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望馀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699—746),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与王维友善,其诗多借状景绘物宣扬隐逸生活。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说起终南山,我的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白皑皑一片冰雪,除了山风吹过树丛的声音,安静得几乎可以听到雪花飘落到地面的声音。人踏进雪里,仿佛落进了一个巨大的梦境。原谅我找不到更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漫步这寂静天地,与万物安然同在”时的那份怦然心动。这时,焚香、品茗、挂画、插花,便是最合适的文人雅事。
有一年冬天,我在机场书店看到一本书《借山而居》。作者冬子,他是一位画家、诗人。文中用朴素幽默的文字,记录了他在终南山的隐居生活。终南山位于长安城南,夏天林木蓊郁,冬日白雪皑皑。去过终南山的人常常会发出“山明水秀寻隐去,自此不愿回长安”之慨。也因此,终南山成了隐逸、避世的代名词。
祖咏的这首詩就和终南山有关,也和一场应试有关。有一年,祖咏去长安参加考试,进入考场,主试官颁布了考题——《终南望馀雪》祖咏墨濡笔,开始潜心构思。
“终南阴岭秀”,他铺开纸,落笔写下第一句。终南山在长安城南,从城里望去,只能看到山的北坡,故称“阴”。这句话的意思是:从长安城遥望终南山,只见北坡满目葱秀。
“积雪浮云端”,很快,祖咏写下第二句。他对“浮云端”三字很满意,认为既写出了积雪的高厚,又暗示出终南山山势的险峻。
写到此,祖咏停下笔仔细琢磨了一番。他发现仅两句诗已经把“终南望雪”的意思都写到了,只剩下一个“馀”字的意思有待发挥。思索片刻,他提笔又写下十个字:“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意思是说:傍晚时,雪霁天睛,山里树梢上的积雪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可这时,城里反而更觉得寒意袭人。
至此,这首诗的意思已经表达完整。祖咏毅然搁笔,走到监试处递交考卷。试官一看,认为不合要求。因为按照规定,每首诗必须六十字十二句。
祖咏淡然一笑,说:“意尽。”也就是说,我已经把主题表达完整了,为什么还要画蛇添足呢?说罢,昂扬迈步,离开考场。结果——没录取。
然而,正是这首用仕途换来的咏雪诗,获得后人的赞誉。清代诗人王士稹在《渔洋诗话》一书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
这就是一个诗人的自信。
(郭学萍,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