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丽,高 霏
国际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以期刊为例
王丽丽,高 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中心编辑部,北京 100083)
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加快了学术论文发表的速度,缩短了其公之于众的周期,提高了学术论文的影响力。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为学术成果快速和广泛传播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除了对学术期刊的出版管理和行业规范等以外的一些挑战。以期刊为例,探讨了国际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推行过程之后面临的挑战,例如:优先数字出版过早于正式出版从而引起作者不满;优先数字出版导致学术引用前置;对期刊评价指标影响的不确定性;“勘误启示”逐年增多等。针对上述学术期刊优先出版中出现的现象和面临的挑战,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提出几点应对的建议,希望对我国的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的发展提供可鉴路径。
国际学术期刊;优先出版;数字出版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推动了各个学科和领域的发展,也推动了作者和读者对学术文章快速出版和传播的需求,使得学术期刊逐步从传统的纸质出版转型到具有竞争力的全新出版模式——优先数字出版,彻底改变了传统学术期刊优先纸质出版的流程顺序。优先数字出版是指在符合出版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在正式按期次成册印刷出版前,将编辑部录用并定稿的稿件在具备网络出版资质的数字出版平台上以单篇或整期的形式提前进行数字化出版[1],其文章不再有大的改动或者撤销[2]。这一出版方式极大地缩短了论文发表的周期,延长了知识传播的时间,保证了作者科研成果的首发权[3],保障了科研人员的自身利益,提高了期刊的影响力,扩大了期刊的知名度。目前,相比较于国内滞后的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国外几大数据出版商已经构建了较为成熟和规范化的优先数字出版模式,如Nature Publishing Group、Elsevier、Springer、Wiley-Blackwell、Taylor & Francis等等。
以笔者所在的期刊为例,该刊自2010年创刊伊始,就与国外大型的出版集团爱思唯尔(Elsevier)展开合作,整个出版流程与国际模式接轨,其中排版和ScienceDirect平台维护工作由Elsevier出版集团负责,而稿件的选稿、审稿、编辑、校对、印刷和发行等工作由编辑部负责。该刊采取的优先数字出版模式虽然与国外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相同,但是同样遵循与我国传统出版模式相同的原则,即“三审”和“三校一读”制度,严格把关,将学术价值不具备优先发表的稿件坚决拒之门外,这一点与国外期刊少有的“三校”制度不同。该刊在完成严格的编辑稿件后,将编辑后的文件发给国外出版商进行排版和优先数字出版。根据在Elsevier平台上期刊主页的统计数据,该期刊出版的文章从接受到优先出版的时间在2012—2016年基本稳定在3.1~4.0周[4],在此期间,编辑部完成稿件的两轮编辑(包括文字、图件和表格),Elsevier出版商完成稿件的优先数字出版,文章标记DOI标识符。优先数字出版的文章首先以“Accepted Manuscript”(录用稿)的方式优先发表于Elsevier的ScienceDirect平台,表明文章已经通过同行评审和期刊主编或编委会的认可,只是没有对其排版,文内参考文献还未与文后的参考文献列表链接等等;随后在14~20日,Elsevier出版机构对文章进行排版和基础编辑(这与Elsevier签署的合同内容有关,即期刊支付的费用越高,受到的编辑级别越高),并为作者提供校样。作者对文章进行校对之后,期刊编辑部会对校样以及作者修改之处进一步审查和校对,并将修改后的版本返还Elsevier生产部门,随之稿件以“Corrected Proof”(待刊稿)形式在ScienceDirect平台上进行标识,替换原先的“Accepted Manuscript”(录用稿),表明作者和期刊编辑部已经完成文章的校对,只是暂时还没有出版年、卷、期和页码等,最终的出版文件可能仍会有所不同等。文章在正式按期次成册时,编辑部内部会对所有文章进行最后的审查和校对,并对于因优先数字出版而造成的内容不合时宜之处,及时改正。除此之外,ScienceDirect平台上,还有一种以“Uncorrected Proof”(编辑稿)的版本形式发表优先出版文章的声明,即文章通过同行评议和编委会接受之后,还未经过编辑,但是本刊与Elsevier合作8年以来,还未发现本刊文章有此种版本说明,这可能与本刊的出版流程相关(本刊所有的文章经过编辑初审—主编初审—编委外审—编委接受—主编接受—责编1编辑—责编2审查,才会将最终的稿件发给Elsevier生产部门进行优先数字出版)。总之,Elsevier的优先数字出版平台不存在优先版本与正式版本文献冲突的问题,这一点与国内数据库中多个版本共存有所不同。
