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阳 邓永嘉 江美嫦 汤爱玲 关健明 张克胜
随着微创穿刺颅内血肿吸除方法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加上原有的内科处理, 让大多数HICH患者的血肿处理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然而一些患者的血肿尽管已经清除, 但预后仍较差, 这应归因于血肿周围的脑组织损害, 这种病灶周围的组织损害, 也称为HICH继发性损害[1-3]。凝血功能障碍是HICH常见的并发症, 另外脑损伤后BNP明显增高, 通过对两者的研究, 以期指导HICH微创术后的诊治及了解预后。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3月在本院住院并行微创手术治疗的92例HICH患者作为脑出血组, 其中男53例, 女39例;平均年龄(59.2±12.3)岁。纳入标准: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由颅脑CT确诊, GCS 评分5~8分, 出血量>30 ml。排除标准:非HICH, 月经期妇女、合并急慢性炎症性感染、恶性肿瘤、严重肝肾病变、重症糖尿病、脑梗死或混合性脑卒中、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脑血管先天性畸形、外伤性颅脑损伤者。所有患者按照临床转归分为良好组(转归良好顺利出院, 75例)和恶化组(治疗过程病情恶化转手术治疗或死亡, 17例。)另选取同期本院体检的年龄、性别与HICH组相匹配的4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2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56.6±9.4)岁。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健康体检者于体检当日清晨, 脑出血患者于入院时/术前、术后6 h、24 h、3 d、5 d、7 d、9 d、12 d、15 d抽肘正中静脉血检测APTT、PT、FIB、DDI及BNP水平。凝血指标检测采用日本Sysmex(原日本东亚公司)CS 5100型全自动血凝仪, 其中FIB与DDI通过免疫比浊法测定;血BNP测定应用电化学光法。脑出血患者于入院时行16排头颅CT检查, 根据公式计算血肿量:出血体积(ml)=1/2×长轴×短轴×层次高度;并于入院时及术后第3天行NIHSS评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应用LSD-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因素分析脑出血患者血浆BNP、DDI水平与脑出血量及NIHSS评分的关系;应用受试者ROC分析血BNP、DDI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良好组、恶化组脑出血量及NIHSS评分比较 脑出血良好组入院时脑出血量明显少于恶化组, 且入院时及术后第3天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恶化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1。
表1 良好组、恶化组脑出血量及NIHSS评分比较( ±s)
表1 良好组、恶化组脑出血量及NIHSS评分比较( ±s)
注:与恶化组比较, aP<0.01
组别 例数 入院时脑出血量(ml) NIHSS评分(分)入院时 术后第3天良好组 75 42.9±8.9a 15.4±5.8a 17.9±7.1a恶化组 17 58.6±9.6 21.9±7.5 29.0±6.5 t 6.51 3.99 5.95 P<0.01 <0.01 <0.01
2.2 对照组及脑出血各组不同时间凝血功能、BNP水平比较 脑出血恶化组术后6 h、1 d、3 d、5 d、7 d的APT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且1 d、3 d、5 d的APTT均高于良好组(P<0.05)。脑出血恶化组术后6 h、3 d、5 d的P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且3 d、5 d的PT均高于良好组(P<0.05)。脑出血良好组FIB从术后第3天开始升高, 7 d达高峰, 然后开始下降, 6 h、1 d、3 d、5 d、7 d、9 d的FI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恶化组FIB从术后第5天开始升高, 7 d达高峰, 峰值高于良好组;良好组术后3 d、9 d、12 d的FIB与恶化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良好组术后6 h的DDI开始升高, 3 d达高峰, 其后下降, 6 h、1 d、3 d、5 d、7 d、9 d、12 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出血恶化组术后6 h的DDI开始升高, 3 d达高峰, 其后仍维持高水平;恶化组术后3 d、5 d、7 d、9 d、12 d、15 d的DD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良好组(P<0.05)。脑出血良好组、恶化组的术后6 h的BNP开始升高, 3 d达高峰, 良好组BNP高峰后开始下降, 恶化组仍维持高水平, 两组术后6 h、1 d、3 d、5 d、7 d、9 d、12 d、15 d的BN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上述时间的BNP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照组及脑出血各组不同时间凝血功能、BNP水平比较( ±s)
