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珍, 戴丽萍, 刘玉芳, 白东梅, 程根娣
作为孕产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前检查在监测孕妇和胎儿变化、预防和发现并发症、保护母婴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研究发现,定期的进行产检能够有效减少高危产妇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母婴死亡率[2]。自2015年10月我国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各医院经产妇比例明显增加。有研究指出,2015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20.1/10万和8.1%,比2000年分别下降62.1%和74.8%,但2016年上半年中国孕妇死亡率不跌反升,比2015年同期上升了30.6%[3]。由于全面两孩政策刚开放,有相当一部分经产妇第二胎与第一胎的间隔时间较长,二胎妊娠时年龄较大,使孕期风险增加。这部分孕妇需参与规定的产前检查,预防和早期发现妊娠期并发症及出生缺陷儿,但实际情况具体如何,相关调查鲜有报道。本研究根据中华医学会围产分会制定的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推荐[4],无妊娠合并症者妊娠10周进行首次产检并登记信息后,孕期需7次规范化产检的标准,对甘肃省张掖市两家医院住院分娩的经产妇参与产前检查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提高经产妇产前检查参与度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2016年6—12月在甘肃省两家医院生育二胎的产妇为研究对象,被调查者均符合全面两孩生育政策。采用知情同意、自愿参加的原则,选取标准为单胎的自然受孕者,且能够独立完成相关问卷。
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在查阅文献和咨询专家的基础上设计产前检查调查问卷,确定了包含产妇一般资料、孕产史、产前检查和孕期保健情况(3个维度20个项目)的调查内容。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者进行面对面调查。
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采用进行描述,分类变量采用频数或构成比进行描述,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对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接受调查的经产妇共240名。240份完成的问卷中,有效问卷227份,有效率94.6%。产妇的平均年龄为32.19±4.37岁,≥35岁者占27.8%;汉族占96.9%;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者分别占32.6%、31.3%、36.1%;居住地为农村、城镇者分别占35.7%、64.3%;家庭年收入为<10万、10~15万、>15万者分别占54.6%、30.0%、15.4%。
被调查者两胎间隔时间最小1年,最大23年,平均为6.78±4.61年;二胎为计划怀孕者152例,占67.0%,意外怀孕者75例,占33.0%;二胎接受孕前检查者142例,占62.6%;二胎孕前有流产经历者88例,占38.8%;一胎时接受孕早期检查的比例为99.3%,全孕期产前检查≥7次的比例为65.6%,二胎时接受孕早期检查的比例为99.1%,全孕期产前检查≥7次的比例为50.7%;全孕期体重增长>12.5 kg者156例,占68.7%。二胎新生儿出生体重<2 500 g者17例,占7.5%;2 501~4 000 g之间者197例,占86.8%;>4 000 g者13例,占5.7%。孕期被动吸烟者达127例,占56.0%。
表1 经产妇产前检查及孕期保健情况 n,%
2.3.1 人口学因素对经产妇产前检查的影响 χ2检验结果显示,影响经产妇产前检查的人口学因素为产妇的文化程度、居住地和家庭年收入,生育年龄和民族对经产妇参加产前检查次数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经两两比较,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产妇产前检查≥7次的比例高于初中及以下组和高中/中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家庭年收入<10万的产妇产前检查≥7次的比例低于家庭年收入10~15万组和>15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人口学因素对经产妇产前检查的影响
2.3.2 孕产因素对经产妇产前检查的影响 结果显示,一胎产前检查次数、二胎孕前流产经历、两胎间隔时间、二胎是否进行孕前体检、二胎受孕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被动吸烟对经产妇产前检查次数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两胎间隔时间<5年者产前检查次数较其他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孕产因素对经产妇产前检查的影响
