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华传统家训家风的教化意义
——以康百万庄园“留余匾”和楹联为例

2018-12-25 19:41陈利民
关键词:康家匾额家训

□陈利民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河南巩义市康百万庄园,又名河洛康家,是中国三大庄园(康百万庄园、刘文彩庄园、牟二黑庄园)之一。始建于明末清初,集农、商、学于一体,历三朝、繁盛十二代,长达四百多年,各代人才辈出,跳出了“富不过三代”的历史怪圈。康家以中华传统美德作为家训并形成家风,这在庄园的“留余”匾和楹联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本文以康百万庄园“留余”匾和楹联为例,试论中华传统家训家风的当代教化意义。

一、匾额、楹联的价值和意义

匾额和楹联是中国古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匾额一般挂在门上方、屋檐下作装饰之用,直接反映建筑物的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的情感和崇尚的义理。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匾额和楹联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几千年来,把中国古老文化流传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之大成,以其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标志之一。

由于匾额挂于门上方、屋檐下,随着时代的变迁、古建筑的不断消亡,历史上的匾额就成了极易被损毁的文物,如今在城市已经很难看到有文物价值的老匾额了。楹联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得到认同,仍在传承。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匾额和楹联对于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教化意义。

二、康百万庄园家训匾——“留余”匾释义

康百万庄园,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作为阶级教育展览馆对外开放,因此免遭“文化大革命”的损毁,3000余件历史文物得以保存至今。2001年,康百万庄园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康百万庄园的“留余”匾是中华三大名匾之一,庄园古建筑上随处可见的楹联别具一格,意味深长。“留余”匾和楹联与康家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是康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的真实写照,康家将中华传统文化美德作为家训形成家风物化在了“留余”匾和众多楹联之上。

“留余”匾现悬挂于康百万庄园主宅过厅,长1.65米,宽0.75米。造型犹如一面迎风招展的黄色旗帜,金底黑字。全匾共计174个字,除标题“留余”二字为篆书外,其余为字体流畅的行楷。该匾是同治年间进士牛瑄所题,制于1871年,已有近150年历史。该匾是康家训示家中子弟的家训匾,是儒家中庸思想的集中体现。

(一)“留余”匾原文

留余 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时同治辛未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题。

(二)“留余”匾释义

将“留余”匾的文字译成现代文,大意如下:留耕道人、南宋理学家王伯大的《四留铭》说:“留有余地,不把技巧使尽以还给造物主;留有余地,不把俸禄得尽以还给朝廷;留有余地,不把财物占尽以还给老百姓;留有余地,不把福分享尽以留给后代子孙。”大概老天爷反对贪得无厌,做事过分。因为太过分了,没有不留下悔恨的。明朝隐士高景逸说过:“遇事让人一步,自然有周转的余地;遇到财物放宽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乐趣。”推而言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坦园老伯把“留余”二字题于匾额,挂在堂上,大概就是采用留耕道人的《四留铭》来告诫他的后代子孙吧!为你们写这几句话,并取夏峰先生训示他儿子的话,概括起来说:“你们这些后辈知道发家之道吗?那就是凡事留有余地,不做尽做绝罢了。”

三、中华家训家风在康家匾额和楹联中的体现

在中国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落实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形成家训家风,中华家训家风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区别于他国文化代代相传。

(一)康家家训家风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康家“留余”匾刻于康家一门二进士的鼎盛时期,是康家第十五世祖康道平用来训示、教育子弟的家训匾,体现了儒家文化推崇的中庸之道。“留余”思想,要求不可穷尽一切利益归己所有,主张实现一定程度的利益均衡,保持各种关系的和谐,做事留有余地,适可而止。道出了康家的 “昌家之道”:作为父母长辈,不能只贪图自己的享受,更应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作为商人,讲诚信,求双赢,重情谊,则是康家的为商之道,真正做到“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作为官员,应恪尽职守,为国分忧,为民谋福,做到“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

纵观康家历史,康家推崇儒家文化,讲求忠孝节义,历代康家子弟都有人在朝做官,他们时刻谨记为政府分忧,为社会担责。康家支援政府抗洪抗旱,捐赠一百万两白银的善举就有两次。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携光绪逃往西安,返京途中曾路过巩义。当时,“豫商第一人”康家掌柜康鸿猷雪中送炭,向清政府捐资一百万银两,获慈禧赐“康百万”封号。自然灾害和战乱时期,康家主动给国库缴纳钱财,协助官府平定叛军,救助灾民难民,焚烧债券,开仓放粮多达数十次。众乡邻深感其情谊,向康家赠送“谊重桑梓”匾,立“功垂桑梓”碑。碑的铭文长达600多字,详尽地记载了清末康家倾其家财、抵御强盗、护佑乡邻的感人事迹。庄园现存有很多体现历代康家子孙优异表现和高尚情操的文物,如“轻财义举”匾、“德泽齐鲁”匾、“毁家纾难”匾、“景仰公平”匾、“情深施济”匾、“义赒仁里”匾、“节孝义举”匾、“节孝流芳”匾、“爱人以德”匾等匾额,以及“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润物无声自强不息”“处世无它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俭能起家兼能养德,文可会友亦可辅仁”“厚农资商农商皆是本,重信守义信义全在人”等楹联。每一块匾额背后都有一个康家生动感人的为国分忧、行善义举、为民谋福、家国情怀的故事,每一副楹联都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康家家风家训中的浓缩和体现,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度契合。康百万庄园作为中国三大庄园之首,比山西乔家大院大19倍。偌大的康百万庄园,在近200块(副)匾额和楹联以及庄园的其他遗存中,随处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的痕迹,这也正是康家乐善好施、崇尚勤俭、注重养德、富十二代历四百多年不衰的根本所在。

