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虎
摘要: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事业已经开展几十年,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设计人才,对我国的艺术设计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反思我国设计学各个专业教学,却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鉴于此,从三个方面论述设计学教育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病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旨在提高艺术设计教育的水平与竞争力。
关键词:招生模式;培养目标;教学体系;顶岗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10-0016-0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市场因素的严竣挑战,尤其是人才的拥有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常态。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越来越显示其不可取代的重要性,本科教育仍然是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的有力保障。但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更新,很多行业对于人才知识的要求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因此来自高校与市场之间的矛盾势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甚至会制约行业的发展。尤其是艺术设计学科所面临的困难会更加突出,更具有代表性。
艺术设计类专业是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专业设置方向种类较多。大致可分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动画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等等学科。每种学科又可分为若干方向,可以说涉及到了艺术设计种类的方方面面。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乔治·卢卡齐说:“艺术教育的核心之点是人,是在同世界和环境打交道时塑造着自我的人。”而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只是单纯地把大量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其吸收,一味地强调自身的艺术塑造,却完全忽略了市场因素的存在,而近些年学生就业的整体情况确实并不乐观,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中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改革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结果并不十分明显,甚至有的院校停滞不前,变化不大,依然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上有些提升。另外,单一的教学理论和教学体系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对于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最终的结果是造成人才能力的匮乏,其中综合性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的这种现象表现最为突出。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是必然的,其所具有的实际意义,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现行艺术教育招生模式不能最有效地选拔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当前,我国报考设计学的学生每年仍然呈上升趋势,并且不断创造历史新高,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自1998年扩招以来,考入综合性院校的艺术类大部分学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文化课水平较差,尤其是外语能力;二是专业基础素质较一般;三是喜欢美术、设计的考生较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考前对艺术设计一无所知。设计学由于教学设备投入少,学费高,对于文化课的要求相对于其他学科比较低,并且教育部在2014年将原来的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各个方向分离出来形成单一学科,其特点是专业化程度更高、更细化。
高校中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是从招生录取开始的,大部分综合性院校都是以素描、速写、色彩等基础能力来判定学生的优劣,并逐渐形成了考试内容的一体化。西方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对这套理论提出了质疑、批评,而我们却把它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在欧洲考艺术类的学生与其他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考生的文化科目的标准是相同的,再加上独有的艺术天赋,才能考上艺术类院校。其实际意义是通过对文学知识的掌握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增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1]。从这个层面上可以看出,对于文化知识结构的要求是进行艺术设计活动的前提。因此,筆者认为,中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及优秀的艺术传统,我们应该有适合自己的艺术设计教育的招生模式,不能一味地去照搬国外,应该根据本民族的教育现状、国家教育体制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改革、完善,从根本上消除招生给大学艺术设计教育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培养目标定位不能过于宽泛
普通高校的设计学培养目标分为两大板块,都是隶属于通识教育之中。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自然人塑造具有完整人格,能够独立思考,并具有一定技能且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培养目标作为专业发展的航标极为重要,目标的定位首先应考虑其具有时代性,符合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以适应当前市场应用需求,但不能以就业为目的,应该先考虑学生未来的成长。综合性普通高校的设计学与高职类截然不同,高职类院校主要侧重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专业技能的训练。而综合类高校的培养目标从目前的课程设置上看相对比较宽泛或者说比较模糊,目的性不够明确。其结果造成学生既没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更没有深厚的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并没有独特的优势,相反对来自于就业方面的压力却越来越束手无策。
三、教学体系构成不具有系统性、科学性
我国综合性普通高校的设计学专业正处于发展阶段,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年轻学科,但却为市场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设计学属于应用型专业,是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以市场的需求为根本的。因此,教学体系的构成目的性要十分明确,必须适应时代发展步伐。近年来,由于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尤其对于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学生较为看重。然而,一些综合性普通高校的设计学专业盲目上马,急功近利,既没有系统的硬件规划,也没有软件的科学管理,加上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客观上造成了就业难的不利局面。
综合性高校的设计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它是在美术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且相对独立又多学科并存的综合类学科,其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与美术学属性相一致的。时至今日,仍未形成独立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设置仍未摆脱美术教育的教学体制,传统的“美术学院式”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2]。
1建构突出专业特点的基础课程
设计学的基础课设置应该从学生的设计思维塑造入手,强调设计语言的重要性,将传统美术教育中的绘画表现转换成设计语言,如纯绘画造型中的素描所体现的轮廓、光影、明暗、肌理、体积、虚实等元素的表达,转换成设计思维的训练,强调物质本身的生命特征,分析自然形态下物质存在的状态,从具象设计到抽象语言的变化。画什么并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如何用设计的角度去分析不同形态语言所产生的不同审美倾向。逐渐使学生掌握不同的解析方法和设计程序,并运用到实际的应用领域中。所以,基础课教学始终应该以设计思维的培养为中心,强调感性思维与逻辑思维认知的过程培训,让学生在入学初就懂得将来所从事行业的特点,了解该领域涉及到的知识体系,并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指明方向[3]。
2专业课设置要突出行业特征
