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谷穴抗痉挛针法治疗中风后手痉挛的即刻效应研究※

2018-12-25 07:24侯惠斌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4期
关键词:肌电合谷肌张力

王 军 侯惠斌

(黑龙江省大庆市中医医院康复科,黑龙江 大庆 163311)

近年来中风病在我国呈高发趋势,致死致残率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众多中风病患者得以挽救生命,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中风后出现各种功能障碍,使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下降,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严重疾病。中风后最容易出现的是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出现痉挛状态,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因此治疗中风后痉挛成为从事康复治疗的医师、治疗师研究的重点工作。治疗方法百家争鸣,其中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受到了医师的特殊喜爱。现代医学药物治疗中风后痉挛有一定效果,但也伴随副作用,严重者可影响患者康复的日常治疗及生活。中医针刺治疗中风病着眼于患者的整体与局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对于中风后痉挛状态也有众多医家进行临床观察研究,但观察指标大多为主观评判,缺乏客观指标的对比。表面肌电均方根值可以客观地记录人体肌张力的变化,此次临床观察采用抗痉挛手法针刺合谷穴治疗中风后手痉挛,并采用表面肌电中均方根值的客观指标进行临床观察,以期得到较好的治疗中风后手痉挛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大庆市中医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后手痉挛患者,选取时间段2014年7月—2014年12月,按照纳入标准选取病例数共计为6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对其进行分组,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9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为(61.32±2.41) 岁;改良Asworth分级Ⅰ级12例、Ⅱ级9例、Ⅲ级9。观察组中男23例,女7例;年龄48~77岁,平均年龄为(62.87±1.77) 岁;改良Asworth分级Ⅰ级10例、Ⅱ级11例、Ⅲ级9例。组间患者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②年龄为45~80岁,病程在3个月内,病情稳定,生命指征平稳;③认知功能正常,可接受针刺治疗与表面肌电测定的患者;④言语功能大致正常,可以满足沟通交流;⑤已明确由脑卒中引起的上肢痉挛,痉挛程度按照改良Ashworth分级[2],选取痉挛在Ⅰ+级、Ⅱ级、Ⅲ级者;⑥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本次试验者。

1.4 排除标准 ①大面积脑梗死或者脑出血患者;②处在急性期或者病情重或者病情不稳定者;③伴有意识障碍或严重认知障碍或者语言障碍者;④有心、肝、肺、肾系统合并症者,糖尿病或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⑤存在引发肌张力升高的其他疾患者;⑥近期进行肉毒素注射或者服用具有镇静作用的中西药及肌松药者。

1.5 方法

1.5.1 针刺方法选穴:合谷穴(患侧)。

观察组:抗痉挛针法:常规操作将针灸针刺入合谷穴后,针尖朝向第二掌骨骨间肌方向,并施行提插捻转强刺激手法,并使患侧食指出现不自主抽动现象3次为度。

对照组:常规操作将针灸针刺入合谷穴后,小幅度提插捻转至得气为止。

常规操作:在针刺局部常规消毒后,使用国产0.25×40 mm一次性无菌毫针,行无菌性针刺术,针刺达到肌肉层,直刺入0.5寸左右。然后根据患者分组继续相应针刺手法。

1.5.2 评测方法痉挛分级采用改良Asworth量表,表面肌电仪使用加拿大产Flexcomp 10通道表面肌电仪,使用原机自带数据分析系统,并选取均方根值(RMS)作为评价肌张力的数据。

1.5.3 评测程序 治疗前、后进行肌张力的评价及表面肌电测定。

①先进行改良Asworth分级量表评测。②改良Asworth分级评测完后让患者平卧位休息30 min,上肢自然放松平放在床面上,准备好后将Flexcomp表面肌电图开机,清洁测试区域皮肤(包括备皮和75%酒精脱脂),将Ag/Agcl电极片放置并贴敷于患侧上肢掌长肌肌腹对应的皮肤上,正极在上侧,负极在下侧。使用单通道开放式表面肌电采集方案进行检测,先观测实时肌电RMS基线20 s,待基线平稳后进行一次完整测量程序。测量结束后行针刺手法,手法结束后拔针并立即进行第2次表面肌电测量程序(不静卧休息30 min)。③表面肌电测量结束后再进行第二次改良Asworth分级量表评测。

1.6 统计学方法将采集到的改良Asworth分级评分及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 结果经由SPSS 19.0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每组治疗前后使用t检验,组间进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RMS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的RMS无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后2组RMS均显著下降(P〈0.05),而且观察组RMS下降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2组患者RMS比较 (x±s)

2.2 2组治疗前后总体有效率比较 有效率评定以Asworth分级为标准,降1级为有效,降2级为显效,无变化者为无效。治疗后2组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总体有效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总体有效率比较 [例(%)]

3 讨论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从以上的临床观察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出,抗痉挛针法可以取得明显临床效果及客观数据的改善,从中我们也可以得出千百年来前贤总结出来的经验,即“气至病所”是针刺取得显著疗效的关键,提示我们在针灸临床工作中不但要注重针刺得气,更要达到“气至病所”。

《素问·痿论篇》:“论言治痿独取阳明者,何也?歧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和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长,皆属带脉,而络于督脉。”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为原穴,具有通经活络止痛,镇静安神,平肝熄风的功效。通过针刺合谷穴,既可达到通络熄风作用,又可补原气,调节气机,充分发挥针刺的双相调节作用,在中风早期和后遗症期均可应用。其穴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针刺后依次经过皮肤、皮下组织、浅筋膜、深筋膜、肌层。浅层有手背经脉网桡侧半,桡神经浅支,深层有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横头[3]。

中风后痉挛的产生,是由于上位神经元的运动抑制作用缺失,导致下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出现肌张力增高,肢体呈现痉挛状态。针刺合谷穴能产生缓解手痉挛的即刻效应的机理,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并分析认为其在于当针刺合谷穴行抗痉挛手法使患者产生食指不自主抽动时,是刺激了患侧骨间肌的肌腹,使其产生了一个瞬间的快速牵张反射,并且这个反射反馈至同侧同一脊髓水平的后角神经元,产生一个即时的抑制信号并反馈到同一个肌节的痉挛肌群(指屈肌群),使局部肌肉肌张力下降,从而达到了痉挛缓解的效果。手部针刺产生的即刻效应,也可以对手部的康复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4]。而且根据我们的另一组临床观察,应用抗痉挛手法针刺合谷穴不仅能够取得明显即时效果,经过一个周期的治疗,对痉挛状态的缓解也有长期效果[5]。

猜你喜欢
肌电合谷肌张力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Ⅲ类错牙合患者的咬合与肌电研究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