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教育,形影相随

2018-12-27 02:04李桂艳左明星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7期
关键词:钢笔陶行知关心

李桂艳 左明星

【摘要】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思想更是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然而在我们的教育中,还存在着不少有关“爱”的问题:什么是爱?怎样去爱?

【关键词】爱 教育 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7-0179-01

在长期盛行的“升学主义”与“管理主义”下,凡是被认为不符合“好学生”标准的行为,就容易成为“规训”的对象,爱是教师最有效的教育手段,也是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

一、爱的结构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提出爱的要素由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组成。根据我们的演绎和认识,认为爱由理解、尊重、信任、关心、宽容、要求、奉献七个内容组成。

1.爱是理解

教师应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问题,分析问题,在心理学上称“移情”或“心理置换”,只有真正理解了学生的困难、愿望与要求,爱的关心才能落实到实处。

2.爱是尊重

爱不是怜悯,爱不是施舍,爱不是并吞,爱是对生命的热爱,是试图用一个人的生命感去唤起另一个人对生命的热爱、激发生命的活力,所以,爱是尊重。教师真诚的赞美和温和的话语可以极大的弥补他的自尊心,使他感受到爱的力量。

3.爱是信任

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信任。教师信任学生,相信他有战胜困难的勇气;相信他有改正缺点,认识错误的需求;相信学生有积极上进的愿望和决心;而学生也只有建立了对教师的信任,爱才能被接受。

4.爱是关心

关心是爱的切入口,就是了解对方的需要,关怀对方的疾苦,并努力去帮助他,既关心学生的物质,又关心学生的精神,当学生觉得自己被人注意、重视,而不是被忽略遗忘时,就会产生喜爱之感,乐意接受爱。所以关心是爱的体现。

5.爱是宽容

冲突和错误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如果面对冲突和错误,一味的以恶相对,或是冷嘲热讽就会加剧矛盾,形成恶性循环。如:学生是好奇的、好动的,在教育中常常具有一定的“破坏性”,这就需要教师以博大宽容的胸怀相待,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以宽容的态度对之,就显示出教师的善与爱。宽容是爱的润滑剂。

6.爱是要求

爱本身体现出对学生的要求,真正的爱不是无原则的迁就与无度的娇宠,而是伴随着合理的要求,学生可以从这些要求中感受到被信任、被期待。教师相信一个撒谎的学生之所以撒谎是有原因的,也相信他可以改正,这就是教师对学生爱的要求,合理要求是爱的保证。

7.爱是奉献

利人必先克己,达己必先达人。如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是无私的奉献,教师对学生的培育是无私的奉献。只有当爱付诸于行动时,才能真正体会爱的快乐,爱的幸福。无私奉献是爱的实质。

二、爱的教育

1.爱的教育含义

辞海对爱的解释中排除爱的教育不包括溺爱,而且还以鲸鱼不是鱼为比喻进行类比。

2.教育需要爱

学生的成长有一条重要的途径,那就是观摩、模仿和认同,而学生模仿的对象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信任与爱。心理研究已经证明,学生愿意模仿他喜欢的对象,认同他信任的对象。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靈的深处”(陶行知语)。

3.爱的教育方法

我所说的“爱”并不是用“轰轰烈烈”来做修辞语的,而是指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渗透的关爱之情,是每一次耐心的讲解,每一次提问学生后鼓励的微笑,每一次学生进步后的表扬,每一次学生失意彷徨时的耐心开导,每一次学生无助时给予他们莫大的力量,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使他们学会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4.爱要宽严有度

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爱要宽严有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北京四中的丁榕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她发现一个学生拿了别人的一支钢笔,当时她没有厌恶,没有指责,而是掏钱买了一支钢笔送给这位学生:“我知道你喜欢钢笔,这支钢笔就送给你。我知道人家的东西你肯定不会要,趁别人不注意,你一定会悄悄送回去。”几十年后,小有成就的这位学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望丁老师,一进门就跪在丁老师的面前,对孩子说:“没有丁奶奶,就没有你爸爸的今天。”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丁榕老师对学生的爱有两个原则:一是严格管教,不溺爱学生,做错事一定要教育;二是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总之,教师应该用心去体会学生的思想,感受他们的内心,给教育插上爱的翅膀,爱会带着理想去飞翔,在神圣的三尺讲台上,让爱洒满学生的心田,让爱与教育同在,哪里有教育哪里就充满爱。

参考文献:

[1]秦梦群.《美国月刊》1989年第4卷第4期

[2]陈荣华等.《教育心理报》1980年第13期

[3]陈荣华等.《师大学报》1991年第36期

猜你喜欢
钢笔陶行知关心
三支钢笔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我的钢笔
开心与关心
老钢笔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