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倩,贾丽红
理工类高校学报零被引论文分析及应对措施——以《太原理工大学学报》为例
朱 倩1,2,贾丽红1
(1.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太原 030024;2.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太原 030024)
从学科分布、第一作者类型、外审专家意见、基金项目、传播效率以及引用偏好和引用规范等方面对《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7—2011年间发表的零被引论文为研究对象,对零被引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学术质量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研究结果表明:零被引论文主要出现在非优势学科;不同类型的第一作者对零被引论文的贡献大小依次为研究生、初中级、副高、正高;77.9%同行评议专家第一审意见认为该零被引论文缺乏创新性或创新不足,且有90%左右的专家评审意见认为此类论文的试验设计及方法或数据分析、结果与讨论等方面存在相应问题,需要进行修改后再审;零被引论文与有无基金项目相关性不大;导致零被引论文出现的原因还有传播形式单一、引用偏好和引用规范等的问题。为此,提出通过拓宽来稿渠道、加强审稿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软硬件建设等方式来避免此类论文出现,以期达到提升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和综合实力的目的。
零被引论文;反向评价指标;高校学术期刊;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论文的被认可度和被关注度,其刊载的论文被引频次越高或高被引论文越多,说明其学术影响力越大。对此,国内许多学者对正向评价指标(即高被引文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此相对的零被引论文和低被引论文的研究相对较少,而零被引频次作为反向评价指标,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Garfield早期发表关于论文零被引现象的一系列文章[1-3],并且呼吁大家重视零被引和低被引的论文。之后Hamilton[4]通过对零被引论文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定性分析,根据结果说明了零被引论文所占的大致比例。Glanzel等[5]通过观察1980年发表的论文在而后的21年间被引频次的变化,对零被引论文所占比例的时间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Rann[6]最早对“睡美人”现象,即零被引论文中的迟滞承认现象进行定义,且认为并非所有的零被引论文都是毫无价值的。Rousseau[7]首次提出通过被引数学模型,并与Egghe[8]共同进行了研究,对首次被引和零被引文章进行描述,由此观察出文献被挖掘的速度和规律,对零被引论文后续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而国内关于零被引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2008年,关卫屏等[6]对2005年发表在某一医学类专业期刊中的143篇未被引用的文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研究发现论文的类型与被引情况关系密切。2009年,梁立明[7]以一篇被迟滞承认的超弦理论论文为例论证了“睡美人”现象,他认为该现象在科学研究中虽属于小概率事件,但仍需要在文献收藏方面持谨慎态度,很可能其中有一些被埋没的高价值文献。而后,刘雪立等[8]在2011年建立了科技期刊的反向评价指标,即零被引论文率,研究结果认为此指标用于科技期刊的评价是必要且合理的。2012年,付晓霞等[9]通过对2000—2009年被SCI期刊收录的中国作者的论文中零被引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发表在影响因子(IF)低于10的期刊论文数与零被引论文数量呈负相关。随后,陈留院[10]、职桂叶等[11]、方红玲[12]、王颖等[13]对某一学科领域的期刊中零被引论文的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其可能出现的原因。特别是唐晓莉[14]针对经济类期刊进行研究表明,将期刊零被引率用于期刊评价反向指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指出经济类学科发表的论文在2~3年这个时间窗口内论文零被引率与期刊综合实力关系密切,超过此年限后两者之间关系越来越弱。但李美玉等[15]认为,虽然期刊的零被引率可作一个评价的反向指标,但需要考虑学科之间差异性。
在现有研究成果中,对期刊零被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类、图书情报类、经济类及农业类等专业期刊上。对于理工类高校学报零被引论文的研究较少。本文以理工类高校学报《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简称《学报》)为例,通过中国知网中的引文数据库对《学报》零被引论文进行筛选和提取,统计分析此类论文的特征及产生原因,以期提高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引文数据库,对2008—2012年发表在《学报》上的所有文章的被引情况进行检索,检索日期为2018年5月30日,最终选取其中零被引的论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
