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第四范式与第四方创新服贸探析

2018-12-27 10:31王仕涛
中国科技财富 2018年12期
关键词:服贸范式科技

文/本刊记者 王仕涛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领创新进入第四范式时代,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一个基本背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科技经济需立足已经取得的巨大成绩和创造的鲜活经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切实走好创新驱动、内生发展之路。本报告拟对新时代条件下的创新范式和创新服务模式进行探讨,为长三角以及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探索“服贸促进技贸、创新引领发展”的新路提供参考。

一、创新第四范式时代已经到来

按照范式变革的一般理论和一般逻辑,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过程就是科研范式转换的过程、经济范式转换的过程,也是科技经济互动融合产生的创新范式转换的过程。

近现代以来各方公认的三次技术和产业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范式和生活方式。在18世纪及其之前发轫的第一次科学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引领下,人类进入蒸汽动力时代,工业化条件下的生产就业范式相比农业时代发生巨变。在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引领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流水线生产就业范式深刻改变世界产业和经济格局。在20世纪发端的第二次科学革命和信息革命引领下,基于互联网的生产生活范式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成为重构未来世界科技经济版图和科技经济范式的关键,人类的科技经济和创新活动进入新范式时代。

1.以大数据研究为代表的科研第四范式日益成为共识

如果说16世纪之前的科技还是“闲人的思维体操”的话,16世纪以来的科技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建制登上历史舞台,并日益走到人类文明的中心地带。当今愈演愈烈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人类进入前所未有的“大科技”时代,基础科学沿着更微观、更宇观、更辨证、更人本等基本方向深度拓展,技术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等“根”领域群起并进,直接导致科研第四范式的崛起。仅从科研工具或方式的角度看,大数据研究成为继实验科学、理论分析、计算机模拟等之后新的研究范式。

2.以工业4.0为代表的经济第四范式呼之欲出

当今世界经济进入大变革时代,我国经济也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1世纪是新经济范式的世纪。从要素驱动加快转向创新驱动,从数量规模加快转向质量效益,我国经济呈现鲜明的范式转型特征。研究表明,与三次技术和产业革命紧密关联,在近现代经济范式和经济学发展史上,也曾产生过三次大的革命与综合,而每一次革命都产生了与之前迥异的范式。随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化发展,包括工业4.0、一二三产深入融合催生的新农业、建立在电子商务基础上的新零售等在内,经济第四范式的轮廓愈加清晰。

3.科技经济融合共生的创新第四范式加快成形

创新范式是科研范式与经济范式协同演进的结果,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变革的“演化博弈”,拉开了创新第四范式时代的大幕。这是比之前任何时代的创新范式影响都大都深远的“革命”。因为创新是在科技与经济等的融合中产生的,而当今时代是前所未有的“跨界融合”时代,学科交叉、技术融合、产业跨界、人-机-物三元一体成为显性趋势,物理世界、数字世界、生物世界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科技经济融合程度越深,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力量将越大。

二、创新第四范式的时代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在我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而创新是标识新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创新驱动是国策”,“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要谋未来;反之,抓发展就要抓创新,谋未来就要谋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刻不容缓,抓不住抓不好创新,我们可能失去整整一个时代。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200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很多方面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历程,科技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必须更加充分地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历史的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

1.历史演进逻辑:创新是强国之策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古代中国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发达的科技文明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当前,我们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必须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

2.国际竞争逻辑:创新是竞合之策

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历次产业革命都有一些共性特点:一是有新的科学理论作基础,二是有相应的新生产工具出现,三是形成大量新的投资热点和就业岗位,四是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调整并形成新的规模化经济效益,五是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有新的重要变革。这些要素,目前都在加快积累和成熟中。现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快兴起,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赛场硝烟四起,我们在创新驱动发展上既不能等,也不能慢。“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我们必须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从而使我们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

3.经济发展逻辑:创新是转型之策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我国10几亿人口未来要进入现代化,不能想象我们能够以高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现有所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从发展上看,主导国家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4.科技进步逻辑:创新是固本之策

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分析明末清初以来我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后一针见血地指出,“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

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意义在于:我们须深化思想的再解放,切实把思想更好解放到创新上来,把资源和力量更好配置到创新上来。尤其是当前,我国发展国内外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国际上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旧动能换换正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时刻。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创新的引擎更好发动起来,避免发展动能“青黄不接”。我们付不起错判形势、错配资源的机会和时间成本。

