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芳 钱叶长 梁 薇
(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199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已经成为我国人群高发的慢性疾病之一,其肺功能进展性、不可逆的特性令其致残率、死亡率逐年上升。但是研究显示对稳定期的有效干预措施可延缓其肺功能的下降[2]。因此我们的研究主要针对COPD稳定期的患者,观察穴位埋线的疗效,并通过延长3个月的随访,观察穴位埋线治疗的后续效应。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COPD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5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处理和指南的全球策略》[1],符合 COPD 稳定期 GOLD 3~4 级、综合评估C、D组;中医证候属“肺胀”肺脾两虚、肺肾两虚型证候[3];60岁≤年龄≤80岁,性别不限;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项目标号20161102-04,符合伦理要求;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检查证实,由结核、真菌、肿瘤、硅肺、刺激性气体、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慢性咳嗽喘息者;并发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或者已出现呼吸衰竭者且估计生存时间小于1年者;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糖尿病及其他各种疾病引起皮肤和皮下组织吸收和修复功能障碍者;含有影响疗效观察因素者,如近3个月内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观察者;法律规定的残疾患者(盲,聋,哑,智力障碍,精神障碍等);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2 临床资料 患者80例均为本院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门诊患者,随机双盲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脱落2例(主动退出),完成38例;男性30例,女性8 例;平均(71.82±6.33)岁;平均病程(9.42±3.88)年;GOLD分组3级32例,4级6例;综合评估分组C组0例,D组38例。对照组40例,无脱落,男性30例,女性10 例;平均年龄(72.38±6.57)岁;平均病程(9.38±4.79)年;GOLD分组3级34例,4级6例;对照组综合评估分组C组3例,D组37例。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依据《2015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处理和指南的全球策略》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建议戒烟,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舒利迭,葛兰素史克制药公司)50/250 μg一吸,每日2次。治疗组予以穴位真埋线治疗,对照组予穴位假埋线治疗,穴位选取双侧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丰隆。操作方法:背部埋线时患者取俯卧位,下肢埋线时患者取仰卧位,暴露所选穴位,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取由助手事先备好的一次性使用埋线针(上海雅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规格0.9 mm),于穴位处进针,埋线操作(足三里、丰隆为垂直进针,深度约为1 cm,以患者得气感为准;背部腧穴从穴位外0.5 cm处进针,向脊柱方向斜刺,深度约0.5 cm,以患者得气感为准),拔出穿刺针,无菌3M贴外贴于穿刺点,并按压止血10 s。真埋线组的埋线针内置入一次性可吸收手术缝线1 mm(上海雅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两组治疗均每2周1次,连续3月,共6次,疗程结束后继续随访3月。
1.4 观察项目 1)中医证候临床疗效:依据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临床症候观察主证项目:咳嗽、咯痰、喘息、哮鸣、气短,分别记分为 0,1,2,3 分。 次症:鼻塞、流涕、纳呆、腹胀、口干咽燥、口渴、自汗、易感冒、气短,分别记分为 0,1,2,3 分。2)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分(CAT)比较。
1.5 疗效标准 1)临床疗效评价标准[3]。临床控制:咳、痰、喘及肺部哮鸣音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其他客观指标基本正常。显效:咳、痰、喘及肺部哮鸣音显著减轻,但未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其他客观指标明显改善。有效:咳、痰、喘及肺部哮鸣音有减轻,但程度不足显效者,其他客观指标有改善。无效:咳、痰、喘及肺部哮鸣音无改变或加重,1月内仍未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其他客观指标未见改善或反而加重。2)证候疗效判定标准[3]。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95%。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不足30%。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描述,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描述或四分位数描述,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描述。采用统计学方法方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或秩和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分析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变化。采用检验比较各组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总分与CAT评分比较 见表1。中医证候积分总分治疗组、对照组第3月测量与治疗前比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对照组第6月测量与治疗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T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第3月、第6月测量与治疗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总分与CAT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总分与CAT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P<0.05。下同