通常来说,在文章发表后的一定年限内从未被其他作者或研究成果所参考和引用,我们称之为零被引论文。而所谓的一定年限,学者们普遍认为是论文发表后的2~5年。
为了较为准确地选取《学报》零被引论文的范围,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学报》文章的特点,通过统计计算出了《学报》平均被引半衰期,最终选定的零被引论文范围为论文发表后的6~10年,其具体发表时间为2008—2012年。本文的所有统计数据均通过Excel处理获取。为了进一步分析出零被引论文产生的原因,笔者查阅了2008—2012年专家审稿意见单,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2008—2012年,《学报》总刊文量为859篇,其中在6~10年后零被引论文数量为145篇,占论文发表总数的17.13%,将主要从学科分布、第一作者职称学历、外审意见、基金资助、下载次数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报》栏目设置是结合了本校优势学科而进行设置的。根据本校的专业优势及设置特点,《学报》所发表文章的学科栏目设置主要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与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矿业工程、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电气与动力工程以及基础理论(包括力学、数学、物理等)。针对各学科类别中零被引论文进行数据统计,如图1所示。
图1 2008—2012年零被引论文学科分布
由图1可知,2008—2012年《学报》145篇零被引论文中,基础理论类的论文数量最多,其中包括数学最多34篇,力学2篇,占零被引论文总数的24.8%;其次是信息工程类,占论文总数的22.1%。由于稿件自身质量、学术应用价值的差异以及各学科自身特性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上述分布特征。就数学专业而言,其本身为传统基础学科,一般很少有较大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出现,活跃度不及材料、化学化工、环境工程等学科。但是,也有一些活跃度较高的二级学科,如统计学、数值分析等,由于此类论文具有一定的应用背景,更容易被科研人员所关注,因此学报编辑在选稿是应特别注意。
通过对《学报》被引情况的整体考察,不难发现,大多数高被引论文出自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与化学工程、矿业工程、土木工程等学科,零被引论文的数量也相对低于其他学科。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校优势学科较强的科研实力和相关科研成果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但由于目前稿件外流情况严重,这些专业优质稿件在《学报》发表的数量相对较少。
职称或学位是了解作者发文动机的主要切入点[16]。对《学报》2008—2012年145篇零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职称或学位统计的结果如表1所示。从第一作者职称或学位分布情况看(见表1),在2008—2012年间,零被引论文中研究生作者的篇数最多(包括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占零被引论文总篇数的35.9%;初中级职称作者次之,占总篇数的31.03%,副高职称作者占23.4%,正高职称作者人数最少,占9.7%。从副高和初中级职称的作者来看,由于需要晋升职称或完成项目结题,急于达到考核要求,导致多数“速成”论文可能无法兼顾学术质量与内容创新,甚至在论文中会出现一些“硬伤”,若编辑把关不严,即使稿件发表也很难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更不用提借鉴和引用了。
表1 2008—2012年零被引论文第一作者职称或学位分布
就在读硕士研究生,目前许多高校把是否有一篇毕业生本人为第一作者的中文核心论文设置为毕业的重要条件之一,这就使得硕士生的学业压力加大,加之他们又处于科研道路的起步阶段,导致部分学生在科研论文的创作上显得力不从心。而导师所带学生众多,受时间和精力的影响不能兼顾每位学生这是目前高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为了让学生顺利毕业,导师会在论文发表方面提供可能的便利,而《学报》作为服务高校师生的特殊职能,发表此类论文“义不容辞”,因此出现相当比例的零被引论文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对于在校的博士研究生而言,无论是科研水平还是拟发表的科研成果都有更高的要求,本校《学报》往往是为满足学校最低毕业论文数量要求的首选,而他们较好的科研成果往往选择更高级别的期刊发表,这也是博士生论文在零被引中占一定比例的主要原因。
为了进一步说明《学报》零被引论文与论文学术质量之间的关系,综合分析了67位同行专家对《学报》在2008—2012年间发表的145篇零被引论文的第一次评审意见,如表2所示。虽然这些文章之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并最终通过评审,但仍成为零被引论文,这点值得编辑们对此进行关注。
表2 2008—2012年发表的零被引论文专家评审意见综合分析