三、创新第四范式的时代内涵

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了创新的意识和行动。随着科技革命的兴盛,创新作为一种历史范式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深。任何范式都是具有时代性、周期性的,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时代的特征;任何范式也都是有其特定界面和内涵的,对于范式的探讨必须清晰表达其定义。相当程度上,当代对于创新的探讨显得有些“迷乱”,不同方面对于创新的定义各不相同,极易导致逻辑的混乱和语义的跳跃。

本研究认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新总体上形成了四类定义,其界面和内涵具有明显差异:

1.“泛义”的创新

这是带有“哲学意味”的创新,是遵循“正反律、分合律、周期律”的一般意义上的创新,人类一切联系的、发展的行为和活动,都可以纳入此类范畴。

2.“广义”的创新

这是实践意义上的广泛创新,是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在内的全面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和引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为解决时代背景下的经济社会和各方面难题提供动力引擎。

3.“狭义”的创新

这是相对具象的创新,是把“出成果和用成果”有机统一起来的科技创新,其最终目的是把人类创造的新知识、新技术转换为市场的新产品、社会的新财富。

4.“窄义”的创新

这是科技成为独立的社会建制后,各有关方面经常提到的创新,是以一定物质经济基础为保障、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具创制为产出的创新。

当今实践中,有必要更加清晰地区分我们所说的创新是哪一类定义的创新、是何种场景下的创新、是为何种目的而推动的创新。本研究所说的创新第四范式或者第四范式创新,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与新时代创新发展理念息息相通,代表了21世纪创新实践的趋向。它是对历史上尤其是16世纪以来创新范式的扬弃,是对自熊彼特提出其创新理论100多年来世界范围内创新观念的扬弃。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创新等,但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简洁有力地指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阐明了科技创新和全面创新的辩证关系。

首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党的十八大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是创新能力,创新的制高点在科技。只有坚持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家竞争力才有坚实支撑。

同时,需要协同科技创新与各方面创新,形成创新的乘数效应。着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

之所以强调创新就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其意义在于: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不能把创新看“虚”了,不能把创新泛化了,这易于导致我们在实践中难以聚焦抓手;我们也不能把创新看“窄”了,绝不能把创新简单等同于实验室里的科技研发,这不利于发挥创新的整体效益。我们推动创新,须突出科技创新这个主题,不能用模式或金融等创新冲淡了这一主题;同时,必须以全面创新保障科技创新,否则科技创新行之不远。

四、创新第四范式的时代特征

作为第四范式的创新,不仅强调创新的数量,更加强调创新的质量。我们强调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强调高质量创新。创新第四范式有其迥异于以往的鲜明的新时代特征,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

1.创新主线变革:“大科技”时代呼唤“科技型”创新

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就是一部科技引领和支撑的历史。人类历史的演进特别是近现代数百年人类史启示我们,大国崛起呈现“科技强国-经济强国-综合强国”的清晰脉络,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人类如今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前所罕见的大科技时代。大科技时代意味着科技真正成为主导生产的第一要素,意味着人才真正社会进步的第一资源,意味着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意味着科技、人才和创新等因素在生产力中的权重大幅上升,成为主导因素,土地、自然资源等因素权重下降。科技创新不仅能“有中生新”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效率,还能“无中生有”创造新的生产要素,进而成为其他各类创新的引领力量。

面对加速兴起的全球新科技革命浪潮,中国发展迎来一个关键时刻,我们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未来中国面临的可能是全局性战略被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必须真正把科技创新摆在各方面创新的核心引领位置。

这要求我们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始终抓住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这个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科技创新永无止境。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能持续”。我们需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技术和粮食一样,靠别人靠不住,对从西方引进核心关键技术不能抱幻想,就是一时引进了也容易被人家卡脖子;同时,我们的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单打独斗,不是排斥学习先进,不是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必须始终坚持以全球视野来谋划和推动,积极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2.创新供给变革:“新经济”时代呼唤“全要素”创新

如前所述,我国经济呈现明显的新经济时代特征:消费加快升级,投资和出口出现明显的新动向新特点;要素结构加速变化,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经济组织、市场发展、风险防控、宏观调控都呈现新趋向。我国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要从偏重需求侧调控转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要素驱动的数量规模型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的质量效益型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发展新经济必须坚持“全要素”创新方向。新经济的一个关键指标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然要求以科技为引领加快全要素的组合创新,强化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高效协同。国家要创造新财富,必须牢牢抓住库兹涅兹拐点带来的新机遇,为经济引入科技等新要素,实现各类要素的更优组合,着力降低组织成本和交易成本,依靠创新增加单产。企业要创造新财富,必须紧扣科技经济新周期的脉搏,始终在创新上保持忧患意识和领先态势,否则,被新时代淘汰将是极大概率事件。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我们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问题。多年来,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我国创新发展的一个难题。根本解决这一难题,要求我们坚决避免就科技论科技、就转化论转化,要求我们加大力度推进全要素创新,以科技为引领强化各方面优质要素的高效组合。这或许是把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治本之策。应从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创新区域三个层面加强系统布局,着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制度,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化成果的主体能力,全面提升高校、科研院所产出并转移新知识新技术原理的能力,全面提升科技孵化器、高科技园区等创新链上各服务主体、创新载体的孵化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区域创新综合治理、区域创新综合服务能力。

