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班级氛围,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2018-12-29 00:00:00田永蕾
中小学班主任 2018年1期

发发(化名)是班里一名“特殊”学生,经常“一不小心”考个数学年级第一,甚至满分。但他上课不是睡觉打瞌睡,就是无精打采像丢了魂,我接手这个班两个月都没见他炯炯有神过,猜测这个学生可能是经常玩手机导致睡眠不足,便暗下决心一定找机会缴了他的手机。

果然,发发在第9周的周一课堂上偷偷玩游戏被我发现,众目睽睽之下,又是“人赃俱获”,他极不情愿地将手机交给了我(校规和班规都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一旦违规作上缴处理,由家长写下保证书带回去或者学期末归还)。下课后,我前脚回办公室,他后脚就跟了进来,态度强硬,反复就一个意思:把手机还给他。我问他,学校校规第六条是什么?他一脸倔强拒不回答,我替他回答说:“我校校规第六条是严禁学生以任何理由带手机进校,你不但带了还在课堂上玩,我让你上缴手机有错吗?”发发站在我的办公桌前僵持着就是不离开,继续坚持:“那你怎么不反思一下,我为什么在你的课堂上玩却没有在别的老师上课时玩呢?”很明显这家伙想激怒我,我没有接他的招。旁边的语文老师说:“昨天的作文课你玩手机,要我给你一次机会,别告诉你班主任,你就是这样把握机会的啊?”“是哦,你班主任的课堂你都敢玩手机,别的老师上课你不是更肆无忌惮!”在几位老师的声讨下,发发怏怏然回了课室。

随后的几天,发发判若两人,上课不再睡觉而是积极回答问题,他的改变我看在眼里,略有惊喜。周五的中午他来找我,希望能拿回自己的手机,给了我这样的说辞:周末妈妈见不到他的手机,就会知道他的手机被没收了,他答应过妈妈不在学校玩手机的,他不想妈妈伤心,妈妈身体不好(我知道他妈妈需要常年吃药)。第二,以后每周末回家前,我把手机给他,待上学后他再把手机交给我。第三,他保证以后努力学习,期末冲进班级前五名。一个一米八多的大男孩在我面前苦苦哀求,一副悔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样子,我一时心软,也希望能利用这个契机感化他,说不定真的能把他引上学习的轨道呢,就让他写下保证书,把手机带回去了。

周末晚修,发发的眼神看起来极不自然,我想可能是他不舍得手机还在心理斗争吧。一直等到晚修下课的铃声响起,发发第一个冲出了教室,我只好叫住他。在人群里,发发带着英勇就义的表情说:“手机丢了,在回校的公交车上丢的。”周围的学生向我嘲讽地叫起来,有人向发发大嚷“有种”,还有人向他竖起大拇指。大家心知肚明,他的手机没有丢。

之后,我陷入反思,在发发的手机处理上,我哪个地方做错了或做得不到位?我不该相信学生吗?我不该给他机会吗?为了拿回手机,他先是演“苦肉计”,后又不惜撒谎,铤而走险。难道这个学生真的就没有感受到一点点班主任对他的良苦用心吗?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留给班主任一个无奈和嘲讽。发发的谎言和周围学生对他的崇拜之情都深深触动到我,这不仅仅是发发一个人的问题,这是学生的价值观判断标准和班级氛围导向。我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呢?

此路不通,另寻蹊径。一个人会随着他生活的环境改变而改变,也会随着他身边人的努力而努力。此后,针对学生带手机进校问题,我没有将主要工作停留在个别学生的教育引导上,而是致力于做“实”班级,努力营造班级“软文化”环境建设,打造班级风格和班级风气,我制订了打持久战的战术。具体措施如下:

1.在新闻报纸上找到真实信息介绍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关于控制中学生玩游戏的校规。参考别国同龄人,对比得出结论,任何国家都不会放任学生随意使用手机的。

2.打印网络上反响强烈的文章《如果你想毁谁家孩子,就送他(她)一部手机》《深夜手机党》《我叫爱凤,人人都说我是一个好姑娘》。

3.印发周末家长信《关于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致学生与家长的一封信》。教育不能让家长缺位,尤其是处理手机问题。向家长借力,既是帮助孩子,又是为了培养潜在助手。

4.利用班会课和多种途径,全班同学讨论高中学生带手机进校的必要性、学生用手机的自控性、游戏对学生的危害性。

5.观看本地方言视频《天天玩手机的初中生该如何管教》,避免正面说教引起他们的反感,寓“理”于“景”,寓“教”于“笑”,让他们在捧腹大笑中听进去道理。

6.结合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写周记,内容是:我带手机进校的原因是什么?我用手机的时间和频率是多少?手机给我带来的便利和危害分别是什么?离开手机我还能正常学习生活吗?