注:括号外的数值表示对某一篇文章专家评审意见的数量;括号内的数值为对文章做出某一等级的评价的专家评审意见数量占总评审意见数量的百分比。
通过对专家评审意见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67位审稿专家对145篇零被引论文进行第一次评审并给出的意见中,仅有极少数专家在学术评价和稿件内容栏目中对这些论文给以优秀的评价;认为零被引论文有重大创新、试验设计及方法合理、数据正确可靠、论点明确与内容相符的专家数占总人数的0~4.1%之间,平均不足3%;约有22.1%的专家认为这些零被引论文涉及的领域及研究内容有创新;绝大多数专家认为零被引论文涉及的内容尚有创新、实用性中等,分别占同行专家评审意见的67.6%、94.5%;认为零被引论文创新不足的评审专家意见占10.3%;认为实用性较差的评审专家意见在3.4%左右。由此可见,缺乏创新性或创新不足是零被引论文的主要特征之一,给出这两种评审意见的文章数占总篇数的77.9%.
与评审专家对零被引论文较为温和的学术评价相比较,绝大多数专家认为零被引论文本身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如表3所示。尽管在145篇零被引论文的评审意见中有29.0%的意见认为论据较为充分明确,但仍有66.9%的意见显示该类论文对选题依据的论述虽充分但重点不够突出,缺乏较新文献的支持。近89.0%的专家评审意见认为零被引论文的试验设计及方法不完整或不合理;98.0%的评审意见认为数据分析一般或处理方法不当;97.0%的评审专家意见认为零被引论文的结果与讨论重点不突出或结果重复未深入讨论。然而,与评审专家对零被引论文稿件内容作出较差的评价相比,他们给编辑部的稿件处理建议与评价意见大相径庭,没有一位评审专家建议直接退稿或另投他刊(见表2)。显然,零被引论文的产生与稿件本身的质量问题、专家评审的“友好”处理意见和编辑部的疏忽等因素有较为直接关系。
目前,许多编辑部存在在初审稿件时首先看文章是否有省部级、国家级基金项目支持的现象。这是由于科研基金资助的项目在立项之初,创新性和先进性已经通过众多评审专家的审查,由此产生的论文普遍存在学术水平高、方法较先进、研究较深入等特点。正是由于该原因,初审者往往认为只要有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就可以直接通过送外审专家评审,缺少对文章内容质量的评判,从而增加了零被引论文出现的几率。
对《学报》零被引论文基金项目资助情况进行统计,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零被引论文中无基金项目资助的,占总论文中无基金论文数量的22.9%;其次是省级基金资助的论文,占总省级基金数量的14.7%;获国家级基金资助的项目和获得校级基金资助的项目分别占其总数的12.8%(39/305)和8.3%。总体上看,有基金项目的论文总体比无基金项目的论文多,零被引论文与有无基金项目以及何类基金的相关性不大,这与王颖等[13]、谭雪静等[1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在初审稿件的环节不能以是否有基金项目资助作为录用稿件的标准之一。
图2 零被引论文基金项目资助情况
除《学报》稿件的自身质量外,传播效率和引用偏好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往往影响着该刊所刊载论文的使用效率[18]。
目前,《学报》主要的宣传推广方式有刊物交流、人际推广、微信传播以及数据平台推广。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刊物交流和人际推广是《学报》对外交流和宣传的主要手段。刊物交流,主要是通过邮寄刊物的方式与科研院所、各高校图书馆以及省内外期刊编辑部等进行交流。这种方式存在传播范围较窄,阅读对象固定(多为同行)等的弊端,不利于提升刊物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不仅如此,在邮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由于地址变更等原因导致某些单位无法收到刊物而被退回,更甚者会导致刊物丢失的现象,这样的无效投递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使传播效率也会大幅下降。而人际推广则主要是通过作者、审稿专家、编委等人群进行一对一的对刊物进行宣传。这两种传统的方法已不能满足现在《学报》传播效率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公众号的出现使《学报》有了更多展现自身实力的平台,为推广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
通过对比《学报》高被引论文的特征发现,通常这些论文在发表后的3年内均可得到引用,这也符合论文的引用高峰一般出现在发表后的2~3年这一论断[19];一旦错过引用高峰,论文便很难再被引用。当前《学报》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及时推送和宣传新发表的论文,并鼓励作者进行文章的自我推荐,是文章得到更多读者的关注,从而提高传播效率。
零被引论文产生的一个原因与是否符合论文引用规范有一定关系。研究发现,有一部分零被引论文并非未被引用,而是由于文章的引用不规范未被统计上。由此,对《学报》145篇零被引论文的下载频次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45篇零被引论文的平均下载频次为96.1次,一些论文单篇的下载频次甚至高于400次,这就说明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受到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然而,高下载量却零被引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也许是因为该论文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热门但其本身并未对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致使读者在下载后没有使用;再有可能是因为读者在引用此文时并未进行规范而正确的引文标注,导致文章虽被引用但仍然是“零被引”的现象。
