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理学报》高被引论文分析及启示

2018-12-25 06:08朱倩蓉吴民淑
学报编辑论丛 2018年0期
关键词:药理学科技期刊综述

朱倩蓉,吴民淑



《中国药理学报》高被引论文分析及启示

朱倩蓉,吴民淑

(中国药理学报编辑部,上海 200031)

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中国药理学报》自1984年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后至2017年所发表的各类文献,采用共时法和限定频次法将总被引频次超过100次的论文定义为高被引论文。运用Web of Science的引文分析功能探讨高被引论文的特征。结果显示,综述类论文的被引频次超过原创研究论文。肿瘤学、神经与精神病学、糖尿病、中草药、新机制、新靶点和新技术类文章引用更高。我国自主创新的新药研发类文章具有最长的引用周期。高被引论文的平均引用高峰出现在发表后第7年。高被引论文国内来稿占70%,国际来稿占30%。上海市、北京市和江苏省位列国内地域排名前三名。大约50%的高被引论文作者的H指数在20~30之间,说明作者的科研工作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高被引论文的施引文献的国际化率高,国内读者贡献率48.2%,国际读者贡献51.8%。国际引用按照总施引频次排序主要来自美国、韩国、印度、日本、意大利、英国和西班牙等7个国家。传统中草药优势与新药研究前沿并举,基础研究与转化研究并重,维护与发展核心作者群,构建学报的报道特色是进一步提高影响因子的有效途径。

高被引论文;Web of Science;学科分布;地域分布;H指数;引用曲线;施引文献

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是指在某一段时期里科技期刊对其所处科研领域内科研活动的影响。它既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论文数量的协同影响,也是科技期刊在科学活动中的作用和价值的共同体现[1]。科技期刊的被引用存在明显的“二八”现象,任何一个期刊的影响因子主要是由少数高被引论文贡献。高被引论文的质量决定了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深度。高被引论文的数量决定了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范围。高被引论文构成了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核心[2]。近年来,国内外科学评价越来越重视对高被引和高影响力论文的研究。

《中国药理学报》(以下简称学报)1980年创刊,由上海药物研究所与中国药理学会共同主办。1984年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是SCI药学药理学领域的核心期刊。经过近40年的努力,学报的影响因子稳步攀升,先后超过《日本药理学杂志》和《欧洲药理学杂志》。2018年科睿唯安公布的最新结果显示学报影响因子达到3.562,在SCI药学药理学排行榜中首次闯入Q1区。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学报自1984年入选美国SCI到2017年的所有发表论文,采用共时法与限定次数法界定高被引论文,通过分析学报高被引论文的特征了解学报影响力的产生和来源,希望能够更精准地把握选题组稿的思路,不断提升影响因子,争取早日赶上《英国药理学杂志》和《美国药理学与实验治疗学杂志》。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库平台与研究对象

本文以学报自1984—2017年的所有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平台的引文分析功能,对于在1984—2017年发表所有的原创研究、综述、会议论文与述评进行统一分析,对其引用表现进行分组,提炼共性特征。

2.2 采用共时法和限定次数法确定本研究的高被引论文

限定被引频次法、百分比法和普莱斯定律法是确定高被引论文的常用的三种方法。限定被引频次法根据被引频次的分布状况,选择10或5的整数倍作为高被引频次的标准。百分比法通常根据文献计量学中的“二八”现象,把被引频次较高的前20%的论文作为高被引论文。如果文献量很大,可以提取前10%、5%和1%作为高被引论文。普莱斯定律是用来确定高产和高影响力作者的。多数情况下,高产作者和高被引论文的分布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规律。因此可以借用普莱斯定律确定高被引论文[3]。

如果考虑论文发表的时间先后,又可以分为共时法和历时法。共时法把研究时间区间内不同年代发表的论文等同对待,历时法是分别检索不同年代发表的论文,按照上述方法确定不同年代的高被引论文,最后把不同年代的高被引论文集合起来,作为要研究的高被引论文[3]。

