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军云
【摘要】新课改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问题驱动法作为一种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结合课堂教学,以问题驱动的概念为基础,从确立问题设立点、引出问题关键点、解决问题疑难点和明确问题着力点几个层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问题;驱动;初中数学;教学
问题驱动是指在提出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开展数学教学,使学生以问题为引导探究数学本质发展数学思维.问题驱动法強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合理优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达到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
一、明确目标,确立问题设立点
问题驱动法是以问题为核心的,因此,在教学前需要对问题的设立点和设立方式进行明确,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点,对于教学结构和问题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例如,在进行“解直角三角形”一课时,教师结合教学目标设计驱动问题以使问题更具针对性和具体性.目标1: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六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对应问题1:复习锐角三角形的角度关系和勾股定理.对应问题2:找出三边关系、两个锐角的关系以及边角之间的关系.目标2:会解直角三角形,并选择合理方法.对应问题1(能否解直角三角形):已知两边;已知一边一角;已知两角.对应问题2:给出实际的计算题目训练学生的解题方法.
目标的明确和问题的设定是使用问题驱动法的前提,优质高效的问题方能体现课程重点、激活学生的探究热情.以教学目标为基础设计的问题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够集中全面地反映教学的需求,保障教学效果.
二、设置线索,引出问题关键点
在具有内在驱动力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在以问题为驱动的教学情境下,教师可借助线索将教学问题设立成一个具有联系的整体,以学生对线索的掌握力和好奇心为驱动力,对于课程的关键点进行研究探讨.
例如,在进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选择了一个生活情境为线索引导探究.首先,给出情境视频:播放太阳初升时刻的小视频,并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和地平线的位置关系.接下来给出驱动问题,问题1:小视频中进行信息抽取,让学生将太阳用圆表示,将地平线用直线表示,绘制太阳和地平线出现的几种位置关系.接下来给出相交的概念,提出问题2:从交点的个数,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关系对相交的情况进行说明.在对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讲解后,教师给出问题3:小组讨论相离和相切的概念,并从问题2的角度进行探究.为帮助学生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教师给出问题4:将上述三种关系和特点利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表达.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以太阳升起的过程为线索引出了本节课的关键点,即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线索的引导和问题的驱动为学生的逐步深入解决问题提供了探究方向和内在动力.在问题情境的驱动下,学生的探究意识被激活,逐步开始了学习过程.在后续的问题中,以已解决的相交问题为基准点,再次驱动学生对相离相切的概念进行深究.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疑难点
在问题驱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问题的难度和特点合理的设计解决方式.针对问题的疑难点,教师应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借助群体讨论探究激活学生的分析思维,实现问题教学目的.
例如,在进行“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课的教学时,首先明确本节课的难点为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分析与探索.教师结合教学过程设计了三组问题:① 给出三条边的长度,能够绘制出几个三角形;② 给出两个角一个边,能够绘制几个三角形;③ 给出两个边一个角,能绘制出几个.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同组学生对于自己的绘制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问题①中大家绘制的三角形方向有所不同,但是旋转后都能够重合,因此,只能绘制一个;问题②中学生绘制了三个三角形,分别为两个已知角夹着一个已知边、一个已知角和一个未知角夹着一个已知边;问题③中学生绘制了两个已知边夹一个已知角、一个已知边和一个未知边夹着另一个已知角(两种情况).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以上问题的绘制方法是否唯一,并以此总结全等条件.经过合作探究,学生根据对应问题得出结论:问题①(SSS)、问题②(AAS,ASA)、问题③(SAS)可行,以及SSA不可行的结论.
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究过程较为复杂,仅通过自身探究难以得到全面深刻的结果.借助合作方式开展探究,有效降低了问题解决的难度,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给出的问题具备对比性和难度性,在解决问题的好奇心驱动和合作探究的思维碰撞中,学生快速高效地解决了问题.
四、回顾总结,明确问题着力点
问题驱动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同时应当意识到学生在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认知是以具体问题为基础的,结构较为零散,对于重难点的认知也存在不足,因此,在教学后应当对内容进行回顾.
例如,在进行“确定圆的条件”一课的教学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问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学生回答出:“一个点作圆、两点作圆、三点作圆、三角形、同一直线、外心”等概念.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圆的条件(三点、直线)→圆与三角形的关系(外接、到三点距离相等)→引申概念(外心、外心位置)三个层面对知识进行重新梳理.
问题驱动的教学形式最终应落实到知识总结上,借助回顾总结能够对于问题的着力点进行了明确,整理后的问题更具有层次性,能够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具体的网络,便于学生后续的复习提升.
问题驱动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优化问题的设计选择,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常剑萍.基于问题驱动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的分析[J].教育,2016(8):201.
[2]秦慧玲.基于问题驱动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J].数学之友,2017(2):13-14.
[3]谢小芬.基于问题驱动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