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民
【摘要】教育的信息化,其核心在于“开放”和“共享”。本文对精品课程研究中心的演变展开了分析,并探讨了它对于共享课建设的启示,并在结语部分做了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精品课程 研究主题演变 精品资源共享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7-0220-02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由教育部于2003年啟动,并于2007年被列入“质量工程”。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由教育部于2011年“十二五”期间启动,计划在未来五年内组织高校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通过对精品课程的研究分析,使已有的精品课程继续发挥作用,并借鉴成功经验、吸取教训,为共享课的建设提供指导。
一、精品课程研究主题分析
(一)发展历程
2003年,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启动,五年计划被提出。2007年,该项目被列入“质量工程”,提出了再建3000门课程的新目标。2011年5月,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启动,同年11月,推出了首批20门视频公开课,并通过爱课程网和其他合作网站向社会开放。2012年5月,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是对国家精品课程的优化和升级,同年12月,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启动,首批共享课登上评审平台,接受专业的评估。
(二)基本内容
精品课程的建设,以师资队伍为关键,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以教学方法为关键点,以教学手段为切入点,以教材为载体。精品课程的设计讲究立体化、专业化,讲究科学的教学管理,包括课堂教学组织、教学实践、学习成果评价、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基本内容。
(三)机制研究
精品课程建设的运作机制,涉及到经费保障、知识产权、运行共享、推广评估等方方面面,比如对实施过程中的运营管理、利益分配、教学过程的分析,对工作机制与甄选机制的分析,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分析,对资金支持和荣誉授予的分析,对成果评价语背景评价的分析等。但是,在实践层面上缺少对项目时效与现实影响的分析与评价。
(四)经验总结
通过对精品课程的政策解读、教材建设、技术分析和个案研究,我们发现,这一项目在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比如课程内容更新率比较低、教学有效性较差,而且缺乏后续的资金支持。精品课程需要大力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加强综合性、创新性课程的开发。
二、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
(一)精品课程与共享课的异同
共享课作为精品课程的拓展与升级,两者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存在着不少异同点。在建设目标上,前者主要服务于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后者主要服务于教师;在建设内容上,前者以教学资源建设为主,后者综合了师资、内容、方法、教材与管理;在监督管理上,前者采用先使用后评价的方式,后者采用先评价后使用的方式;在知识产权上,前者是受知识产权法保护,而后者未进行明确界定;在开放程度上,前者更加开放,后者多局限于校内访问。
(二)共享课建设原则
第一,精品原则。共享课建设需要注重质量而非数量,在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教学设计等方面都应当趋于精致,而且能形成独特的风格,采用“规划——开发——内部使用——发布”的流程,由专业的团队精心设计。第二,开放原则。保障课程内容、开发标准和技术工具的开放性,保障学习者与开发者的交互。第三,共享原则。共享课,“共享”是核心,应当在开放的空间中自由流动,建立统一的运营管理平台,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精品课程对共享课建设的启示
第一,注重统一规划。教育部门需要统筹全局,找到放权与调控之间的平衡,尽可能发挥教师与学校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要注重服务与监督职能的履行,推动共享课程为全民参与的共享服务体系。
第二,强化宣传推广。目前,精品课程的覆盖范围还局限在国内高校,并没有达成“共享”的基本理念,因此,教育部门和高校需要形成合力,强化宣传推广工作。比如,定时组织共享课宣讲活动,将课程资源翻译成外文发布到国外网站,实现共享课国际化。
第三,提供制度保障。由于共享课建设的非营利性,课程提供者、课程使用者、教育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需要平衡,政府需要强化保障措施,为共享课的开发提供资金与制度层面的双重保障,建立完善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和专项资金审查机制。
三、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从启动至今,经历了数次研究主题的演变,在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弱点。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对精品课程的传承和革新,有着更宽泛的服务范围、更丰富的内容建设、更规范的监督管理以及更开放的开发使用环境,共享课的建设,需要注重统一规划、强化推广宣传,政府部门需要提供相应的制度和资金保障,使共享课建设专业化、制度化、高效化、国际化。
参考文献:
[1]马翠婷.高职高专院校精品开放课程研究现状[J].课程教育研究,2016(28):24-25.
[2]郭延涛.河南省高职院校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应用与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3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