由于学报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被引频次真正较高的文章数比较少,最高被引频次316次,最低被引频次0次,采用百分比法和普莱斯定律入选的论文被引频次的差距非常大,不利于分析创刊近40年高被引论文的整体特征。最后采用限定次数法把在统计时间窗口内总被引频次超过100次的论文定义为高被引论文,一共获得高被引论文42篇,占总论文数的0.5%。对这42篇高被引论文从栏目类型、学科特色、地域特征、核心作者、引用曲线和施引来源这6个方面来分析其特征。

2.3 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

2.3.1 栏目类型的划分

按照综述、研究原著、述评和会议论文这四个栏目,对入选的42篇高被引论文进行归纳整理,并计算这4类论文的平均总被引频次。

2.3.2 学科特色的划分

学报是药理学和生物医学相关领域的综合性的药理学学术刊物,涉及的门类众多。随着研究水平的不断进步,涌现出了许多新兴的热点研究专题。分别根据重大疾病和重要专题对学科特色进行划分。例如根据疾病类型可以分为:神经精神药理、心血管药理、肿瘤药理、内分泌药理、免疫药理、肝脏药理等。根据重要专题,又可以分为中药专题、G蛋白耦联受体专题、干细胞专题、自噬专题、纳米药物专题等。因为许多论文涉及两个或者多个学科领域或者专题,均分别统计计算。

2.3.3 地域特征分析

稿源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线。按照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通过对来稿地区和单位的统计,分析学报核心作者群的特征,为维护和发展学报的核心作者群提供依据。

2.3.4 引用曲线分析

总被引频次和期刊影响因子重点都在于被引频次的数量,并不关注时间维度下被引频次的分布。而引文曲线则从时间维度揭示了被引频次的分布,相对于数量绝对值,引文曲线更加直观。根据Web of Science平台的引用查证功能统计高被引论文在论文发表后的逐年被引频次,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被引频次为纵坐标,绘制引文曲线,统计每篇论文的引用达峰时间,分析引用模式[4]。

2.3.5 施引地区分析

读者的国际化是科技期刊国际化的一项重要指标。运用Web of Science的引文分析功能,每篇高被引论文选取引用前5名的国家和地区,统计42篇高被引论文的主要引用地区和各地区对总被引频次的贡献率,探讨国内与国外,亚洲与北美读者的引用偏好与引用特点,为选题和组稿提供支持。

2.3.6 核心作者H指数分析

H指数(也叫h-index)是一个混合量化指标,最初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物理学家乔治·赫希(Jorge Hirsch)在2005年的时候提出来的,其目的是量化科研人员作为独立个体的研究成果。作者的H指数越高,则表明他的论文影响力越大。以作者姓名和单位组合成检索字段,检索出作者的论文,通过Web of Science 的“创建引文分析”功能得到作者的H指数。因为有些作者的单位会有多次的变动,查出的H指数对单位有变动的作者来说不准确,所以本文重点考察了单位十年内没有发生变动的作者的H指数。

3 结果

3.1 高被引论文的栏目类型

在总被引频次超过100的高被引论文中,综述26篇,26/42,占比61.9%,原创研究论文16篇,占比38.1%,没有述评和会议论文。平均单篇被引频次综述是167.30次,原创研究是138.60次。综述在数量上和单篇被引频次上都超过原创研究,优势明显。排名前十的高被引论文有9篇是综述,既有较长的引用周期,又有较高的年均被引频次。这些大多是著名药理学家和重要研究小组的撰文,都是科学家各自强势的研究领域,同时这些科研课题有着较好的系统性和延续性,这说明基于作者自己的工作又被国内外读者广泛关注的综述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例如北京药物研究所张均田教授的人参单体的系列工作、北京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关于灵芝的特色研究均闯进高被引论文前十名。

