经过:课堂上,袁老师安排了学习怎样做读书小报,而小Q嘟囔着自己不要做,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老师叫他起立,他却坐到了桌子上,还荡着腿,斜着眼挑衅老师,就这样持续到了下课。因不是自己班的学生,不了解小Q的脾气,袁老师在短时间内没法让其回归到正常的课堂中,拓展课的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记得四年级新接班的第一天,我在盘点假期作业,要求没完成作业的同学到办公室去补写。话音刚落就有一个孩子告诉我,小Q在嚷嚷,说他是不会去的。我走过去打量小Q,只见他穿着一双拖鞋,似乎还沉浸在假期的悠闲与随意之中。一身的肥肉将T恤撑得鼓鼓的,腮帮子也是鼓鼓的,目光中透露出的油滑盖过了憨态。我告诉他,作业没有完成是要补起来的。“我是不会去的!”他又重复了一次,丝毫不把我这个新班主任放在眼里。之后,他犯错的行为频频出现,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不及时完成作业、不整理抽屉、几乎和每一个任课老师顶嘴。
面对熊孩子的挑衅,作为一名男老师当然不会示弱。我要防微杜渐,稍有苗头便压制其气焰(其实小Q的行为称为“苗头”,未免有点轻描淡写)。在开学第一天听到他那样回答后,我就拽住他的双手往外走。当我将他拉到办公室的时候,他似乎明白了拗不过我,就不再挣扎了,也不敢去捡丢在路上的一只拖鞋。我让他坐在对面,跟他讲为什么要他补作业的道理时,他不住地点头。
之后的过招,我似乎占在上风:在他不完成作业时,我让他在讲台上或到办公室补做;请来接他的家长在教室里陪他写完拖欠的作文;甚至有一次,我让他母亲将他双休日没写完的作业带回家补完再回到学校;他没有及时整理抽屉,我就惩罚和他一起玩的四五个男孩子每节下课后监督并帮助他整理;当他和老师顶嘴时,我便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让小干部监督着陪他去找老师认错道歉……
小Q的“冰山”
回想小Q在拓展课上的荒唐行为,让我心灰意冷。大半学期下来,我一直在纠正他的不当行为,虽然每当犯错之后他能平静地认错,但他的不良行为却没有真正随着认错而停止,反而层出不穷。难道,这真是一匹无从驯服的野马吗?
此时,我刚好读到《正面管教》中用冰山来比喻正面管教与普通管教方式的不同。很多管教方法处理的只是冰山位于水面之上的部分——你能够看到的部分,即学生的行为,这些方法试图用惩罚和奖励来控制人们的行为。正面管教既处理冰山位于水面之上的部分,又处理其位于水下的部分。
书中援引的是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一个人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 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这一章节还提到了鲁道夫·德雷克斯的结论: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丧失了信心的孩子。换言之,当孩子们相信自己没有归属时,他们就会做出不良行为——为寻求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而选择了一种错误的方式。
于是,我开始思索小Q做出这些不良行为的因素,这是我之前从未想过的。因为我总是在他出现问题后去纠正,只关注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即小Q的不良行为,而从未思考其水下复杂的成因。我推测是因为父母离异、轮流和父母过周末、总是受到各科老师的批评和受到同学的冷落等因素影响了小Q在集体中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由于小Q的父母在不同生活环境中的教育方式,使他的生活一直处在一种不稳定中。而又因他一贯的不良学习习惯,很难得到老师的肯定。他虽以敏捷的思维考进了奥数社团,但经常迟到、开小差、不完成社团作业而被社团开除。一般的同学总是与其保持距离,而最近他的几个好哥们也开始因为无休止地帮助他整理抽屉而开始抱怨。
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使小Q用自己的方法来寻求关注,当他发现自己的方式反而招来更多的否定时,就变得自暴自弃,使不良行为恶性循环。
小Q真的变了
我似乎听到了水面之下传来的声声呼救,小Q寻求过度关注和自暴自弃的行为传递了他需要被肯定、展现价值的信念。于是,我开始尝试改变管教策略。
我将小Q的母亲请到学校,和她分析了不稳定的生活环境可能造成孩子缺乏安全与归属,并建议他们改变孩子轮流与父母过周末的方式,改为固定和一方生活,另一方定时探望。小Q的母亲当即和另一方商量,实现了要求。
我还放大小Q身上的优点,和他谈话时,稍显夸张地肯定他取得的进步。我尽可能寻找表扬他的机会,如数学考试成绩优异、作文中的某个段落有个性的表达等。除此之外,我还让帮助他整理抽屉的几个孩子当着他的面细数他的进步;周一“点赞”活动时,我会事先指定孩子们为他点赞……
几周下来,小Q明显有了转变,双休日的作业每次都能够完成。在校的作业也开始积极起来。甚至有一次,他在写完作文草稿后对我说:老师,我找到写作文的方法了,写作文不难的。(当然,我将他的这句话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了转述与表扬,并将其得到高分的作文张贴在文化墙上以鼓励他的进步)我还推荐他参加学校的艺术节,让全班同学为他加油鼓劲。与此同时,他也能在各科老师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再没有科任老师到我这里来抱怨了。
前几日,袁老师特意和我说:你一定要好好表扬你们班的小Q,他每次远远见到我就大声地问好,这孩子和当初大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