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为学术成果快速和广泛传播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除了对学术期刊的出版管理和行业规范等以外的一些挑战。近年来,国内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国内优先数字出版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优先数字出版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优先数字出版学术规范不明确[3]、优先数字出版与印刷版本的冲突[5]、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6]、优先数字出版平台出版情况混乱[7]、优先出版未能得到国内相关机构足够的重视和认可[8]等方面。这些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国内优先数字出版的发展,但随着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的进一步推进,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国际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面临着一些其他的挑战。
在Elsevier的ScienceDirect平台上可以查询到与该出版机构合作的每个期刊的出版速度,包括从文章接受到优先数字出版的时间(First Online)和从文章接受到按期次成册的时间(Final Online)。例如,2017年在地球科学及交叉学科188种期刊中排名第4,影响因子为6.959的h,其2012—2016年的优先数字出版时间基本稳定在2.4~4.9周,而最终正式出版的时间从2012年的31.1周逐渐增加到2015年49.6周,随后减少到2016年38.9周[9],也就是说在文章优先数字出版28.7~46.0周后(7.2~11.5月),才按期次正式出版。同样,2017年在地球科学及交叉学科188种期刊中排名第21,影响因子为3.843的的优先数字出版时间从2012—2016年基本稳定在1.8~2.2周,而最终正式出版的时间从2012年的17.1周急剧减少到2014年的8.3周,随后逐步减少到2016年4.0周[10],即2016年的文章基本是在优先数字出版半个多月后即可以按期次正式出版。但是,笔者通过查询该期刊在ScienceDirect平台上优先出版的文章,发现截至2018年1月18日,仍可以查询到2017年2月优先数字出版的5篇文章还未按期次正式出版,而且随后的3~12月也有一些优先数字出版的文章仍未正式出版,其原因不详。可见,国外期刊的优先数字出版普遍早于正式按期次成册出版大约半年以上,从而引起作者的强烈不满。以笔者所在的为例,2017年该刊在地球科学及交叉学科188种期刊中排名第13,影响因子为4.256,其优先数字出版的时间在2012—2016年基本稳定在3.1~4.0周,而最终正式出版的时间从2012年的25.7周增加到2015年的45.3周,随后减少到2016年的38.1周[4],这意味着优先数字出版21.7~41.6周,即5.4~10.4个月后,文章才按期次正式出版。虽然笔者认为优先数字出版的文章等同于正式出版,也可以通过统一的DOI标识符对其进行引用,但是国外作者还是希望他们优先数字出版的文章能在当年尽快正式按期次成册出版,而国内由于相关评价机构不认可优先数字出版的文章等同于正式出版,因此国内作者更加迫切其优先数字出版的文章能够尽快见刊。近些年来,笔者收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作者关于他们优先数字出版的文章不能及时正式出版的埋怨信件。
引用前置是指优先数字出版所导致的发表时间靠前的文章引用了发表时间靠后文章的现象[11],这里的发表时间指的是文章正式按期次成册出版。据李晶晶[11]统计,国内优先数字出版的优先时间绝大多数为1~2个月,因此很少会出现引用前置的问题。国外期刊由于其优先数字出版模式非常成熟,很多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的时间过早于正式出版的时间,如上一节统计,至少半年以上,这就会导致出现学术引用前置的现象。如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Shigenori Maruyama教授题为“Initiation of plate tectonics in the Hadean: Eclogitization triggered by the ABEL Bombardment”的文章于2016年12月6日在Elsevier的ScienceDirect平台优先数字出版,并于2017年被正式发表于的一篇题为“Growth, destruc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Earth's continental crust”的文章引用,然而由于Shigenori Maruyama教授的文章属于“地球与生命”专辑,专辑全文2017年底才全部完成同行评议—特约主编接受—主编接受—编辑—校对等环节,因此该篇文章只能在2018年发表,从而就会出现2017年发表于期刊的文章引用了2018年发表于我刊论文的引用前置怪象。