3.2 高被引论文的学科特色

按照疾病类型划分,学报涉及神经与精神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免疫类疾病的高被引论文所占比重较大,与学报这四类疾病相关论文发稿量比较大有关,也说明了这四类疾病的发病率和关注度相比其他类型的疾病更高,对新药研发的需求也更大。中草药在各类疾病中的应用和其作用机制研究一直是我国药理学研究的传统与特色,中草药及其衍生物的药理研究成果受到韩国、日本和新加坡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天然产物研究占到学报高被引论文的50%。基础研究领域有关药物研发新靶点的综述广受读者欢迎。G蛋白偶联受体是2012年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奖成果,大约40%的现代药物都以G蛋白偶联受体作为靶点。2012年学报副主编徐华强研究员组织的G蛋白偶联受体专刊获得了国内国际读者的认可。专刊论文“G蛋白偶联受体在药物发现中的应用”成为发表年限较短的高被引论文。自噬参与了多种疾病发病的病理过程,围绕自噬发现药物靶标并设计相应的小分子药物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在学报的高被引论文中涉及自噬专题论文的就有3篇,都来自苏州大学。干细胞研究涉及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案的革新,在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都广泛开展。干细胞研究既属于基础研究又在未来具有明确的转化价值,所以这类专题引用率最高。学报2013年刊发的干细胞专刊获得读者的高度关注。在学报发表年限最短的5篇高被引论文中,干细胞专刊论文就有2篇,年均被引频次分别为56.8和47.0,居42篇高被引论文的第1位和第2位(见表1)。

表1 学报发表年限最短的5篇高被引论文

3.3 高被引论文的稿源分析

3.3.1 地域与机构分布

在学报的高被引论文中,按照第一完成单位进行统计,境内论文29篇,占比70%;境外论文13篇,占比30%。美国成为境外主要来稿国家。进一步分析境内论文,上海8篇,北京6篇,江苏5篇,中国台湾3篇,福建2篇,湖北2篇,其他浙江省、山东省和甘肃省各1篇。上海、北京和江苏位列前三,与周珠凤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说明地域经济文化的发展与高被引论文的产出具有比较强的相关性。上海药物研究所、北京药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苏州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成为学报高被引论文来源的主要机构。

3.3.2 作者结构分析

作者是期刊论文的重要外部特征之一,是决定期刊论文质量的关键;而核心作者更是期刊质量稳固和继续发展的坚实基础[6]。高被引论文有22篇来自学报主编、副主编和各届编委,约占高被引论文总数的50%,显示出高水平的编辑委员会对学报工作的重要贡献。已经卸任的老编委的经典研究有着很长的引用生命周期,不仅在发表后第1年与第2年对学报的影响因子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学报各年的总被引频次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上任的主编和副主编与新一届编委的研究选题紧跟国际热点,发表后在短期内就收到了国内外读者的关注和引用。作者来自10个药理学分支学科,呈现相对集中又多样化的特征(见表2)。少数作者已经退居二线,大部分作者依旧活跃在科研一线。

表2 核心作者的专业分布

我们对高被引论文作者进行了H指数计算,有几位作者因单位变动没有得到完整的论文数据,故无法得到准确的H指数,最后得到36位高被引论文作者H指数的分布情况。有1位作者的H指数达到了最高60;有3位作者的H指数介于40~50 之间,有7位作者的H指数介于30~40之间;有17位作者的H指数在20~30之间;有8位作者的H指数介于10~20之间(见表3)。

表3 核心作者H指数的频数分布

由表3可知,学报高被引论文作者的H指数基本呈正态分布,大约50%的作者的H指数在20~30之间,说明作者的工作在国内和国际读者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H因子超过40的作者中,有2位均已退休,2位即将要退休,这反映出H指数的本质是评价学者的累积持久绩效[7]。H指数超过20,同时年龄在50岁以下的科学家只有上海药物研究所谢欣教授。通过H指数的分析,我们发现学报核心作者的科研工作整体上有比较大的学术影响力,但是年龄偏大。学报核心作者群中缺乏H指数超过15,年龄在4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