专业课是设计学科中的核心课程,是学生充分掌握技能的主要环节。由于学校自身的教育特点与市场发展的特征背离,造成了学生所接受的专业知识教育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规范要求。设计学的专业课程普遍设置完整,涉及面广,但对于实际的应用能力方面训练比较薄弱,学生所学的知识毕业后不能与市场接轨,不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专业方向课结构始终坚持以职业技能为根本,突出行业特点,设计学每个学科都具有自己的专业属性,都有不同的行业规范,重要的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使课程的内容与行业标准相一致,要把行业所要求的规范标准纳入到课程体系中,用规范的训练、严谨的设计原则来指导学生,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掌握该领域应具备的职业化较强的基础能力,掌握系统的设计方法、设计理论,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规范化程度,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设计基础。
3教学方法的改进
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近些年发展较快的一种授课方式,利用信息化时代的科技手段,对于设计类学生的帮助是非常大的。以往理论课讲解由于缺少直观性,没有视觉上的认知,使本来抽象的概念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不能有效地将知识贯穿于设计中,学生听不进去,教师讲得辛苦,并造成学生对于本专业学习兴趣的减弱。例如设计学中的室内设计施工工艺课程,主要是讲材料的施工过程,每道工序的制作方法,程序通过教师语言的讲解或者在黑板上写出来,没有相关的视觉认知,学生是无法去理解的。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教学方法,将这个施工工艺的过程制作成动画,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多复杂的制作过程学生都会轻松理解。因此,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是把可视性极强的问题通过图像、动画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图形替代语言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力的提升。
互动型教学。当前,我们的设计类教学依然是在教室来完成,教师站在讲台授课还是采用“灌输式”方法,课堂辅导一对一讲解,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比较沉闷,由此造成学生听课效率低,知识积累不足,甚至教师对于学生的专业认识程度不清楚,致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互动式教学的方式就是要改变以往教师为主体的上课方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课堂的主角,同时参与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在讲解方案设计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将自己的设计内容逐一进行分析,与教师和同学一起分享设计思路、设计创想。这样教师便能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哪些方面不足,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由户外训练延伸至教育界。教学的核心是强调实践中认识理论,不是单方面从属地位,而是客观上把学生从被动接受,变成自愿去接触,去感悟,建立一种独立思考,独立行为的自我学习方式,以提高学习兴趣和质量。大量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讲十分枯燥,如果将理论层面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工作室来完成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些。实践工作室是设计类学科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平台,如陶艺、印刷、漆画、工程模拟等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实践环境。如果将大量的理论教学放到工作室进行,用体验授课替代传统中规中矩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实际案例制作,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共同研讨,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可以看得到、可以触摸到,那么瞬间的感受马上凸显,真实再现与理论知识相互配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丰富了课堂教学,也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所导致的枯燥乏味。
4建立顶岗实习环节
顶岗实习是学生形成专业素养,提升技术水平最有效的环节,也是普遍得到高校认可的一种教学方式。顶岗实习是国务院针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最后一年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单位去实践,使学生由理论学习过渡到工程设计阶段,完成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对接。目前,顶岗实习在高职类院校执行得较好,而对于大部分综合类普通高校基本上缺少这个环节。由于综合类高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宽泛,覆盖面广,其结果造成学校与企业单位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于设计学专业的毕业生能力要求愈来愈高,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又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企业对于毕业生一般要求具有一年以上的实习工作经验,特别是有工程经历的学生会得到社会的青睐。
学生在企业中完成教学最后环节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思想是开放的、跳跃的,对于专业的理解是不受拘束的,个性的表达占据着内心的主动,因此,对于行业内的规范、标准不能有效执行。况且,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受教育教学体制的影响,对于国家、企业标准不能从根本上去认识,去调整,虽然有好的想法却不能在实际当中得到应用,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符合企业要求都是徒劳的。那么,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目的就十分清楚。首先,熟悉行为规范。在公司实习期间,要严格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安排日常工作,如考勤、着装、例会、出现场等等,都要符合企业规定,不能我行我素,无所顾忌,尤其是与甲方沟通中要谦和、耐心,言谈举止保持优雅大方。其次,增强学习自主性。进入企业实习要增强学习的自我意识,在单位没有人主动帮你完成实践任务,每个工程环节的学习都要由自己去看、去问。知识的积累是靠每天的务实、勤劳,日积月累才能熟练掌握。第三,增强专业化意识。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能顺利地将学校所学的知识与社会有效对接。学生直接参与公司项目制作是走出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对他们来讲挑战是巨大的,尤其是一些技术含量较高,设计流程复杂的项目,学生只有亲自去体会,在实践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学校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通过具体的项目参与,才能进一步提升专业化程度,尤其是对规范化工程作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4]。
设计学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互贯通的学科,强调艺术与技术的合理性、审美性、科学性,具有很强的社会应用功能。因此,其教学始终要把服务市场作为主要培养目标,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要成就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既不能被市场左右,也不能停滞不前;既要认清传统教学所具备的优势,又要顺应时代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性高校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设计学教学的成长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关键是如何在传统艺术教育的基础上突破原来的体制,打破旧的观念的束缚,构建全新的教学理念、办学思路,营造一种既符合时代发展特征,又体现市场需求的艺术设计现行模式,是很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思考的。
参考文献:
[1]林家阳.对设计与设计教育的思考[J].美苑,2004(1):71—73.
[2]刘源.选择的自由与适度过程[J].美术大观,2006(7):43.
[3]王毅.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J].美术大观,2011(10):170—171.
[4]林子杰.艺术设计类基础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美术大观,2012(2):160—161.
Abstract:The education of art design has developed for decades in China and has trained countless outstanding design professionals, playing a positive role in the innovation of art design in China. While there are impressive achievements, the education of design majors has multiple shortcomings. This thesis discusses such shortcomings in three aspects and offers corresponding reform solutions, aiming at th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ness of art design education.
Key words:admission mode; development goals; teaching system; internship
(責任编辑:朱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