DOI引用被记入即年指标和总被引频次,从而使更多读者更早阅读、下载和引用,扩大了引用范围,但是优先出版文章的引用是否对期刊的计量评价有效,还有待深入研究。李江等[12]研究了论文发表时滞与优先数字出版的情况,认为优先数字出版能将期刊影响因子提高约15%。然而,袁兴玲等[13]通过比对同时在2013年开始实施优先数字出版的《中国机械工程》和《机械工程学报》,得到优先数字出版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并不明显。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如上一小节所述),2016年在我刊优先发表的文章在2016和2017年即被其他SCI期刊引用,可是该篇文章由于属于专辑文章,需要等到所有专辑文章同行评审完毕后,只能于2 018年发表,因此丢失了于2016和2017年被他刊多次引用的频次,而只能在计算2020和2021年影响因子时才会有所贡献,然而该篇文章在2019和2020年是否会被继续多次引用,不得而知。
研究表明,国内学术期刊进行优先数字出版的文献编校质量与发表时滞缩短时间几乎呈反比关系,即优先数字出版越早,编校质量越差[14]。笔者统计国外两大出版商Springer和Elsevier从2007—2017年在其各自的SpringerLink和ScienceDirect平台上发布的勘误启示(Erratum或者Corrigendum),发现近些年来勘误启示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见图1)。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这些勘误是因为优先数字出版的模式造成的,但是笔者经过调研发现,这些勘误启示中提到的内容其实都可以在严格的编辑和校对过程中避免发生。例如,在2015年239卷出版了一篇题为“Corrigendum to ‘Initiating intermediate-depth earthquakes: Insights from a HP–LT ophiolite from Corsica’ [Lithos 206-207 (2014) 127-146]”的勘误启示,表示原文中表2出现了两次,却遗漏了表1,因此应将其中一个表2改为表1,并提供了表1。在2017年290卷发表了一篇题为“Corrigendum to ‘Chronology of the oldest supracrustal sequences in the Palaeoarchaean Barberton Greenstone Belt, South Africa and Swaziland’ [Precambrian Res. 279 (2016) 123–143]”的勘误启示,表示BA170和BA173两个样品的位置遗漏在表1和表3中,请求补充新的表1和表3。从上述两个例子可知,优先数字出版的文章可能存在较多编校质量问题,勘误启示可能随之增多。
图1 2007—2017年两大出版商Springer(数据来自文章类型为article,语种为英文)和Elsevier发布的勘误启示概况(数据来自所有类型的期刊)
针对上述学术期刊优先出版中出现的现象和挑战,笔者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解决的方法。
2015年,Elsevier推出了ABP(Article Based Publishing)出版流程,即文章一旦优先数字出版,就会对其安排卷期和页码,随后其他优先数字出版的文章就会被依次赋予页码,加入开放的期次中(期次以In progress的形式开放),直到该期内的文章凑够一期。这种流程可以同时进行几期的出版,每一期都是从页码1开始,因此对于专辑和不同栏目的出版,同样有效。此外,该流程有助于提高期刊的出版速度和引用情况,使得优先数字出版与正式出版不分离,缩短了与纸质期刊发表的时滞,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先数字出版。目前,有些Elsevier的地学期刊均采用了此种出版流程,例如、和等。由于我刊目前优先数字出版的文章近100篇,有很多文章在优先数字出版1年后仍未按期次正式出版,因此是时候考虑采取ABP出版模式了。
李晶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到61.32%的国内学术期刊采取整本期刊优先数字出版,33.96%的学术期刊采取单篇文章优先数字出版[11],并通过咨询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新闻出版管理处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的有关工作人员,得到的明确答复是我国目前只对脱期出版有规制,对于超期出版和对优先数字出版优先时间并无限定。也就是说,如果优先数字出版的文章优先时间长于半年,可以考虑将整期优先出版。笔者通过搜索国外地学期刊的出版情况,发现有这类超前出版的案例,如截至2018年1月21日,正在出版2018年3月和4月期次,同样,也已经出版到2018年3月期次。如上节所述,这两个期刊均采用了ABP出版流程,只要一期文章数目达到出版计划,就可以将这期提前正式出版。