3.4 高被引论文的引用曲线

引用曲线模式主要分为持续增长型、显峰型、双峰型和振荡型这4种形态。这4种形态在学报的高被引论文中均有表现。

3.4.1 持续增长型

论文在发表当年或者第2年就获得引用,且被引频次随时间推移呈现持续增长。这类论文发表后的认可程度高,随着领域发展与推动,其提出的理论与方法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具有持久的学术影响力。例如学报2009年发表的关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综述,论文发表后当年即获得4次引用,引用量于第2年快速攀升到25次,2010—2015年呈现出双峰特征,2016年再次爆发攀升。施引文献学科分散度高,不仅分布在神经科学和药理学领域,还分布在其他45个交叉学科领域。施引文献地域分布广,读者来自美国、中国、印度、日本、西班牙和意大利等47个国家和地区[8](见图1)。

图1 持续增长型引用曲线[8]

3.4.2 显峰型

显峰型是论文被引用的基本常态,论文在发表当年立即获得引用,并在几年的时间内达到引用高峰,此后缓慢下降并趋于稳定。这类高被引论文发表后即被认可,但是随着该领域自身发展需求的变化和进步情况,逐渐被新成果新理论新方法所取代,符合论文发表后成长、成熟、衰退的生命周期[4]。学报大部分高被引论文的引文曲线呈显峰型。学报排名第1的高被引论文引用在发表后第7年达到峰值,此后缓慢下降并保持每年一定的频次[9](见图2)。

图2 显峰型引用曲线[9]

3.4.3 双峰型

双峰型的主要特征是被引频次在时间轴上呈现2个明显的高峰,2个引用高峰之间有明显的距离。例如金国章院士的四氢原小檗碱同类物的研究[10](见图3)。

3.4.4 振荡型

振荡型的主要特征是每年的被引频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间反复振荡。唐希灿院士的新药石杉碱甲的最原创的药理学研究成果的引用就符合这个特征[11](见图4)。

图3 双峰型引用曲线[10]

图4 振荡型引用曲线[11]

3.5 高被引论文的年代分布

入选的高被引论文的发表时间跨度是1986—2013年,其中发表数量最多的是2001—2010年,占入选总数的81%。2011—2017年发表的论文有5篇入选,1984—1999年只有3篇入选。引用时间最长的论文是唐希灿院士的抗早老性痴呆的新药石杉碱甲的首创成果,1986年获得第1次引用,直到2017年依旧被国内国际同行引用,引用年限超过30年。发表年限最短的论文是来自仁济医院的“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治疗的新趋势”。2013年发表,至今已有近300次的引用,平均每年被引用超过50次。

3.6 高被引论文的引用高峰

大多数论文的引用高峰出现在论文发表后第2年,这是科技期刊影响因子计算的理论依据。可是学报的高被引伦文的平均引用高峰并没有出现在发表以后的第2年,最早出现在发表后第2年,最晚出现在发表后10年,平均引用高峰出现的时间是发表后第7年。陈汐敏发现6种医学学报的高被引论文发表后平均6年引用达到峰值[12]。

3.7 施引文献的地区分布

读者的国际化是衡量科技期刊国际化的重要标准。根据Web of Science的施引文献分析,每篇高被引论文选取前5名国家和地区,统计施引文献在各国的分布。结果显示施引文献国内占48.2%,国际占51.8%。境外施引国家分析,北美地区主要是美国(23.4%),亚洲地区主要是韩国(10.8%)、印度(5.09%)与日本(2.24%)。欧洲主要是西班牙、意大利、英国与德国。美国成为学报境外引用的最高的国家(见表4)。

表4 学报高被引论文的施引文献的地区分布

4 启示

4.1 高度重视综述的约稿

综述在学报的发文比重并不大,通常每期只有1~2篇综述性稿件。本研究发现综述在高被引论文中占比60%,且篇均引用次数也超过原创研究论文。陈汐敏对6种医学学报的高被引论文的栏目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也显示综述的平均单篇被引频次为33.2,基础医学为27.4,临床医学为24.9[12]。在学报的高被引论文中,中草药研究在中国和亚洲的韩国、日本、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有着广大的读者群。涉及新药研发新机制和新靶点的研究,美国读者的关注度更高。针对不同地区读者群体的偏好,把握不同研究机构的优势领域组稿,有利于形成学报的报道特色,也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可。