3.创新需求变革:“量子化”时代呼唤“全面向”创新

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比发展时少,改革进程中解决了矛盾也积累了新的矛盾。特别是新时代条件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公平正义的需要与日俱增,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渐突出。老龄社会到来、发展新动能不足、城乡区域发展失衡、国际局势变幻等都对改革开放提出全新要求。

面对各种看得见看不见的新的社会矛盾,我们进入了一个“量子化”的时代。科技发展日益呈现高度复杂性,新科技革命成为全球发展的不确定性之源,完全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和各方面格局实现历史性大变革大调整的“灰犀牛”,主要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围堵”趋向强化。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技术的深化发展,对社会就业、社会伦理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我是谁”再次引起人类的深层次思考。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实现国家的全面安全正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全面向”成为21世纪创新的突出要求。我们需要在推进科技创新的同时,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双创”一体、科技转移与成果转化“双转”齐抓、科技创新与产业经济“双向”互动,全面推进各方面系统化创新,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政策链全过程的高效链接。我们需要把创新体现到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既要发挥好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又要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多进入百姓生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保障国家安全等各方面的重要作用。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紧扣发展,牢牢把握创新的正确方向,着力落实双重任务:一方面要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努力赶超,力争缩小关键领域差距,形成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创新突破我国发展的瓶颈制约。特别是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全面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大势,既需要重视不掉队问题,也需要从国情出发确定跟进和突破策略,按照主动跟进、精心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明确我国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坚持创新要实,处理好科技创新和全面创新的关系,更多依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化活动,加快形成我国发展的新动源。

4.创新组织变革:“融创新”时代呼唤“共同体”创新

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兴起,深刻改变了创新的组织形式,我们正在迎来一个“融创新”的时代。学科交叉、技术融合、产业跨界日益成为普遍现象,人-机-物“三元”一体端倪日现,物理世界、数字世界、生物世界的界限越发模糊。越是面临不确定性,我们越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新时代中国人的新文化使命,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我们自己的路。

融创新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共同体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建设京津冀等协同创新共同体,充分体现了“共同体”思维。这是一个理论和实践意义、历史和现实意义均十分重大的战略部署。农业时代也有创新,但体现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式”思维;工业化时代的创新更多表现出“线性思维”;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互联网”思维成为“时髦”。新时代创新理念、21世纪创新理念不仅强调创新的“互联”属性,更加强调创新的“共同体”属性。

为什么“共同体”创新如此重要?创新治理决定创新成败。从系统科学角度看,涌现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性,表现为系统的整体价值大于各部分价值之和,超出部分就是涌现价值。涌现价值强调通过完善创新生态带来的协同价值、共享价值和溢出价值,迥异于传统经济分析框架下的分工交易价值,迥异于主要基于工具改进带来的超额价值。

实现涌现价值的最大化,需要加强共同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的界面创新。真正友好的界面,就像空中加油机与战斗机,两者的接口必须丝丝入扣,不能有任何“跑冒滴漏”。当前社会上仍然存在“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的说法,一方面说明各方面的创新意识大幅增强了,另一方面说明创新是高风险成本的活动。根除“创新找死”的认识,必须下力气营造生态化的创新共同体,根本改变创新的“气候”,增强创新的“虹吸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我们始终把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形成新的发展利益轨道,塑造与新时代新要求相适应的创新体系。着力避免创新“孤岛”现象,围绕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快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来谋划和推进改革,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加快军民融合和区域协同创新,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克服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问题,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从科技改革、经济改革、治理改革三个方面统筹发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着力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创业和成果转移转化的关键问题。

创新共同体最基本的元素是人,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把科技人员和全社会创新创业积极性更好激发出来。我们需要用好科学家和科技人员,全球选用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发挥作用的机制;需要用好企业家,企业家富于冒险精神,在把握创新方向、凝聚创新人才、筹措创新投入、创造新组织等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应推动企业家积极投身创新事业,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收益,激发其创新激情;需要更好激励创新创业,群众中蕴藏的智慧是最可宝贵的,应通过改革为全社会创新创业更好清除障碍、搭建平台,使13亿多中国人的创新才智充分涌流。

