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18-12-27 02:03李晓倩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虽然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但这几十年间社会的急剧变革对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尤其是近些年来,一些高校学生的极端行为不仅伤害了自己甚至危害到了他人的生命,这种不良现象的发生为当代心理健康教育敲响了警钟。因此,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是祖国的希望,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是当务之急,这不仅是关系到社会继续欣欣向荣的发展,更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5-0193-01

国际上公认的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反观当今的大学生群体,我们发现很多人对自我和客观世界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他们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差,与周围人事往往也不能和谐相处,这些问题的积压最后造成了一系列精神问题,比如抑郁、自闭或者精神失常等,更有甚者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对于这些问题,高校教育者应该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加以改善,帮助大学生排除心理障碍,让他们获得健全的人格,成为全面合格发展的人才。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第一,孤独。现在很多大学生时常会把孤独这个词放在口头,调侃自己是“孤独症患者”。之所以有这种感受通常是因为以下几种情况。最常见的是,有的同学性格内敛,上了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不主动结交朋友,也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心事也不知向谁吐露,于是就习惯独来独往,久而久之,便心生不合群的感觉,觉得全世界都孤立自己,由此引发深深的孤独感。还有一种是因为情感上的失落。大学生正处在感情萌发的青春期,开始尝试恋爱。如果对方不在身边或者双方的感情出现问题时,他们就会感到十分空虚,无所适从,顾影自怜,封闭自己,不愿与身边的人交往,只是自己一个人陷入感情的漩涡,这时也会招致强烈的孤独感。

第二,焦虑。相比之下,女生更容易产生这种情绪,这是因为女生心思比较细腻敏感,从而也更容易胡思乱想,产生过度的担心。尤其是感情上遇到障碍时,女生很容易就会表现出焦虑,表现为神经紧张、患得患失、心烦意乱,这种心理障碍很容易对日常的学习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另外,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学业的压力和生活中的不如意以及各种不确定性使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和焦虑。特别是周围的同学都比自己优秀,有的顺利通过等级考试,或者考研、工作也都顺利,但是自己却一路坎坷,此时不少同学就会感到很自卑,危机感和自卑感的同时出现加重了焦虑现象的产生。

第三,抑郁。抑郁症已经成为了近几年来社会关注的重点对象,这种症状很大程度上是以上两种情况叠加的结果。表现之一就是有的大学生意志消沉,理想淡漠,生活慵懒,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提不起兴趣,彻夜失眠,白天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降低,情绪低落等。有的大学生抗压能力低,受挫能力低,逆来顺受,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消极情绪,也不会刻意的改变,周而复始,恶性循环。还有不少大学生思想负担重,因为找不到人倾诉或者不愿与人倾诉就积压在心底,最后抑郁症患者总是以极端方式突然终结自己的生命,十分惋惜,给周围的亲人朋友也造成了难以消去的阴影。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间接地反映出社会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革,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大批量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就业竞争愈加激烈,社会价值观不断发展变化,在这个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身心难免会受到影响。因此,要想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应该从三方面做起。

(一)关注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从娃娃抓起。

大学生很多时候暴露出的心理问题其实在他们成长时期早已潜藏。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只顾赚钱谋生,花很少时间在子女身上,更别提同他们进行谈心、沟通了,由此一系列问题也不知不觉渐渐产生。还有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时就表现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现象,总是给予孩子过多的期望,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上,从一开始就表现的过于强势,比如近几年社会上常出现的“虎妈”、“狼爸”这种家长形象,就是家庭教育上的一大错误。家长应该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多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为孩子减压。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应该多加关心,鼓励孩子在面对困难时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加以克服,对孩子取得的成绩也要客观评价,胜不骄败不馁,随时提醒孩子要乐观,自信,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永远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家庭永远是他们最温暖的港湾。

(二)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之前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日后学生的人格发展留下了隐患。高校应该开设心理常识课、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提供心理咨询部门。倡导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包括各种积极向上的娱乐活动和体育运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挫折教育,让学生勇于接受挑战,敢于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改善。

(三)大学生要加强学习,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首先要学会正确的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接受自我,悦纳自我。要学会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平时多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心理影响生理,一个健康的心态对身体健康同样重要。还要学会平衡心态,平时多阅读心理类书籍以及其它许多经典书目,通过书籍,拓展视野,学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兴趣爱好。必要时候要找心理医生沟通,不要羞于表达,要敞开心扉同医生交谈,这样也有助于及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心理问题逐渐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加强心理教育是当代高校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之材,我们要正确地引导大学生度过心理障碍,家庭教育是关键,良好的校园氛围也有助于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学生,大学生自己也要审视自己,通过各种各样的措施,刻意地让自己远离消极情绪,积极乐观地生活。总之,全社会都要注重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全方位渗透,改善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积极乐观地生活。

参考文献:

[1]江立成,魏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张向葵.青少年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45.

[3]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科學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李晓倩(1988-),女,汉族,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