组 别 时 间 中医证候积分 C A T评分治疗组 治疗前 5.5 4±1.3 4 2 7.0 5±6.3 4(n=3 8) 治疗后第 3个月 3.3 6±0.4 2*△ 1 9.3 2±9.0 2*△治疗后第 6 个月 2.6 3±1.2 5 2 2.3 3±8.0 7*△对照组 治疗前 5.5 3±1.5 6 2 8.9 9±5.6 1(n=4 0) 治疗后第 3 个月 4.5 8±1.6 9* 2 0.6 2±6.7 0*治疗后第 6 个月 3.7 6±0.3 7 2 2.3 2±8.0 1*
2.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主证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2。治疗组治疗后咳嗽证候积分无改善(P>0.05),咯痰、喘息、哮鸣等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咳嗽、咯痰、喘息、哮鸣证候积分无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咳嗽、咯痰、哮鸣等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症状积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主证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主证证候积分比较(分,±s)
组别 时间治疗组 治疗前(n=3 8) 治疗后第 3 个月治疗后第6个月咳嗽 咯痰 喘息 哮鸣1.1 6±0.7 0 0.9 3±0.9 8 1.2 3±0.8 1 0.5 6±0.2 6 0.9 3±0.6 9 0.5 3±0.5 7* 0.5 7±0.7 3*△ 0.3 6±0.2 9*0.8 3±0.4 7 0.5 1±0.1 9* 0.4 3±0.0 9*△ 0.3 3±0.1 9*对照组 治疗前 1.2 8±0.6 8 1.2 8±0.9 2 1.2 1±0.7 9 0.7 2±0.5 8(n=4 0)治疗后第 3 个月 1.2 5±0.5 7 1.2 2±0.8 3 1.1 9±0.5 4 0.6 3±0.4 9治疗后第 6 个月 0.8 8±0.1 4 0.9 9±0.6 0 1.0 3±0.5 6 0.6 0±0.1 4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后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5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趋势比较 见图1,横坐标为测量时间,纵坐标为边际均值(是平均值),横坐标1表示在入组时测量两组均值相等,具有可比性;横坐标2表示在治疗3月后测量,显示治疗组证候积分总分较前下降,对照组证候积分总分较前升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横坐标3表示在继续随访第6月时,治疗组证候积分总分较第3月测量略有升高,对照组证候积分总分较第3月测量持平,表示埋线治疗有一定的后续效应。图2,横坐标为测量时间,纵坐标为边际均值(是平均值),横坐标1表示在入组时测量两组均值,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横坐标2表示在治疗3月后测量,显示治疗组CAT评分较前下降,对照组CAT分较前下降,治疗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横坐标3表示在继续随访第6月时,治疗组CAT积分较第3月测量略有升高,对照组CAT积分较第3个月比较仍有下降趋势,表示埋线治疗有一定的后续效应。
图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总分变化趋势的轮廓图
图2 两组CAT评分变化趋势的轮廓图
穴位埋线为“中医外治法”的传承[4],经过几代人研究得到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5]。清朝吴师机《理瀹骈文》记载“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顾名思义,内治与外治之法治病之理同源而论[6]。穴位埋线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为大局,掌握经络的分布及特点,辨证施治,达到脏腑病腧穴治的目的[7]。
埋线疗法由针灸发展而来[8]。穴位埋线是一种复合性治疗,针刺、放血皆具有刺激作用,刺激后机体释放出某些特异性介质,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炎症吸收,进一步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9]。埋线首先是针刺,因埋线针比一般的针灸使用的针要粗很多,刺入穴位时产生相应的刺激要比普通针灸大,破皮时的疼痛感更加显著,刺激神经的传导,更能唤醒穴位的功能,患者的酸胀感往往更加强烈,针灸所谓的“得气”更加明显。同时因埋线针的粗,刺破穴位时会有少许出血,出血量比普通针灸略多,有刺血效用,可改善穴位周围微循环,有活血化瘀的作用[10]。
穴位埋线治疗使用可吸收外科缝线对穴位产生持续、良性的刺激[11],“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调节脏腑功效,疏经通络,固本培元,起到化痰除湿、理气平喘的功效,从而达到“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的效果[12]。埋线是一个持续的刺激,埋线初期刺激较强,可以调整脏腑阴阳的偏亢部分,经过缓慢释放后,后期刺激减弱,可弥补脏腑阴阳之不足[13]。一柔一刚,刚柔相济的刺激整个埋线及吸收过程,对脏腑进行整体上的调节逐步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可吸收外科缝线埋入穴位后,经过软化、分解、液化、吸收的一个过程,从现代医学上解释可以认为是异性蛋白在人体内产生的一种变态反应,组织分泌出抗体来分解吸收的过程类似变态反应,会产生氨基酸,故而可增加人体的免疫力[14]。
本次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3月中医证候积分总分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对照组结束后继续随访3月中医证候积分总分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于主证的各项临床症状的比较显示治疗组治疗后6月咳嗽、咯痰、喘息、哮鸣症状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组间差值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喘息症状改变情况差值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本研究显示,真假穴位埋线均能降低治疗期间COPD肺肾两虚、肺脾两虚证的证候积分,对于随访期仍有改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积分次症各项涉及范围较广,本次仅讨论了中医证候积分的总分及主证的各项临床症状,未能对次症分进行详细的阐述,今后可进一步分解比对埋线治疗的次症的具体效应,可了解观察期证候的具体方面的变化,从而调整整理方案,补其不足。
CAT评分包含活动耐量、外出心理、睡眠、胸闷的诸多临床症状[15],本次试验通过CAT评分比较,实验组、对照组治疗后第3月、第6月CAT积分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故而推测穴位埋线可降低COPD稳定期患者的CAT分值,且有后续效应,但从趋势图显示,后续效应呈减退趋势。考虑埋线治疗改善了证候积分,从而改善咳嗽、咯痰、喘息、哮鸣等症状,但是中医证候积分的后续作用显示无统计学意义,故而考虑埋线治疗可能对次症方面的睡眠、胸闷、睡眠等作用更多,故而对CAT积分有后续作用,而假埋线组虽然没有埋线,但是埋线针对穴位的刺激产生的正效应也起到了作用。
穴位埋线治疗对于COPD稳定期肺肾两虚、肺脾两虚证候有效,但其临床机制尚不能完全明确[16],需要更多的试验来观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