大多数作者为了能够使自己的论文体现出创新性和前瞻性,倾向于引用国外SCI、EI期刊或相关专业领域内权威学者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由于这些期刊的影响力和文章学术价值均相对较高,作者想要通过引用此类文献提升论文价值这一方法,来获得更好的发表平台。引用高水平文献固然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作者在汲取国内外先进科研成果方面付出了辛劳,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在引用文献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即择优倾向。对外文期刊文献的价值一味地肯定,忽略了考察文献本身内容适用性[20]。《学报》或多或少受刊名、自身学术影响力及地域的限制,致使其发表的多数优秀论文成为作者在选择引文时回避的对象,错误评估其载文本身的学术价值。
《学报》应积极关注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热点及读者需求,提前制定并发布关于下一年度的选题计划,便于在初审时根据计划决定稿件的取舍,确保稿件的学术价值。
高等院校是重要的科研阵地,每年大量科研成果由此产出,《学报》应依托学校重点学科优势以及丰富的学术资源,与学科带头人积极沟通,并为其提供便利的学术成果发表平台。同时,还需充分发挥编委会的作用,编委会成员多数是由本领域专家或本校学科带头人构成,对学科的前沿动态、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情况和研究热点非常了解,开展相应的组稿约稿工作时,多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更容易吸纳到优质稿件。
《学报》还需进一步完善约稿制度,通过行之有效的约稿方式来吸引优质稿源。除普通电话和邮件等的越高方式外,还可以通过参加各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或学术研讨会来进行;同时对审稿专家这类潜在的作者进行系统化管理。
通过对零被引论文审稿意见的研究发现,有些稿件虽然其评审意见良好,但仍然为零被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选择审稿人失误或审稿方式不当而造成的。因此,想要通过专家审稿来提高稿件质量的关键在于选择具有高水平、有责任的审稿专家对文章进行把关。基于此,《学报》可以通过定期评价专家的审稿质量,在现有的审稿专家中筛选出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的专家教授组成审稿专家库,同时采取“双盲审”的评审机制。
有效的宣传方式对提升学报认知度和影响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中国知网和超星学习通等平台的推送服务,向读者、作者及专家学者们推送学报的文章,通过第三方媒介来扩大《学报》的传播范围,以期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利用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介的传播优势,建立传统平台与新兴媒体相加的模式,达到1+1>2的宣传效果,以此来适应有传统阅读到碎片化阅读的新方式。同时,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的优势,定期对《学报》优秀文章选推发布,打通多元化的宣传渠道,及时做好文章的推广,把握好文章引用的最佳时段,持续推送宣传,扩大论文的影响力,减少零被引论文的出现。
《学报》是科研成果发布和宣传的平台,我们需要结合办刊实际和资源优势,对选题以及栏目设置进行科学的规划,由此来推动学报从“大杂烩”的现状向专业化、特色化办刊方向转变。其次要注重编校稿件的严谨性和规范化。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对文章进行编排、校对,从细节着手提高办刊质量。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采取合理的奖励机制,吸引校外优秀稿件,可根据作者需求和审稿的实际情况对优质稿件安排优先出版,有效控制校内优质稿件外流。此外,更应注重编辑人员的业务能力培养,定期组织编辑参加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提升编辑的综合能力,多提供与优秀期刊、同行进行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汲取优秀的办刊经验,并有意识地培养青年编辑的创新能力,由此提升《学报》的软实力。
本文以《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8—2012年的零被引论文为例,从学科分布、第一作者类型、内在质量、基金项目、传播效率以及引用偏好和引用规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零被引论文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需要从加强选题策划吸引优势稿源入手,在加强审稿工作和编辑人员综合素质的同时,加大多元化的传播力度,从而提高稿件的质量,减少零被引论文的产生,最终达到提高学报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目的。
