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洋画的摇篮

2018-12-28 07:39吴非
中国收藏 2018年7期
关键词:西画董家绘画

吴非

近现代的上海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中西文化交流的独特范例,而近现代上海美术正是这种交流的结晶。

1847年,一位西班牙传教士来到上海。他叫范廷佐,因其在建筑、雕塑、绘画方面的专长,被委派主持董家渡天主堂的设计。抵沪后,他立即投入教堂的建设,除建筑设计外,还亲手绘制、雕塑圣像,指导木工制作祭台等宗教用品。

范廷佐最初在董家渡设立工作室,指导董家渡天主堂的设计施工。1851年主持圣·依纳爵堂的设计施工时,他发现教堂建设需要大量绘画和雕塑作品,而在中国又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因此,他决定扩展工作室,兼作艺术课堂,招收中国教徒为学生,向他们传授雕塑、绘画,包括版画的技艺。1852年底,选自张家楼修道院的16岁中国修士陆伯都成为范廷佐的第一个学生。正是陆伯都,后来在土山湾孤儿院的工艺工场中创建了绘画、雕刻工场。

据《并非衰落的百年——19世纪中国绘画史》一书中记载,土山湾画馆的设立时间是1867年。而土山湾孤儿院的前身是1850年成立的蔡家湾孤儿院。1860年,因太平军的迫近迁至董家渡,1864年又迁至土山湾。土山湾位于上海徐家汇南部,肇家滨沿岸,占地约80亩。因当初开挖肇家浜运河时,积土堆成岸边高地,得名“土山湾”。

1867年,当土山湾孤儿院第二排房屋建成后,陆伯都将工作室迁入孤儿院,培训孤儿,生产宗教用品。陆伯都身体虚弱,长期患病,自1869年起,年仅22岁的刘德斋就成为陆伯都助手,主持绘画、雕刻工场的日常事务。

土山湾画馆作为中国最早的西洋美术传授机构,在西画种类、西画技法的传播上已做到尽可能的完备,使欧洲油画第一次在中国系统性地出现。估计曾有不下百名中国孤儿在土山湾接受过为期6年的西方绘画训练,他们的作品后来遍及中国各地天主堂。1907年,土山湾出版《绘事浅说》《铅笔练习画帖》等教材,教材中介绍了素描、透视、人体解剖和油画、水彩画的制作技法。周湘、张聿光、徐永清、张充仁等为土山湾画馆“陶冶出之人物”的代表。其中徐永清被认为是较早介绍西洋画到中国来的两人之一,另_人则是李叔同。

从现存的土山湾画馆画室的有关历史图片资料中,可以发现有铅笔画、水彩画、油画等课程的实习场景,从中能看出是以欧洲14世纪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宗教题材形式为范本临摹的。画馆里的孩子们接受西画训练,也不会抱着渴望学习西画、渴望辨析中西绘画有什么不同的目的来学习。所以,土山湾画馆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的学习状态,孩子们不会更深层次地去了解西画理论。

土山湾画馆自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末,前后历时80余载,几经演变沿革。其教学方法采取的是工徒制,采用范画临摹的方式传授技法。到了20世纪前期,土山湾的教学方法发生改变,美术学科增多,写生教学逐渐取代范画临摹。

徐悲鸿先生曾说土山湾画馆是中国“西洋画传播之摇篮”,其实它的作用对中国西画的各种影响也仅只是一些方面。若从头看,范廷佐之所以要收学生,是因为他发现中国缺乏制作圣像画的人才,宗教用品的制作无法满足对宗教用品的需求。教会的本意是讓土山湾画馆为天主教服务的。梁锡鸿《中国洋画运动》中说:‘上海西洋画输入的机会较多,在徐家汇有一所天主教所立的学校,内设图画一科,专授西洋画法,不过所有作品均带有极浓厚的宗教气氛。”

猜你喜欢
西画董家绘画
学习是进步阶梯,做不放弃的自己
董家口
中国艺术陶瓷创作应坚持民族化的方向
如何有效进行高中美术的教学
培养中学生对国画拥有“审美”的眼睛
中国画教学中独特的观察方法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城里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