表2 对照组及脑出血各组不同时间凝血功能、BNP水平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与恶化组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APTT(s) PT(s) FIB(g/L) DDI(mg/L) BNP(pg/ml)对照组 41 29.2±3.3 12.3±1.2 3.00±0.57 0.34±0.12 61.2±243.8良好组 75 0 h 29.9±3.7 12.5±1.1 3.05±0.70 0.31±0.14 61.6±30.4 6 h 31.6±5.0a 13.5±1.8a 2.67±0.70a 0.42±0.20a 101.8±38.1a 1 d 30.6±4.3 12.4±1.6 2.74±0.70a 2.45±1.79a 452.5±229.9a 3 d 28.9±4.4 11.9±1.4 4.20±1.10a 2.84±1.44a 673.2±264.7a 5 d 27.6±3.9a 12.0±1.7 4.48±1.40a 1.42±0.84a 318.7±214.6a 7 d 28.7±5.1 12.4±1.8 4.65±1.30a 1.04±0.95a 171.2±105.1a 9 d 29.1±4.5 11.9±1.6 3.31±1.00a 0.63±0.84a 129.2±74.3a 12 d 28.3±5.1 11.9±1.3 2.82±0.67 0.47±0.31a 101.3±39.3a 15 d 29.2±3.9 12.2±1.3 2.97±0.70 0.68±1.23 90.2±29.5a恶化组 17 0 h 30.8±3.8 12.6±1.2 3.01±0.60 0.32±0.16 59.1±25.4 6 h 33.3±5.0a 14.0±2.1a 2.38±0.70a 0.57±0.40a 151.1±55.4ab 1 d 33.4±4.3ab 12.9±1.6 2.49±0.60a 2.96±2.05a 797.3±444.6ab 3 d 35.4±8.4ab 14.2±2.3ab 3.00±0.70b 3.62±1.38ab 1325.1±856.0ab 5 d 31.2±5.3ab 13.1±1.8ab 4.10±1.00a 3.54±1.03ab 1283.5±898.2ab 7 d 31.2±3.8a 12.6±1.6 5.02±1.10a 3.51±1.69ab 882.0±426.9ab 9 d 29.5±3.8 12.2±1.3 4.43±0.62ab 2.65±1.34ab 453.9±202.3ab 12 d 28.7±3.5 12.4±1.3 3.63±0.82ab 2.03±1.00ab 402.9±187.8ab 15 d 29.5±3.6 12.5±1.3 3.35±0.80 2.73±1.14ab 442.2±258.9ab
2.3 BNP、DDI与脑出血量、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脑出血患者DDI、BNP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且DDI、BNP均在第3天达高峰, 故选取术后第3天的 DDI、脑钠肽、NIH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显示, 脑出血患者血BNP与脑出血量及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而DDI与脑出血量及NIHSS评分相关性不明显(P>0.05)。见表3。
表3 BNP、DDI与脑出血量、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2.4 血BNP、DDI峰值在脑出血不良预后中的应用价值 脑出血患者BNP、DDI峰值出现在术后第3天, 经ROC分析可知,BNP峰值诊断脑出血不良预后的AUC=0.753, P=0.001<0.05,95%CI(0.583, 0.923), 最佳临界值为784.5 pg/ml;DDI峰值诊断脑出血不良预后的AUC=0.677, P=0.023<0.05, 95%CI(0.537,0.817), 最佳临界值为4.205 mg/L。见图1。
图1 血BNP、DDI在脑出血恶化组患者中ROC曲线图
创伤性颅脑损伤可能激活凝血系统, 并继发纤溶亢进,导致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 引起进行性出血性损伤, 最终导致不良预后[4]。本研究HICH患者恶化组在术后5 d内APTT、PT要长于良好组, 提示术后凝血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为高凝后的消耗性低凝状态, 可能与血肿扩大、神经功能恶化、预后不良相关;与谢嵘等[5]报道相符。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良好组、恶化组术后6 h、1 d的FIB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且恶化组FIB下降更明显,这可能与HICH患者早期激活凝血系统后消耗FIB所致。良好组FIB术后3 d开始升高, 恶化组FIB术后5 d开始升高,两组均在术后7 d达高峰, 高峰后下降, 但恶化组下降缓慢,两组术后9 d、12 d的FI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研究指出, 脑出血急性期FIB水平升高是应激性反应, 有利于脑出血后局部止血作用[6];而恶化组本身脑出血量大,机体应激反应更明显, 故FIB持续升高时间更长。
DDI是纤维蛋白单体活化交联后经纤溶酶水解后的最小片段, 是体内高凝状态后继发纤溶亢进的标志物之一。急性脑出血早期存在短暂的高凝状态, 高凝状态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及血小板, 继发纤溶亢进, 导致DDI明显升高。王秀娟等[7]、范筱等[8]报道均指出, 脑出血急性期DDI水平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预后越差。本研究显示, HICH患者急性期DDI明显高于对照组, 恶化组显著高于良好组(P<0.05),与参考文献[7, 8]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
BNP是一种肽类激素, 可以促进排钠、排尿, 具有较强的舒张血管作用, 对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缩血管作用, 临床上主要是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一项指标[9-11]。多项研究表明[12-15], BNP水平可作为脑出血患者病情评价及预后的良好指标。
本研究中, HICH患者微创术后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同时, 恶化组也显著高于良好组(P<0.05);随着脑出血量增加, 血BNP水平也明显升高, 经Pearson分析提示, BNP与脑出血量、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本研究通过ROC分析, 血BNP、DDI峰值诊断脑出血不良预后有一定应用价值(P<0.05), BNP最佳临界值为784.5 pg/ml;DDI最佳临界值为4.205 mg/l。
综上所述, 血APTT、PT、FIB、DDI、BNP水平变化对判断HICH微创治疗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其中BNP、DDI水平升高提示着更大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