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教研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它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研究方式。而园本教研制度则是一个园所教研常规化、制度化的保障。
我园园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就是以园所沉淀教育理念为统领,充分发挥其指导、传承的作用,通过反思把过去的有效教研措施常态化地固定下来,紧抓基本模式,探索特色模式,立足层级培训,建立长效(可持续)、常规(可操作),真实(可检验)并能不断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提升专业能力的园本教研制度。
多年的办园过程中,我园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随着园本研究的逐步深入,原有制度已不能满足当前教研发展的需要。结合园情和园所的师资情况,近两年我们不断对原有的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如《教师教研学习制度》《教科研奖励制度》《园本教研工作制度》《教研工作考评细则》《园本培训制度》等。各种制度的出台均遵循“从上至下,从下至上”的程序。每学年末,我园都组织考核组及部门骨干教师结合制度使用情况进行评议与完善,力求使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更加民主、科学、合理。比如:我园的互动听课制度的完善就是学期教研勤“思”下不断推进与完善的成果。
互动听课园本教研在我园已经推行了七年多,刚开始的互动听课是指同年级组的教师用“一对一”(一人上课一人听课)的模式,开展两人组的评议研讨。在研讨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在一对一的研讨时不好意思面对面提出质疑,同时,听课老师自身专业水平的限制也影响了研讨与评课的质量。因此,我们将“一对一”互动听课模式调整为“多对一”(一人上课多人听课)的模式。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种调整让互助研讨的过程更客观、更全面。在推进这种教研模式的反馈中,老师又给出了不少建议,让我们不断开阔思路,如:我们可否将多对一互动听课中收集上来的大家喜欢的或有争议的、有价值的课例,作为专题,开展专题性的园本教研呢?在这样的反思中,我们的“接力式”园本教研活动应运而生了。
为保障各项教研制度的落实,我园出台了系列相关的操作办法来加强园本教研过程管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情况,也会及时在每个月的班级工作总结会上进行发布,并纳入教师学期工作业绩考核中,以更好地保障教师们的园本教研活动认真、有序、高效地开展。
在园本教研组织建设中,园长是幼儿园的教研核心与带头人,从园长关注,到业务园长、年级组长的组织协调,再到每位教师的研究实施,全园对园本教研工作的重视,让幼儿园形成了“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学习者,人人争做引领者”的可喜局面。
比如:我园送出去学习培训的人员,不管是园长还是教师,学习回来都要作专题讲座,在园所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分享前沿的学前教育教学成果。这种培训方式让讲授者既是教研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重温培训的学习者、反思者。这种活动既让讲授者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也让聆听者收获颇丰。
我们认为:园本教研形式一定不会只是一种,构建多元化、多渠道的教研格局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可以说,每一种园本教研形式的出台,园长、教师都是用心思考,用心实践,用心感悟,在用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形式促进教研质量提升发展的跨越。总结起来,我们园主要有以下三种园本教研培训形式。
(1)常规园本教研。学期中以固定呈现形式开展的园本教研培训,我们称之为常规园本教研,也称基本教研培训,如:专家讲座、专题培训、网络交流、外出观摩与培训、集中引领式培训等。
(2)特色园本教研。我们也称之为自主教研,即以小组、班级的形式创造性地开展自主教研活动,活动有方案、有实施、有过程追踪,也有评价反馈。比如:2015年中班年组开展了一次“爸爸陪读”系列活动,整个活动历时21天,中班年组的家长、教师都感悟良多,家长纷纷在微信群、班级留言簿及朋友圈中发表对本次年组活动的感悟。同时,本次活动也是年级特色教研活动的一次学习培训。出色的活动效果激发了其它两个年组成员的好胜心和竞争欲,让他们跃跃欲试。幼儿园形成了你追我赶、争相为年组特色活动献计献策的局面,促进了教研正能量的集聚,实现了教研活动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3)分层园本教研。根据我园教师整体师资情况,我们从年龄、职称及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性的层级划分,分为如下三类:
新教师培训。凡是进园工作不满三年,或者担任教师及班主任岗位不满三年的,我们统统称之为新教师。我们会对这类教师从理论知识培训、教育常规入门、教育教学过关、业务能力考核等多方面,开展诸如新教师亮相课的教研评比等多形式的岗前集中园本培训,主要目的是扶持这些新教师走好日常教育教学组织工作的每一步,以尽早胜任自己的岗位工作。
青年教师培训。工作5年以上35岁以下的教师,是专业成长的关键期,我们称之为青年教师。对于这类教师,我们以“技能技巧大赛”“优质课展示”“青年教师大比武”等教研活动形式,力促他们积累教学智慧,创造更多有利于其反思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平台,助其更快向成熟骨干型教师迈进。
经验导师培训。我们把45岁以上经验丰富的年级组长、班级老师称之为经验导师。对这类教师,我们以导师结对、推门课、专题讲座(经验论坛)等园本培训形式,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幸福感,为他们实现自身价值搭建平台,促进这类人群的专业化成长。
接力式园本教研的产生是对“互动听课”研讨形式的一种接力,也是课例研究的一种接力,针对的是如何提升教师集体教学水平,怎样才能让课例研讨活动不那么严肃与刻板,而是更生动、更有趣,对教师更有吸引力。我们采取以游戏冠名的形式来将各教研环节“接力”起来。
“接力式”园本培训,就是通过接力的形式,由研讨者合作完成教学活动与教研活动,从而实现“玩中教”“玩中研”的培训目的,促进每个成员教育教学及合作思辩能力的提升。
“接力式”园本教研的角色有:接力者、智囊团、互动员、主持人,各角色均富有一定的职责。研讨成员必须切实履行自已所承担的角色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环节的游戏任务。
(1)智囊团。活动前,帮助接力者设计需要执教的教学活动。活动中,指导接力者实施教学活动,在教学环节中提醒接力者注意执教环节的时间。若对前一环节有置疑,可以申请3分钟研讨时间,及时帮助接力者进行调整。活动后,对本次教研活动的情况进行小结。
(2)接力者。活动前,抽签确定自己的执教环节,与智囊团成员共同设计教学活动。活动中,以接力的形式完成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执教过程中可以对前一棒选手的执教环节提出置疑。活动后,对本次教研进行反思与感悟。
(3)互动员。活动前,了解教学活动的目标。活动中,以观摩教师和幼儿的双重身份参与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模仿幼儿与接力执教者进行互动,站在幼儿的角度设置问题,感受、审视接力者的教育行为。活动后,肯定接力者在施教环节中的优点,对本次接力施教的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价,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4)引领人。由园长、业务园长、教研组长或年级组长担任。每次活动选出1—2名引领人,负责活动的主持与本次现场研讨中的引领性总结。
(1)“接力式”园本教研分两轮完成
第一轮为前期布阵演练。
互动听课后,保教室将推选出的课例目标及基本流程发到各小组,并以小组形式进行抽签,确定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任务。各小组自行商讨有关现场接力出兵教学活动环节的详案等前期设计。
第二轮为现场接力出兵。
各组按抽签角色对号入座,进入现场接力出兵的园本教研环节。
(2)“接力式”园本教研有三个环节(如下图)
“接力式”园本教研开展以来,我们也对实施情况进行了教师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该形式能很好地体现“教中玩”“玩中研”的教研培训宗旨。由于在生动活泼的游戏过程中隐藏着暗流涌动的挑战情节,它也被教师们戏称为“爱并怕着”的教研模式。这种戏称说明他们对“接力式”园本教研形式是喜欢与认同的。老师们认为,这种教研形式有趣,体现了形式的游戏性与娱乐性,调动了大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凸显了教研的针对性、实效性,让教研反思更及时,研讨更真实,促进了大家多角度观察、思辩以及随机应变能力的提升。
通过接力式的园本培训,让教研人员在不同的角色体验中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思考,学会了从容应对幼儿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会了运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理念来推进活动目标的深化,懂得了在一日生活中只有更加关注幼儿的想法与行为,才能做到更好地了解孩子、研究孩子。“接力式”园本教研在集合群体智慧来实现个体综合性教育能力提升的同时,也促进了同伴合作能力的整体提升。
总之,“接力”是一种难得的经历,“接力”过程中的每一名成员,都能通过这种生动、真实、深刻的培训形式,积累若干教育实际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实现在共享集体智慧过程中的全方位专业能力提升,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