7.班会课将班级同学分成6个小组召开三场辩论赛,正方辩题: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利大于弊;反方辩题: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弊大于利。每组选出一个最佳辩手,获胜辩论方将得到奖品。

8.组织班级几个有表演天赋的学生排了一台话剧,剧情是这样的:一个品学兼优的同学,忍受不了同桌玩手机的诱惑,利用暑假时间辛苦打工赚钱给自己买了一部手机,本来给自己制订了严格的用手机规则,却自控力差,逐渐沉迷于玩手机而不能自拔,成绩一落千丈仍不醒悟,终于在一次数学课堂偷偷玩游戏时被老师看到没收,交给了班主任。但是那个学生已经不能适应没有手机玩的日子,软磨硬泡一定要妈妈来学校帮他拿回手机,妈妈于是向工厂请假来学校写保证书拿回手机。在妈妈和老师沟通的过程中,妈妈的老板打来电话,大声斥责她上班时间外出,罚出勤一百块钱并开除了她这个临时工,他的妈妈在电话这边苦苦哀求,希望保住自己的工作机会。在电话旁听的过程中,这个学生幡然醒悟。表演的效果超出了我们的彩排预料,很多女同学流了眼泪。

随着教育的深入,学生理性意识的增强,班级学生用手机的情况终于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很难说班级氛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因为它不是在一个早晨完成的,不是在一次班会课以后学生就不带手机进校的,“随风潜入夜”,一切都是在“细无声”中悄然发生的。班里面好几位家长在家长微信群里说,自家孩子开始主动将手机放在家,只是周末回家以后才玩。甚至一位经常外出的家长主动要给女儿配手机以方便联系,孩子却拒绝了,说:“我住校要手机没有用,有什么事情你可以联系我班主任,或者打宿舍电话找我,学校有免费的公用电话给我们联系家长用。你给我配了手机,我怕自己会控制不住老想玩。”孩子的懂事让家长感慨万千,说这都是班主任引导有方。其实,发发那次事件之后,我反思就算发发不带手机入校了,但以后还是会有千千万万个类似发发这样的学生,从根本上说,手机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尤其是在班级大氛围都带手机进校的情况下。作为班主任,对待手机问题,不易搞“各个击破”,这样不但耗费精力,而且会影响整个班级的发展。在教育引导个别学生的同时,要善于为班级发展布局谋篇,化危机为契机。所以,我觉得要从本质上解决手机问题,一定要引导、转变学生的群体观念,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和树立良好的学风。

发发也开始慢慢有了变化,上课打瞌睡的次数逐渐减少,两只眼睛在课堂上越来越有光彩,让周围的人能感觉到这是个神采飞扬、认真学习的学生。这中间我们有几次接触,但我们俩都没有去提手机的事情,就当没有发生过。高二下学期,已经做了数学课代表的发发有一次来办公室找我批假条,我低头签名时忽然听到他说:“田老师,那次,对不起。”我抬头看向他那因害羞而发红的脸,我没有说话但仍然期待着,“我没有丢,我当时是骗你的,不过这个学期开学以后我就把它放家里了。”“那就好。”我微笑回应他,这场手机闹剧就这样过去了。后来他告诉我,是因为班上的同学慢慢都意识到在学校玩手机的危害,身边的同学都没有玩手机的习惯,自然而然的,他也对玩游戏有了自控性。另外,他看到同学们全心全意学习,自己也着急,也不想落后。十几岁的孩子比较感性,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好学生的养成需要积极阳光的平台。我虽然没有直接去转化发发,但是给了他一个成为优秀学生的良好环境。

手机,象征着时代的进步。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手机必将不断塑造和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关键是高中生是否具备合理使用、控制自我的能力。教育的方式是疏而不是堵,一味地杜绝学生使用手机是不可能的,学生用手机需要引导。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人物,要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合理、从容地安排自己的生活。班主任要将班级工作做得实实在在,让班级发展助推人的成长,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平台。班主任一定要与时俱进,正确引导学生用手机,利用校内外资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使手机问题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契机,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