创新发展要取得突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更需要制度等“软件”保障,营造更加优良的创新生态。营造创新生态应突出“三要素”:一是充满活力的创新“生物”。创新不是“逼”出来的,而是“长”出来,我们的一切创新政策和措施,都应围绕激发创新人才、创新主体的内生活力做文章。二是温润明媚的创新“天气”。应着力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更加公平、普惠、获得感强的政策和法治供给,让创业者有其田、创新者有其权,彻底解除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三是深厚肥沃的创新“土壤”。应着力完善各类主体创新创业的市场和社会环境,营造创新光荣、创新致富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五、补齐第四方创新服贸短板

1.创新发展的“六化”路径探讨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依靠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本研究认为基本路径可概括为“六化”:

一是以产出原创成果为导向大力推进研发高端化。谁也不能否认,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进步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必须看到,“卡脖子”的问题还不少。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新阶段,我国创新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必须把推进研发高端化、产出更多世界级原创成果作为最基础的工程。

二是以突破转化瓶颈为导向大力推进成果资本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前提是科技成果的资本化,科技成果资本化的一个关键是建立健全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定价系统”。基本的经验告诉我们,难以定价的物品是难以商品化的,更难以大规模的产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存在的不少历史难题甚至“谜题”,都与成果的资本化不足有关。这一问题值得科技界、企业界和各方面深入研究。

三是以发展新兴产业为导向大力推进科技产业化。当前,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在生产的前面,创新引领型发展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应加快新科技的产业化,通过科技创业等途径把新技术孵化为新产品新企业新模式,从无到有、无中生有地开辟生产发展的新领域。这方面,应面向“科技领域”,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农高区、可持续创新示范区的载体功能,更好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骨干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主体作用。

四是以升级传统产业为导向大力推进产业科技化。科技创新既要引领发展,也要支撑发展。应在加快科技产业化的同时,加强产业科技化,通过技术转移等途径为传统产业导入技术,有中生新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这方面,应面向“领域科技”,聚焦中国制造2025等重点方向,充分发挥传统产业骨干企业的创新积极性能动性,强化产学研联合,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五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导向大力推进政策服务化。实现创新发展绝不意味着政府要“挽起袖子”亲自下场,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更好发挥创新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创新服务体系、发育壮大创新服务业。创新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既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政府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抓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政府职能从科研管理转向创新服务。作为政府职能体现最为集中的政策工具,应该把鼓励创新服务业发展作为重大线索贯穿始终。

六是以完善创新生态为导向大力推进服务社会化。创新生态的营造离不开政府和市场的合力驱动,更离不开社会化力量的深度参与。根本而言,在发展创新服务业上,政府应把重心更多放在政策、制度和基础条件等的供给上;市场发挥作用的着力点主要是在盈利空间较大的服务领域和服务环节;社会化力量具有衔接政府和市场的功能,在兼具公益性和盈利性的服务领域和环节,其作用和功能不可替代。

2.创新服务的“三维”进化趋势

创新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关联性强、辐射范围广、杠杆带动力度大,具有创造新兴产业的裂变效应,是增强自主创能力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先锋性产业,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桥梁,已成为当前全球围绕创新创业全链条布局的最活跃产业之一,必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极。总体判断,创新服务业正沿着三个方向加快进化:

一是从狭义向广义的进化。狭义的创新服务业主要是科技服务业,广义的创新服务业是包括科技服务业在内的创新服务业。当前,我国发展亟需的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这一点体现在创新服务上,我们亟需加快发展以科技服务业为核心引领的综合创新服务业。

二是从技贸向服贸的进化。创新服务业的发展,其根本的目的在于促进创新发展,创新发展的关键是科技转移转化。科技交易强调的是技术转移(技贸),创新服贸既包括技术贸易,也包括针对成果转化的服务支撑和交易。从根本上来讲,没有创新服务贸易,就没有技术交易和转化。从创新服务本身而言,仅仅强调服务是不够的,还应强调创新服务的交易。因为创新服务也是一种商品,且或许是新时代条件下最有价值的商品。

三是从三方向四方的进化。在传统的市场模型中,创新市场主要包括供给、需求两个方面,对创新产品而言也是如此。在“互联网+”的创新时代,包括创新中间体、创新连接器、创新孵化器等在内的创新第三方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发展。在“共同体”创新的时代,对包括创新供给方、创新需求方、创新第三方在内的第四方创新综合服贸平台或创新服贸综合体的需求大幅增加。第四方创新服贸提供的是开放兼容、智慧无界的创新“根”服务。

