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四英
摘 要:正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前提是品读,因此在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同时,便意味着教师的引导必须巧妙化,如此才能让学生在我们巧妙化的指导中读出兴趣,读出情感,读出真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品读效果;引导技巧;阅读教学
高品质课堂的打造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将学生内心的阅读欲望充分激发出来,使其在课堂的阅读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得到保证。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兴趣出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打造高效的阅读课堂,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提供条件,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以巧问提高效果
俗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提问的优势能带动课堂教学效率,由于教学是一门艺术,提问就是深化艺术的“增味剂”。为让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到这门艺术中,就应运用有效的提问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品质与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强化师生互动,让学生通过解答问题拓展思维,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并能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想法,从而提升阅读的有效性和教学的质量。在研究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法的进程中,获悉优秀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有如下三种。在此做详细论述:
第一,观察法。部分名师在课堂上习惯运用直观的图片或者图像方式,让学生思考通过阅读能有哪些发现,并让学生在仔细观察中发现问题,常见的提问方式包括:图上画的内容是什么?能够想到什么?感悟到什么?使用这类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低年级学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提出自己的直观感受。
第二,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學生学习的知识来源于课本内容,更多则来源于生活实际。部分名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多从实践角度入手,以《卖火柴的小姑娘》这篇课文讲解为例,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系列问题,问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生活在我们中间的小伙伴,我们需要对小女孩说什么呢?你想如何帮助小女孩呢?
第三,抽丝法。中国有俗语叫作牵一发而动全身,名师在提问时均提炼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来进行,比如《草原》的最后一句话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合这些诗句,通过逆向思维,让部分内容与结尾连接,旨在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是如何进行谋篇布局的。基于此,才能深刻地体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真正含义,学生也能从中受益。又如“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情景交汇中,色彩搭配更好,让人看到的不仅是精致的美,也将在脑海中浮现白毛、绿水和红掌的颜色搭配之美,并且“拨清波”将静止的图片之美,变成动态美,当学生具有美的体悟时,相信学生对文字的审美趣味将提升到新的层次。
二、以意境提高效果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字和情感的载体,其中包含和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阅历、情感体验和思想境界,表现着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独特的创造力,每篇都有优美的图片、动情的文字,是个多元的载体,为学生呈现了一个个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品读教学中,在课堂生成处质疑,就可以让学生自主的体验、主动的探究、积极的思考、自由地感悟、充分地表达。
1.质疑文中语言,熟悉文本的内容。
文本品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章的语言,语言承载了作者在认识社会生活中所捕获的意义,寄托着作者的真知灼见,渗透着饱满深沉的思想感情。教师要用敏感的心捕捉文本语言的潜在信息,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轻易放过,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如《孔子游春》中描写水的一段文字,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语句凝练,很是精彩,那变化多端的水声仿佛就萦绕在我们的耳边,特别是段尾的省略号,更是让人意犹未尽。教学时,让学生思考,什么语言对应“以柔克刚”最合适,要求学生围绕这些语句,联想其他有关水的经典。
2.质疑写作文思,内化文本的技法。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不仅仅引领学生读懂了文本的思想内容,而且要关注阅读和习作方法的习得。如教学《再见了,亲人》,先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是亲人?在学生体会重点词“慈母般的温暖”后,继续找出显示亲人的句子。引导学生品读完后,教师质疑:作者是怎么写的,让读者感受到这种亲人般的感情的?这样学生沿着品读的路径,越读越深刻,越读越精彩,学生的能力也不仅仅表现在知识和能力上,更显示为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质疑法外之法,追求品读的境界。
教师在引领学生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过程中,让学生回顾升华所学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好似“一曲弹罢,语音绕梁三日不绝”,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从政治、外交、做人的角度评价楚王;追问晏子反击楚王的方式,在思维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面对侮辱,你会怎样应付等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将学习感受从课堂延续到课外,延伸思维和表达,促进学习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打造高品质的课堂是语文教师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结合学生实际,制订教学计划;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巧用提问启思,培养探究意识;运用激励评价,增强学生信心,从而使得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发挥自己的能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得到能力的培养,进而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为其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而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鹏飞.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新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3(11).
[2]覃远玉.褪尽浮华守本色细化激励促探究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J].新课程(上),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