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凤山县凤城镇巴旁小学(547600)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实践与综合应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因此,数学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它是对数学学科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运用的过程;它以学生的生活与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以学生的直接体验和最新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主题研究为基本形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那么,如何有效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呢?
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经验,谈谈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堂中,只有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兴趣盎然地探究所学知识。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一课时,在学生明晰长方形由4条边、4个直角组成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后,还有几个角?”“3个角。”一个心急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还有别的答案吗?”我问。学生开始议论纷纷,不一会儿,出现以下答案:“还有 5 个角。”“还有 4个角。”“还有 6个角。”……我不置可否,而是加以引导:“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剪一剪,剪出你所说的答案,剪完后展示给同学们看。”学生听后热情高涨,纷纷拿出纸和剪刀动手操作起来。学生作品如下:
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践活动,还让学生在愉快的实践活动中增长了知识,启迪了智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伽利略观察教堂的吊灯发明了钟表,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观察水蒸气推动壶盖发明了蒸汽机……这说明一切的发明创造离不开科学的观察,观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前,我出示这样一道习题:“在一条30米长的小路一旁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要种多少棵树?(两端都种)”大部分学生这样列式计算:30÷5=6(棵)。我并不着急讲解方法,而是让学生动手画图(如下)表示出来。学生通过画图和观察,明白了自己的错误,理解正确答案“种7棵树”的来由。“为什么多出1棵树呢?”我通过提问,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里,如果不画图观察辨析,教师直接讲新课、讲方法的话,是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更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
任何理论、技能都是通过不断实践而熟练掌握的,因为实践运用是认知的关键。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最终能够学以致用。
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一块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铁皮,在四个角剪去边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形,再将其焊接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铁盒,这个铁盒的容积是多少?”这道题抽象难懂,很多学生不理解题意,找不到焊接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导致无法解决问题。于是,我鼓励学生用纸代替铁皮,自己画一画、剪一剪、算一算。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很高,立即拿纸动起手来,我在旁指导、示范。通过动手操作,一个个长方体(如下图)展现在眼前,学生很快明白了焊接后长方体的形状和计算方法。
很多数学题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解题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路程问题”时,有这样一道题:“甲乙两人沿着一条公路出发,两人相距1100米,甲每分钟行80米,乙每分钟行70米,5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解答这道题,共同点是用数量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求解,不同点是由于两人行走的方向不同,所以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就不一样,从而得出不同的结果。“到底哪种方法正确呢?”教师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图,找到此题的解决方法。学生通过画图得出以下解法:
列式:1100-(80+70)×5
列式:1100+(80+70)×5
列式:80×5+1100-70×5
列式:1100+70×5-80×5
通过这样的训练,促使学生发散思维,探究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不断研究和改进,逐步完善教学方法。数学实践活动的方式灵活多样,教师应创造条件,给予有效指导,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现、不断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离开了实践活动,学生是学不好数学的,而且学生的思维中动作思维占明显优势,即“听过了,不久就会忘记;看过了,可能明白表层意思;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真正理解”,这充分说明学生只有经历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亲自经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