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国芳 朱光平
摘 要:大多数高校的实践能力培养与社会需要存在较大差距,而工科学生毕业后普遍工程实践能力低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自动化专业以“创新梯队”培养體系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此举能更充分高效地利用创新活动平台、实习实训平台、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及社会实践基地,学生的专业能力、领导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极大地锻炼提升,为学生今后能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社会认可度逐步提高,在同类同层次高校中专业办学特色较明显。
关键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 卓越工程师 电子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6(c)-0157-02
1 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我校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作为工科专业,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涉及到培养目标定位、培养计划、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大部分的教学改革研究也只停留在“通识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并重”、“专业教育为主”的争论之中。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的实践教育质量与社会需要存在较大差距,一直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和不少质疑,工科学生毕业后普遍工程实践能力低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学生毕业后需要较长的转型期和适应期,实践教育的有效性不高,背离了实践教育的育人理念。如何从实践能力上更好地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服务还有待于进一步下工夫去研究解决。
2 “创新梯队”培养体系的基本思路
“创新梯队”分为教师梯队和学生梯队两种梯队。教师梯队又分为具有高级职称或丰富工程经验的教师组成的一梯队,具有中级或初级职称的青年教师组成的二梯队;学生梯队又分为三、四年级学生或多次参加各种竞赛等的学生组成的三梯队,一、二年级学生组成的四梯队。一梯队教师成员主要负责指导二梯队教师成员,二梯队教师成员主要负责指导三梯队学生成员。三梯队学生成员主要指导四梯队学生成员。四个梯队成员是以赛课计划作为训练内容,以创新实验室作为平台,利用课外和周末的时间进行实践训练。四个梯队的成员在每一年进行补充和更换,最后组织梯队成员中的学生参加创新项目和各种学科竞赛。
3 创新梯队的具体实施方案
3.1 创新梯队的建立
在自动化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梯队”的建设实施中,依托学校提供的三个平台(赛课计划、创新项目、各类竞赛)作为基础,按照“创新梯队”模式组建四个梯队,四个梯队的成员依托学校提供的三个平台(赛课计划、创新项目、各类竞赛)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高职称或丰富工程经验的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根据学院安排和自愿选择的原则,一梯队教师成员主要负责指导二梯队青年教师成员,青年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相对充裕,而且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迅速提升。二梯队青年教师主要指导三梯队学生,也就是三、四年级学生或多次参加各种竞赛等的学生,这些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和实践创新的基础,这样青年教师指导起来相对轻松一些,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的获奖比例也更高。三梯队高年级学生主要指导四梯队低年级学生,学生之间接触多,交流时间长,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都会得到快速提升。
3.2 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既是实施“卓越工程师实践培养计划”的基础,也是各个高校为培养高素质实践能力人才的关键。我校依托现有的市级冶金检测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流程工业在线分析与先进控制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在线分析与大数据利用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半导体智慧照明与应用重庆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鼓励教师进企业参加工程实践锻炼。同时,学校大力引进具有丰富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专家开设讲座,与校内教师共同参与理论课程、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此举,可以让青年教师切实接触到企业实际情况,同时加强了教师与企业专家的交流,切实提高了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
3.3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大学生卓越工程师实践项目一般由6名以上的学生共同完成,在项目任务安排过程中,教师有意的将需要协作才能完成的部分,分别安排给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来完成。这样,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必须协作才能高质量地完成项目研究。许多大一学生从一进校开始,就逐渐跟着大三、大四的学长进入实验室,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学习专业知识,在实验室不断磨练,在相互交流中,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也不断提高。而且,在实践项目研究工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接触多,交流时间长,提出的问题能够及时讨论,快速得到解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成员自由组合,团队协作,能更充分高效地利用创新活动平台、实习实训平台、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及社会实践基地,学生的专业能力、领导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极大地锻炼提升。
3.4 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根据学校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规定了无论是教学实验室还是科研实验室,都要向全校学生开放,不得封闭使用。实验室开放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对于实验课程及相关实验项目,其二是对课外研究课题的师生开放(包括参与科研、科技竞赛、科技创新等开放实验)。自动化专业根据学校及学院的相关规定,除对实验课程及相关实验项目实行预约开放外,自身还建有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全天开放,为自动化专业学生取得优秀的科技创新成果创造条件。在“创新梯队”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指导教师需要在实验室经常做各种实验,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大部分学生从大一开始也陆续进入实验室,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在实践项目中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充分利用实验设备,不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整个“创新梯队”培养过程中,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实验教学设备和条件良好,实验开出率达100%,教师不断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使其符合专业需求,并逐渐增加实验室开放性实验项目和创新性实验项目。
3.5 制定完善实践管理机制
为保证“创新梯队”培养模式长期有效地运行,必须制定并完善相关的实践管理机制。学校制定了相关激励政策,如鼓励青年教师进企业参加工程实践锻炼,积极参与学生创新训练的指导。学校探索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队伍互通,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能力强、教学质量好、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师队伍,鼓励专业教师、博士、教授进入实验室工作。学校鼓励学生探索兴趣,参与教师科研教学改革项目,早进实验室,早进创新团队,多参加各科竞赛。同时,学校从制度上要求学生的创新项目、各科竞赛都要跨专业、跨年级的学生才能共同申报,从而扩大了创新项目和各科竞赛的学生受益面,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也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组织能力,从而进一步从制度上加强“创新梯队”的建设。
4 “创新梯队”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通过“创新梯队”培养模式对自动化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能更充分高效地利用创新活动平台、实习实训平台、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及社会实践基地,学生的专业能力、领导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极大地锻炼提升,为学生今后能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校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突出,在历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大赛、重庆市“盛群杯”(“合泰杯”)单片机大赛等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平均就业率在96%以上,专业社会认可度逐步提高,在同类同层次高校中专业办学特色较明显。
参考文献
[1] 张敏,秦霞.建立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梯队的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165-168.
[2] 王中鲜,毕永利,陈红,等.电气类大学生创新梯队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下),2014(3):141-142.
[3] 孔全存,陈硕,王雪莹,等.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人员梯队组建模式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5):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