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2018-12-26 01:30■翟
初中生世界 2018年48期
关键词:数轴动手三角形

■翟 斌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然而,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完整的系统性,对于认知能力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的初中学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应当努力开发制作简便实用的教具和学具……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由此可见,数学实验为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打开一扇窗。如何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探索符合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法,是每个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尝试让数学实验走进课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刻领悟数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感受数学魅力。

一、创新数学实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初中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很乐意亲自尝试。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恰当地创新实验工具,学生的学习兴趣便能被激发出来。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走进图形世界”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设计了如下实验:

1.准备一张长方形纸片,将它沿一条直线剪成两部分,使这两部分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又能拼成直角三角形、梯形。学生剪的两部分可能会有许多种类,笔者选择一些来展示。

2.预先准备若干三角形、圆、木棒,让学生用这些材料构造一些图案,展示优美图案。

3.规定元素:两个三角形、两个圆、两条平行线段,构造一些图案并给图案加上适当的解说词,学生在课上讲解构造思路、构造意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构成,提高了动手能力。

经历这个实验过程,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利用实验工具,带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

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复习”一课,笔者指导学生做了这样的实验:

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纸片。

2.利用两个纸片你能拼出哪些图形?

3.将两张图片如图1摆放,图中有哪些相等的元素?

图1

4.如图1,延长BA、CD交于点F,又有哪些发现?

5.向右移动△BDC到△FDE的位置(如图2),你能得到哪些结论?(教师可适当变换题型,给定某些元素,添加条件等。)

图2

6.将两张纸片如图3放置,能得到哪些结论?

图3

7.将其中一个三角形旋转(如图4),又能得出哪些相等关系?

图4

8.将特殊的直角三角形改成一般三角形,进行适当的平移、旋转,你又能得到什么?通过从特殊到一般,图形的运动,达到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复习目的,让学生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

数学实验的目的是启发数学思维。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并及时跟进,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观察图形,不同层次的学生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学生的思维完全沉浸在数学的世界中。

三、鼓励制作学具,启迪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学生自己制作模型,既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又能提升他们的数学探究能力。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动手制作数学模型。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根据数学现象,探究数学规律,更好地理解与内化知识。

比如在“数轴”教学之前,可以事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自己所想象的数轴模型,在上课时带到课堂上来。每个学生选择的工具有所不同,方法也不尽一样。有的学生借助小学表示数的方法,准备的是一条从0开始的线段;有的借助体温计,准备的是从0开始的一条射线;有的借助车轨,准备的是没有0的直线;有的借助电梯,准备的是竖直方向,等等。上课时让学生展示自己准备的数轴,教师有意识地选取一些典型问题的数轴模型进行展示,让全体同学讨论:你们对这些作品有何感受?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吗?为什么要改进?怎么改进?通过讨论,教师再进行知识拓展和方法点拨。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学会了画数轴、用数轴,知道了为什么要学习数轴,对数轴有了比小学阶段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还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动手实践、互助合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此一来,课堂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

四、借助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释疑、纠错、提能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拓宽了数学实验的渠道。教学中的许多重点、难点内容,用实物和粉笔无法说清楚的内容,如图形的变换、轨迹的形成、数据的统计等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运用动画模拟、过程演示、内容重放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变化有序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

如“比较 - 7与-5的大小”,我们当然可以用纯代数方法比较,那样,学生能感受到的只是枯燥的数的运算。但如果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在数轴上直观感受,并思考:A从原点向左走了 5,B向左走了 7,谁离原点远?说明了什么?(离开原点越远的点表示的数越小。)结论就显而易见了,学生的疑惑立即云开雾散。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纠正了学生一个错误,过不了多久,这个错误又可能再次出现。如问题“在△ABC中,AB=15,AC=13,高AD=12,求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在解该题时最容易漏解,原因是思维定式,没有考虑满足条件的三角形具有不确定性。教学时,先让学生画图,再引导学生自己使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发现这样的三角形有已知两边在高的两侧、同侧两种情形,从而增强了直观感受,问题迎刃而解。

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意识,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揭示问题本质,纠正错误认识,又能更好地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初中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将实验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也才能使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领悟和运用能力才会增强,数学学习效率才能有所提高。

数学实验,让初中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猜你喜欢
数轴动手三角形
动脑动手轻松闯关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如何学好数轴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画一画
“实数”检测题
动口不动手
动手动脑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