3.发达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业借鉴

发达国家纷纷把科技服务业作为抢占国际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的重要突破口。

借鉴一:美国科技创新服务业。美国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类型非常多,且大部分依托于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协会、政府部门、咨询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和律师事务所等。美国科技服务业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高科技企业孵化器;二是技术咨询和技术成果评估企业;三是面向特定领域的专业服务机构。美国科技服务业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政府只从供给、需求和环境保障等方面实施一些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措施,以促进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特别是注重完善和健全科技法律体系和资本市场。美国是世界上实行知识产权制度最早的国家之一,通过对其知识产权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保护,为企业和个人营造良好环境,维护本国利益。美国还拥有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注重科技人才培养,美国是世界上教育经费支出最高的国家,教育投入占GDP的6-8%。形成高度发达的科技服务系统。

借鉴二:日本科技创新服务业。主要模式有:大型咨询科技服务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的非营利性科技服务事业法人机构、民间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科技孵化器等。逐步形成“产官学研”紧密联合、以“重点化”战略实施进行典型扶植的发展模式。日本在科技服务业发展方面,注重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国家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贷款优惠等方式予以支持,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同时注重保护国内企业和市场。政府对中小企业提供大量中介服务。一方面,通过政府及地方设立的公立实验研究机构,免费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另一方面,政府成立中小企业信息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高度重视教育及行业人才培养。

借鉴三:德国科技创新服务业。除注重政策支撑、资金投人和人才培养外,突出特点是聚集多方面力量大力发展国内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使之在科技服务发展及国家技术创新中发挥推动作用。德国的科技中介组织涉及行业广泛,组织体系科学完善,服务功能强大,在信息、咨询、职业教育等方面有突出的优势。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实施特别支持政策。建立遍布全国的370家史太白基金会技术转让中心,并要求德国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建立技术转让办公室。同时,设立技术转移监管和促进机构,为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创造良好氛围。向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专项奖励基金,促进企业与科技机构、服务中介互利合作。

4.构建第四方创新服贸综合体

与创新发展的需要相比,第四方创新服贸已成为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也是最有潜力的领域之一。打通创新发展“六化”基本路径,顺应创新服务“三维”进化趋势,借鉴国外经验,立足国内基础,长三角以及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我国创新的“箭头”区域,有条件在试验打造第四方创新服贸综合体方面走在前列。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国内创新的“箭头”区域,打造第四方创新服贸共同体应该成为“标配”,这或许是相关区域从“箭头”变成“尖点”的关键性措施,应作为区域创新的“旗舰工程”来抓。

构建第四方创新服贸综合体,应在服务的集成度和综合性上下功夫。应把创新供给方、创新需求方、创新第三方有机连接起来,开放发展“创新服贸共同体”,并依托共同体着力打造集成化、融通化、生态化、国际化的创新服贸集综合体,在创新主体的“大综合”中强化创新的服务和贸易功能,实现综合体的可持续运营和发展。应从全局高度,系统构建创新咨询、创新资配、创新资信三大生态服务系统,重点提升“七大”服务功能:人才大数据及服务功能、科技大数据及服务功能、金融大数据及服务功能、企业大数据及服务功能、载体大数据及服务功能、政策大数据及服务功能、资讯大数据及服务功能。

构建第四方创新服贸综合体,应从线上线下两个方面来完善已有的创新服务平台。从线下看:应把握资产轻量化方向,完善“线下空间”平台,推动科技交易、创新服务等各领域项目、人才、资金、技术、信息、政策等资源的空间聚集,形成空间与产业有机融合的创新服贸集聚区。从线上看:面向更好为创新创业赋能,应加快建立创新资源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重点建设好“资源云、服务云、监测云、分析云”等重点数据平台,完善科技创新发展的“路由器”,更好链接创新各类资源和要素,推动区域发展由“经验驱动型”向“数据驱动型”的深度转变。

综合上述研究,创新第四范式是基于“四次革命”“四个时代”判断而推导出的“四个创新”框架。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或可概括为“六化”,而“第四方创新服贸”是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发展第四方创新服贸共同体、打造第四方创新服贸综合体、建设第四方创新服贸集聚区,是值得我国创新“箭头”区域、“尖点”区域深入研究的课题,这或许也是抢占区域、全国乃至全球创新发展先机的一个机遇和突破口。我们有理由对中国创新发展的未来保有更多更高更好的期待!

猜你喜欢
服贸范式科技
法治范式的沟通主义进路
——简评《中国法治的范式研究:沟通主义法范式及其实现》(郭金平)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两岸服贸协议的利弊与得失
“服贸懒人包”激化学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