笔者结合本刊的实际情况认为,优先数字出版的文章积压过多,无法在半年内正式出版时,可以考虑通过严抓审稿、编辑和校对环节,缓解优先数字出版积压稿件的压力。①通过分析以往出版的文章,在两年内仍未被引用的研究领域和文章类型,考虑短期内对此类文章不再受理,初审时就予以拒稿处理,加大拒稿率。②对于被拒的稿件中,如果有些是高质量的稿件,主编可以在拒稿时选择“Reject and offer transfer”按钮,建议作者改投他刊;目前,Elsevier正在面向我刊推出在拒稿时,主编可以选择将其转投他刊的选项,作者只需点击是否愿意改投他刊的按钮,就可以直接将被拒的稿件投到他刊,无需进行重复的投稿过程。③对于专辑稿件,务必控制整个专辑的审稿、编辑和校对进度,缩短专辑内每篇文章优先数字出版的时间差;如果有些专辑稿件处理速度远慢于其他稿件,需要考虑将该稿件从专辑中去除,避免出现前述优先数字出版1年后仍未按期次正式出版的困境。④对于期刊副主编或者专辑特约主编接受的稿件,主编终审时要有统一的标准,杜绝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对于未达到出版要求的稿件,务必返回作者进一步修改,直到达到出版要求。⑤对于有些科学内容有创新性,但是语言不过关的稿件,编辑部不再组织润色专家帮助提高稿件语言,务必返回作者进一步修改,直到稿件达到出版要求。⑥严格遵守“三审”和“三校一读”制度,避免出现国外期刊发表的勘误启示中提到的编校错误,只有通过严格编校环节的稿件,才能安排优先数字出版,不能为了快速发表而忽略编校质量。
学术期刊的快速数字出版已成为现实,它对文献总下载频次有较大的贡献,因此,在平衡好质量与速度的基础上,有必要推行优先数字出版[14]。目前,我国的优先数字出版尚处在起步阶段,数字出版流程还不完善,数字出版标准还不规范,无法保证论文科技成果的时效性和首发权,因此,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任重而道远。本文通过介绍国际学术期刊在优先数字出版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对其如何应对的探索,希望对我国的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的发展提供可鉴路径。
[1] 许花桃.综合性科技核心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现状与分析[J].编辑学报,2012,24(4):368-370.
[2] 李晓光.我国科技期刊优先出版现状及对策研究[J].兰台世界,2014(12):69-70.
[3] 王书瑞.我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出版广角,2016(12),44-45.
[4] http://journalinsights.elsevier.com/journals/1674-9871/oapt.
[5] 黄晓红,韦挥德.学术期刊优先出版与印刷出版的冲突及其对策[J].编辑学报,2016,28(1):21-23.
[6] 向欣.优先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初探[J].出版广角,2015(1):98-99.
[7] 周桂莲.农业科技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现状与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55-158.
[8] 徐铭瞳.论我国学术期刊优先出版的现状及未来发展[J].编辑之友,2013(3):42-45.
[9] http://journalinsights.elsevier.com/journals/1342-937X/oapt.
[10] http://journalinsights.elsevier.com/journals/0301-9268/oapt.
[11] 李晶晶.我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规范问题研究——以高校文科学报为样本[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7(3):149-155.
[12] 李江,伍军红.论文发表时滞与优先数字出版[J].编辑学报,2011,23(4):357-359.
[13] 袁兴玲,郭伟,王艳丽.不同编辑流程下科技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的实施[J].编辑学报,2017,29(6):565-567.
[14] 张俊彦,黄林美,吴一迁.论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的质量与速度平衡[J].编辑学报,2016,28(1):7-10.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第2期(PIIJ2-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