4.2 基础研究与转化研究并重

药理学是连接医学和药学的桥梁,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报的高被引论文中既有从分子和细胞层面研究疾病的新的病理机制和新的药物靶点等基础药理研究,也有具有潜在转化价值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介绍。具有潜在转化价值或者经济价值的文章获得的关注度更强烈,引用周期更持久。学报排名第1的高被引论文就是关于天然产物海巴戟天Noni抗衰老的系统性综述,发表后不久就收到了日本的来信,申请本文的日语翻译权。我们发现人参、灵芝多糖、黄芪多糖、丹参提取物、青蒿素衍生物等天然产物研究具有重要转化价值,新技术类专题纳米药物在药物制剂领域也有着潜在的转化价值。在今年刚刚召开的编委会上,丁健主编介绍了国际大刊与在选择稿件时非常注意研究的转化医学价值,要求编辑部的组稿工作要跟上国际大刊的方向。

4.3 维护与发展核心作者群

高质量原创性成果的作者资源和作品资源是科技期刊发展的生命线,稿源的争夺是科技期刊竞争的焦点。核心作者群是指在某一期刊或领域发表的论文较多,影响较大的作者集群,也称为活跃作者群。学报排名前10的高被引论文中的通讯作者中,有中国药理学会的理事长、学报的副主编和老编委。例如神经药理北京药物所张均田教授和杜冠华教授、上海药物研究所唐希灿院士和金国章院士、免疫药理领域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林志彬教授和上海药物李晓玉教授,虽然是学报90年代的核心作者,但是也客观反映了学报自创刊以来的研究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中青年科学家的不断涌现,其中有不少海归的科学家。但是他们更倾向于把高质量的工作首先投向国外,虽然这其中的原因复杂,但是给学报的核心作者的更新与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一方面只有不断提高影响因子,提高发表论文的国际显示度,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才能获得这批中青年专家对学报的认可;另一方面,借鉴他刊经验组建学报青年编辑委员会团结一批中青年专家,这对优化核心作者的年龄结构实现作者群体的良性更替具有重要意义。

[1] 任胜利.有关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的思考[J].编辑学报,2005,17(6):393-395.

[2] 韩维栋,薛秦芬,王丽珍,等.挖掘高被引论文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 21(4): 514-518.

[3] 刘雪立.基于Web of Science和ESI数据库高被引论文的界定方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6): 975-978.

[4] 王海燕,马峥,潘云涛,等.高被引论文与“睡美人”论文引用曲线及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 (16):83-88.

[5] 周珠凤,姜叙诚,刘晓华,等.综合性医学中文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 24(5):885-888.

[6] 廉清.《图书情报工作》核心作者群分析研究[J].现代情报,2004(11):55-59.

[7] 朱惠,邓三鸿,杨建林.我国图书情报学领域博士生导师H指数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3(5):57-66.

[8] DONG X X, WANG Y, QIN Z H.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excitotoxicity and their relevance to pathogenesis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J].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2009, 30(4):379-387.

[9] WANG M Y, WEST B J, JENSEN C J, et al. Morinda citrifolia (Noni):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cent advances in Noni research [J].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2002, 23(12):1127-1141.

[10] 许守玺,俞蕾平,韩匀茹,等.四氢原小檗碱同类物对D1和D2多巴胺受体亚型的作用[J].中国药理学报,1989, 10(2): 104-110.

[11] 王月娥,岳东贤,唐希灿.石杉碱甲的抗胆碱酯酶作用[J].中国药理学报,1986,7(2):110-113.

[12] 陈汐敏,接雅俐,蒋莉,等.从6种医学学报的高被引论文分析看如何提高医学学报类期刊的影响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 666-670.

猜你喜欢
药理学科技期刊综述
科技期刊的分类
基于药理学分析的护理创新实践探索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5G应用及发展综述
机器学习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艺术药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