2.3.3 影响经产妇产前检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二胎产前检查次数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纳入标准α=0.05,剔除标准β=0.10,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两胎间隔时间、一胎产前检查次数、二胎是否进行孕前体检、二胎受孕方式、孕期被动吸烟是经产妇产前检查的影响因素。见表4。
表4 影响经产妇孕期检查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本研究显示,文化程度越高的产妇参与产前检查的积极性越高。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孕妇一般居于农村,生活、卫生、经济水平相对较差,不重视产前检查,围产保健的意识较薄弱,居住地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造成早产、足月低出生体重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可能性增加[5]。在本次调查中,农村孕妇产前检查依从性显著低于城镇孕妇。因此,在提倡提高国人文化素质的同时,医护人员应根据经产妇的文化程度,通过设计形象直观的宣传漫画、制作微视频等方式,提供有针对性的孕期保健指导。如面对面检查及宣教存在限制时,可利用QQ群、微信等网络平台来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将孕妇加入微信群中进行统一管理,实时发布相关孕期健康宣教知识,如孕妇遇到不适或者疑惑可以在群内与医院医护人员及时沟通交流[6-7]。
将调查对象在怀孕一胎和怀孕二胎时的产前检查情况进行对比发现,在怀孕一胎时产前检查≥7次的比例(65.5%)高于二胎(50.7%),一胎产前检查次数与二胎产前检查次数呈负相关,这一结果与方敏[8]和秦久芳[9]的研究结论一致。提示经产妇因有过分娩经历,再次妊娠时对孕期保健和产前检查不够重视,虽接受孕早期检查的积极性较高,但孕期进行定期产前检查的意识薄弱,产前检查积极性差。建议医护人员利用二胎孕妇首次产检的关键时期,加强对二胎孕妇的健康宣教,告知其定期规范产前检查的重要性。
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及结婚、生育观念的改变等各种原因,导致高龄产妇的比例在全国范围内上升,而女性在35岁后机体健康水平和生育能力均呈下降趋势,母亲年龄在35岁以上围生儿死亡率明显增加,母亲35岁以前出生缺陷儿发生率远低于35岁以上出生缺陷儿发生率(0.6%vs.1.49%)[10-11]。在本次调查中,产妇年龄≥35岁者占27.8%,两胎间隔>10年者占24.7%,两胎间隔时间越大,产妇年龄往往越高,而两胎间隔时间越长的产妇在二胎妊娠时产前检查依从性越差,高龄产妇产前检查≥7次的比例较低,说明大部分高龄产妇对年龄及妊娠间隔时间增加会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相应增加的认识不足。妇幼工作人员应对高龄孕妇加强优生优育宣传,建议有生育计划的高龄妇女参加孕前健康检查、风险评估和接受专业医师的孕前优生指导,孕期定期到医院妇幼保健门诊进行孕期保健和产前检查,以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12]。
烟草暴露可对孕妇自身和胎儿的健康造成严重损害[13]。本研究中,孕期被动吸烟是影响经产妇产前检查的危险因素,有被动吸烟的产妇在孕期接受产前检查的次数少于无被动吸烟的产妇,提示有被动吸烟者二手烟意识淡薄,未意识到二手烟对自身和胎儿健康的影响。需加强妇幼工作人员的干预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让更多孕妇知晓二手烟及二手烟暴露的危害,并促进丈夫和家中的吸烟者改变吸烟习惯,建立家中无烟环境[14],还应加强对公共场所禁烟的监管,保护母婴健康。
本次调查显示,有计划怀孕和二胎参加孕前健康检查均与经产妇产前检查的次数呈正相关,说明有计划怀孕的夫妇更重视孕前健康检查和孕期规律的产检,能够遵从医院的产前检查计划和安排。而意外怀孕的夫妇对孕前健康检查及孕期规律产检的重要性往往认识不足。妇产科医务人员和基层计生服务工作者应针对有生育意愿的夫妇,开展计划生育宣传和指导,协助有生育意愿的夫妇制定备孕计划,做好孕前健康检查。同时,对已怀孕二胎的妇女,应向其解释规范产前检查的重要性及每次产前检查的目的和内容,引导其自觉、主动接受规范的产前检查,预防和早期发现妊娠期并发症、出生缺陷等不良妊娠。
产前检查能减少围产期母婴并发症、保障母婴健康,是预防遗传性疾病的传衍、避免环境中有害因素对生殖细胞及其功能的损害、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15]。针对二胎产妇产前检查的现状,建议各级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根据服务范围和职责,在改善医疗设备和条件的同时,尽可能地制定出全面而详细的产前检查管理办法,包括规范产检的次数、时间、内容,针对孕妇的个体差异,制订出适合每位孕妇既安全又合理的检查模式[16]。此外,可借助现代发达的网络平台,设计针对产前检查的APP或微信公众号,通过网络平台推送孕期保健相关知识,提高孕妇、尤其是二胎孕妇对产前检查的认识水平;还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孕情跟踪、产前检查信息反馈、个性化宣教等一系列人文关怀式措施,提高孕妇对产前检查的依从性,降低围产期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