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H1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7-0041-02
《普通话训练与测试》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国家推普相关的语言政策,熟练掌握汉语普通话语音知识,能说比较标准且流利的普通话,具备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为以后的从教工作打好基础。该门课程應把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把学习评价作为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手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改革思路
《普通话训练与测试》课程学习评价改革,基于“多元化
——重过程——考能力”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指导思想,采用多元的考核形式,将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加大过程性考核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一)实施分层式教学方法
该课程的教学对象在入学前语音基本面貌已形成,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学生自有一套稳固的语言表达系统,已成为各自的表达习惯,课堂教学任务难易程度、复杂程度、对知识和能力的积累程度要求各不相同。因此,该课程采用分层教学法,将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分层,根据学生的语音面貌进行分层教学。
(二)构建过程性学习评价体系
知识的构建是有价值的观点和思想产生并不断改进的过程,过程性评价的反复性、及时性与交互性,能够促使学生在知识不断发生重组与建构的过程中,减少现存知识与目标知识之间的差异,控制知识迁移的方向,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增强学习者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普通话训练与测试》改革立足于建立过程性学习评价机制。
(三)形成特色鲜明的评价文化
该课程学习评价改革还需形成具有人文主义特性的评价文化。在评价目的方面,旨在“促进”,不在“打分”;在评价主体方面,体现“民主”,摒弃“专制”;在评价客体方面,体现“丰富”,摒弃“狭溢”;在评价方式方面,体现“多元”,摒弃“单一”;在评价过程方面,体现“自由”,摒弃“控制”。在评价结果方面,体现“平等”,摒弃“等级”,在评价理念方面,体现“创新”,摒弃“保守”。
二、改革方案
《普通话训练与测试》课程学习评价方案的设计,应以当前发展性评价的理念为指导,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体现为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一)评价目标
《普通话训练与测试》课程的考试改革对原来的考核方式进行全面修正和改良,实现动态化、渐进式过程性考核与期末终结式考核的有机结合。
1.评价形式: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统一
根据《普通话训练与测试》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削弱以往评价中期末考试的统治地位,强化过程性考核,推行单元测试、阶段性测试、期末考试三者合一的评价形式,并利用网络教学信息化手段进行辅助评价。
(1)强化过程考试模式
该课程评价过程不仅是检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促进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该课程实行课堂笔记、课堂展示、技能测试,调研报告、学科竞赛获奖等多种形式和方法,深入推行过程性考试,减少终结性考试的课程数量。
(2)善用信息技术手段
该课程的课程简介、教学团队、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日历、教学内容、考试方案都在课程中心平台上公布,供学生查阅。同时,该门课程的学习资源、作业布置、学生作业的提交、答疑、单元或阶段测试及成绩批阅也主要通过课程中心平台进行。
2.评价内容: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统一
该课程既要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情况,更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考核学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还要考核学生应掌握的专业技能。
(1)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指向
该课程改变过去以客观题和记忆性题目为主的设计,增加主观性应用题,尤其是设计非标准化答案的题目,着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2)以优化课程考试内容为中心
该课程按照教学大纲系统拟制试题,科学地确定考试内容,增加案例分析和应用分析题目,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探究创新的精神,使考题涵盖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3.评价构成:素质性与多元性相统一
该课程考核一改过去过分注重期末考试成绩的做法,建立一个既重视学习结果又重视学习过程的全方位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体系。
(1)评价答案非标准化
该课程增加音频辨音分析、发音案例分析、论述和论文等形式的考题,不拘泥于标准答案,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只要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给予分数。
(2)评价指标科学化
该课程平时成绩指标一般包括课堂提问、讨论、出勤情况、单元或阶段测试、实践实验考核、期中考试、平时测验、作业等,除此之外,根据该课特点,增加了音频辨音、视频指导、演讲与口才等指标,更为全面、科学地考核学生平时成绩。
(二)评价项目
《普通话训练与测试》这门课程积极推行“N+1+1”综合考试改革,实行学生学习评价项目多样化。根据本专业和本课程特点自主设计评价项目,如音频、视频录制等。根据本课教学目标,科学设计各项目在学生学习成绩构成的权重。
1.过程性考核
该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内容主要体现为随堂测试(课堂提问、课程报告、课堂展示、个人独立完成的课程作业、小组合作完成的课程作业)、成长日记(每日一练、口腔肌肉训练、发声练习;调研报告、平时作业;音频、视频提交)、单元测试(声母发声测试、韵母发声测试、单字测试、词与词组测试、朗读作品、命题说话、朗诵、演讲)、期中考试(课程前半部分的内容测试、课堂论文撰写)以及课堂笔记等部分。
2.终结性考核
该课程期末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期末考试的笔试部分为关于普通话应用方面的调查报告或课程论文;面试部分为国家级普通话测试试题的模拟测试(包括单音节、双音节、朗读和说话几个部分内容)以及普通话基本知识问答两个部分,所有的测试都采用现场抽题即兴回答的方式进行。
3.特色考核
《普通话训练与测试》课程的特色考试主要采取现场演讲或朗诵的方式,由各学习小组选派代表组成评分组,从表达的内容、语言和考场技巧等方面给学生的演讲或朗诵评分。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级语言类比赛以及推普活动,学生在该课程学习期间,获校级演讲比赛三等奖以上或者普通话测试二级甲等以上,即得特色考试满分。
(三)评价主体
1.教师评价
传统的以教师作为评价者的评价主体过于单一,既在无形中强化了教师的评价权威,又置学生于评价的被动局面,抹杀学生应有的自由,以及学生的超越性和创造性,该课程仅将教师评价作为评价主体之一。
2.学生自评
自我评价的教育价值在于提供反思自身的机会。该课程通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够克服独善倾向,解剖自己的真实状态,以便客观地认识自己,培育效能感、成就感、自信心等的积极性自我情感。
3.学生互评
除了自我评价以外,同学之间亦可互相评价。互相评价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培育彼此琢磨各自的知识和见解,加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提升合作精神,同时可以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4.小组评价
小组评价也是该课程的评价主体之一,包括组内评价和组外评价两部分。小组内评价有助于思想和意见聚化,更有助于形成团队意识。组外评价是组与组之间的互评以及创新实践活动中专家评委所给予的评价,视野更为开放,评价也更为全面。
(四)成绩构成
三、预期效果
《普通话训练与测试》课程学习评价改革,注重提高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在总考核成绩中的权重赋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激情和实践创新能力。
第一,能够促进评价从考量分数向考量人转变。该课程学习评价改革,从考量分数到考量人的这种转变将促使课堂教授方式的转变,实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能力提升为中心转变两个转变。
第二,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该课程学习评价改革,以实现学生创造力与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为最终目的,有利于促进学生从固化思维向创新思维转变,提高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
第三,促进学校评价文化的形成。该课程学习评价改革,有利于促使学风向爱学乐考转变,提高命题与评价工作的科学性,进而形成健康、生态的评价文化体系。
总之,《普通话训练与测试》课程通过考试改革,变以往老师为主导,以教授知识为主的单向度知识传播模式,为教师宏观把握之下、师生互动的双向度知识传播模式。学生由知识的机械接受变为自主汲取知识并从而能够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机个体。教师也在师生互动中,在学生的推动下,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推動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教师和学生双提升的共赢态势。
作者简介:
廖颂举(1981-),女,山东郯城人,副教授,现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化传播,媒介与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