[1] GARFIELD E. Uncitedness and identification of dissertation topics [G].Current Contents,1972:14.
[2] GARFIELD E. Uncitedness Ⅲ—importance of not being cited [G].Current Contents, 1973.
[3] GARFIELD E. I had a dream...about uncitedness [J].The Scientist,1998, 12(14):10.
[4] HAMILTON D P. Publishing by-and for? -the numbers [J].Science,1990, 250(4986):1331-1332.
[5] GLANZEL W, SCHLEMMER B, THIJS B. Better late than never? On the chance to become highly cited only beyond the standard bibliometrics time horizon [J].Scientometrics, 2003(3):571-586.
[6] RANN A F. Sleeping beauties in science [J]. Scientometrics, 2004, 59(3):467-472.
[7] ROUSSEAU R. Double exponential models for first-citation process [J]. Scientometrics, 1994(1):213-227.
[8] EGGHE L, ROUSSEAU R.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shifted Lotka function [J]. Scientometrics, 2012, 91(1): 295-301.
[9] 关卫屏,游苏宁.《中华儿科杂志》未被引文章分析[J].编辑学报,2008,20(6):560-562.
[10] 梁立明,林晓锦,钟镇,等.迟滞承认:科学中的睡美人现象——以一篇被迟滞承认的超弦理论论文[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31(1):39-45.
[11] 刘雪立,方红玲,周志新,等.科技期刊反向评价指标——零被引论文率及其与其他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关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 525-528.
[12] 付晓霞,游苏宁,李贵存.2000—2009年中国SCI论文的零被引数据分析[J].科学通报,2012,57(18):1703- 1710.
[13] 陈留院.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零被引频次论文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2):299-303.
[14] 职桂叶,何建妹,夏小东,等.《中国水稻科学》发表后两年内零被引论文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 24(4):16-720.
[15] 方红玲.我国5种眼科学中文核心期刊零被引论文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7):945-948.
[16] 王颖,杨春华,刘伟,等.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零被引论文及应对措施[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2(9): 73-77.
[17] 唐晓莉,武群芳,王继民.论文零被引率与期刊影响力关系的研究——以经济学学科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 2014,58(19):100-104.
[18] 李美玉,王硕,郑德俊.中文期刊零被引率与期刊关键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以图书情报学科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26(4):399-404.
[19] 徐晓芹.零被引论文产生的原因分析——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7): 763-768.
[20] 谭雪静.《海洋科学》零被引论文分析[J].编辑学报,2017,29(1):93-95.
[21] 刘丽斌,张如意.普通高校零被引论文分析及应对措施——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2):1315-1320.
[22] 朱梦皎,武夷山.零被引现象:文献综述[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8):111-116.
[23] 徐红星.《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2012年核心作者群的分析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6): 1074-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