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
[摘 要]共享是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坚持共享发展,需要注重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最终体现,关注教育过程公平,能够促进学生差异性发展。课堂领域的微观视角下,更易将公平问题落实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两者的互动中找寻公平的实质。可通过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实施小班化教学,采取差异对待、因材施教以及给不利者以优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关键词]共享;课堂领域;教育过程公平;差异性发展
一、公平与教育过程的公平
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共享”,充分体现了“十三五”发展目标的特点,强调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和谐发展。公平与平等密切相关,两者都是实现正义的手段。柏拉图追求城邦的正义与个人的正义,认为正义是最重要的德性,城邦中的公民能够从事一项符合他们天性的活动,这个城邦就是正义的[1]。罗尔斯的正义论不是“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而是“合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他是从最少受惠者的地位看待和衡量任何一种不平等,尽力想通过某种补偿或再分配使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的愿望[2]。每个人的天赋和社会地位不同,这种偶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绝对公平是不现实的。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而基于课堂领域视角讨论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更易凸显公平的实质,从而发现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在课堂中经常出现机会不均的现象,体现在教师对不同学生的态度和关注程度的差异、师生互动时间和方式的差异等。例如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差别性互动”,组织活动时教师的“差别性”分配等,导致一部分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局外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教师是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现者,影响着教育过程的发展水平,所以应对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予以重视,并进行深入探讨。不可忽视的是,学生是有着自主意识的独立认知主体,所以教师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解应该围绕学生发展的本质。即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最终指向学生发展,力求促进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都具有合理利用教育资源的权利,这符合罗尔斯的第一个正义原则。但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而教育者要在此中找寻公平,可借鉴罗尔斯的第二个正义原则——差别原则。公平不意味着完全平等,满足学生差异性发展,追求学生之间的公平,首先需要对教育过程的公平有正确的认识。若不能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则很难达到教育公平。
二、课堂领域中的教育过程公平
1.课堂中的不公平问题
课堂中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座位编排、教师期望和学生干部任用四个方面。
(1)师生互动。良性的师生互动能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但在現实中,存在互动对象、互动评价、互动内容的不公平。如有些教师会更多关注课堂上表现乖巧、成绩优秀的学生,这就导致游离于课堂中心的“边缘人”[3]得不到关注;有些教师会对与之关系密切的学生作出肯定评价,而对调皮或者很少与之交流的学生作出较少评价或无关紧要的评价;有些教师会很注意培养成绩优秀的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导致学生获得发展机会的不公平。
(2)座位编排。座位编排方式是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在我国中小学校,一般由教师安排学生的座位。在现实中,有些教师往往把成绩差的学生、“调皮捣蛋”的学生安排在教室靠边或者靠后的位置。须知,如果教师不公平地安排座位,只依据学生的成绩和个性进行座位安排,则极易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学业表现、学习态度、人际关系,甚至会对整个教学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3)教师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反馈到学生身上,对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暗示,影响到学生的学业表现。调查发现,有些教师对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期望程度高于学习吃力的学生。须知,如果教师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期望程度较低,那么极易使这些学生对自己也失去信心,形成消极心态。
(4)学生干部任用。在大多数学校的班级中,担任班干部的只是少数学生,大部分学生扮演的是“群众角色”。有关研究表明,长期担任班级干部的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和管理他人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优越感、责任意识和权威意识;而无干部任职经历的学生,其感受和态度则有明显不同。可见,学生干部的任用对学生影响很大,需要引起重视。
2.影响课堂公平的因素
在此,主要从教师的维度对教育过程公平的制约因素进行探究。
(1)教师对教育过程公平概念的理解有误差。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且每一个体都会在某些智能中较为突出,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而教育过程公平指向学生个体的发展,是在学生的成长中施加影响,因此不得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真正的公平,是教师采用恰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力,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上的平等,要求一种个人化的教育学,要求对个人的潜在才能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机会平等并不等于把大家拉平[4]。”如果教师认为公平就是“毫无偏袒”,对学生采用相同的教育模式,使所有学生统一步调前进,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则极易将学生变成流水线上的产品,缺乏个性。
(2)教育过程中存在功利性。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灵魂的教育,教育即生成,教育的使命在于成为“全人”。教育者的终极使命不是仅仅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是把受教育者引到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在教育过程中,若教师存在功利性(如显性或隐性追求升学率),则容易把学生当作工具来培养,以学生的成绩来衡量教师成就;抑或为了追求教师的荣誉,而不顾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使每个学生不能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此外,由于功利性的引导,会使学生极易将考试取得高分作为自己学习的唯一目的,忽略自身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三、教育过程的公平建构
学校是教育与学习的空间,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等都是教育与学习性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主要的考量不应是校方与教师“管理的便利”“组织的需要”,而应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并以此为出发点,为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充分的参与机会和发展机会。教师是教育过程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者,推进课堂领域中的教育过程公平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实施差异对待
差异对待是指平等地考虑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从而采取有差异的措施,如因材施教、给不利者以优待。即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教育机会和教育方法,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如山东聊城第二中学提出“分层次”“低重心”“高效率”的要求,实施对学生的差别对待[5]。
因材施教是每个教师所熟知的教学原则,但是它在实践过程中仍然面临很多困难。例如,一些教师注重了高效教学,但没有照顾到基础不好的学生。这些教师认为,基础不好的学生不能浪费课堂时间,可以通过课外辅导和其他方式获得提高。总体来说,这部分教师注重学生发展的同一性,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坚定不移地秉持因材施教原则,在课堂活动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带动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
给不利者以优待也是实施差异对待的一种方式。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待遇,是优待不利者的前提。比如在座位安排时,通过满足学生的需要来争取班级排座位的最大公平理念。
2.构建心理相容的师生关系
心理相容主要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互相尊重、合作共享、情感交融的状态,体现了师生之间动态、积极的特征。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合作者启发学生,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共同探究问题本质。教师要多了解和研究学生,充分发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
纵观国内优秀特级教师提出的教学观,无论是倪谷音老师的愉快教学法,还是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法,都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充满欢声笑语,处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差异的尊重。只有师生之间达到心理相容,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过程的公平。
3.实施小班化教学
当下,一些学校存在大班额现象,而大班额既不利于教学管理,也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容易导致教育不公平现象。为此,可逐步实施小班化教学,使教师尽可能照顾到班里的每一个学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而且小班化可以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使学生都能获得参与的机会,是实现教育过程公平的有效途径。
4.提供均等教育机会
在班级管理,亦或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应把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机会,如管理班级事务的机会、与教师课堂交流的机会、组织集体活动的机会等,公平、合理地分配到每一个学生,使大家都能得到参与和锻炼。
平等教育策略是教育过程公平实施的基本策略,机会平等是指让每个平等对象都享有相等的成功概率,并不强求取得相等的结果。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平等的观念分配有限的教学资源,维护教育过程公平。只有教师时刻秉持公正公平的观念,才能培养起所有学生的信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符合共享发展理念,继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務印书馆,1986.
[2]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李森,杜尚荣.论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转化策略[J].教育研究,2014,35(7):115-12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程伟,曾庆伟.构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普通高中课堂教学——以山东省聊城二中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4(8):34-38.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