康百万庄园1991年被列为郑州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992年被列为郑州市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被评为郑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康家“留余”匾和楹联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传播方式和资源优势,日益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二)康家家训家风彰显的榜样作用

自明代以来,康家人才辈出,具有较大影响的就有100多人,从政、从文、从商有所成就的后人,遍布社会各界。康绍敬是第六代传人中的杰出代表。明嘉靖年间,他读书出仕,在河南和山东任职期间,勤政爱民,经常把俸银拿出周济百姓。但他面对宦官权臣贪婪索贿却断然拒绝,并最终辞官归田。咸丰初年,康家第十五代后人康道顺出任候补知县。在山东任职期间,他自备生活所需,俸金分文不取,全部捐给贫困子弟,为百姓分忧解难。良好的家训家风使他时刻注意保持清正廉洁,不仅自己做到把贿赂者拒之门外,还时时告诫他的随从、轿夫及署内人员,不能接受不义之财。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生活无虞,人人称赞。庄园楹联“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于子孙”,训诫康家子孙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品德和言行,修身、齐家才能旺家兴国留好样于子孙。严遵家训、不坠家风的康家子孙获得“孝廉方正”匾当之无愧。

中国古代涌现了很多清正廉洁的官员,如司马迁、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于谦,不胜枚举。明朝杰出政治家、军事家、监察御史于谦的“清风两袖朝天去,免碍阎罗话短长”,被后人用“两袖清风”作为“品德正直清廉官员”的代名词。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白居易的“君好则臣为,上行则下效”,都要求官员清白做人,谨慎克己,强调为政必须自身端正。陆游的“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苏辙的“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说明反腐倡廉是民心所向,刻不容缓。如今,“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首次写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党员领导干部在修身、齐家、治国方面,要以古代廉政官员和现代焦裕禄等优秀党员干部为榜样,遵章守则不忘初心,要时刻想到“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于他人”。这里的“他人”,可以是百姓、是家人、是子孙、是国际社会。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重视中华优秀家训家风的弘扬和传承,要求领导干部“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有利于全面从严治党,党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能力会显著提高,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会更加巩固,人民群众会更加信任和支持,也会赢得国际社会的更多尊重。

(三)康家家训家风的现实教化诉求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康百万家族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治家传家,这正是康家富十二代、历四百余年不衰的奥妙所在。从庄园楹联“处世无它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可以看出,康家彻悟“百善孝为先,孝以善为本”的道理,深谙“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人有善愿,天必佑之”的古训。位于康百万庄园主宅区的国家一级文物“门枕石”,是庄园内石雕艺术代表作品,用整块青石分上下三层多面雕刻而成,雕刻有“尊老爱幼”图、“妯娌和睦”图、“拜师求读”图等,一幅幅传统礼仪画面跃然石上,父子爱、妯娌亲、师生情、朋友谊都被工匠刻画得淋漓尽致,隐喻着 “家和万事兴”。庄园的楹联、匾额处处流露着重视教导化育之诉求,如“志欲光前惟是读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持家”“明理明心仁和待友,立身立业诗礼传家”“入户问家声礼乐诗书孝悌千秋岁,卷帘看春色椿萱棠棣芝兰满庭芳”“依墨绕书林,求知,求学,求教;借章探史翰,解意,解科,解题”等。此类楹联在庄园内随处可见。匾额如:“博学仁风”“万金济黉”“疆勉学问”,等等。康家将幼童使用的厕所命名为“三上成文”寓意深刻。宋代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写道:“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属思耳。”康家长辈用欧阳修勉力为学的历史典故启迪、教化子孙,真可谓用心良苦。康家花重金聘用当时颇有声望的几位先生为康家培育后代,甚至为先生养老送终。康家的尊师重教,换来了英才辈出: “伟略堪钦”(匾)的康大勇、一代人杰康应魁、“留余”昌家的康道平、钦赐“百万”的康建德、“悬壶济世”的康建勋、拔得“文魁”(匾)的康宏猷……康家长辈倡导注重养德、强调行善、重视教育、崇尚勤俭的优良家风对康家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另外,康家还有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现象,康家一贯推崇“一夫一妻制”。康家历代媳妇大都知书达理,相夫教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康氏家族相对严格地推行一夫一妻制,不论富甲一方时还是晚清没落时,康氏家族均无人纳小,只有前妻离世后才会续弦,这在一夫多妻制流行的时代实属不易。因此,康家男人不必为家庭后院起火而焦头烂额,不必为家庭内耗而分心,真正做到了 “家和万事兴”。康家历代各门子女数量都不是很多,使得父母更有精力和心血去培养子女传承家风、谨遵家训,康家在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的同时,也弘扬了祖德、光大了家业,富十二代、历四百余年而不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优秀的中华家风家训对当今仍具有现实教化意义。

四、中华传统家训家风的教化意义

(一)“留余”匾和康家楹联崇尚儒家中庸、和谐文化

康家“留余”匾刻于康家一门二进士的鼎盛时期,作为家训匾,体现了儒家文化推崇的中庸之道,“留余”思想要求不可穷尽一切利益归己所有,主张实现一定程度的利益均衡,保持各种关系的和谐。康家鼎盛时期土地拥有量达到18万亩,成为当时全国拥有土地最多的商人之一,已成了一座占地240余亩、包含19部分、33个庭院、53座楼房、73孔窑洞及房舍1300多间的庞大庄园,康家主人足不出户便可满足一切生活所需。民间以“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形容其富甲天下。但康百万庄园刚进主宅区就可见的 “叶氏井”,却告诉我们康家是怎样不仗财势、“以和为贵”化解矛盾的。据记载,康家发达后不断扩充宅院,而家道败落的叶姓邻居不愿将自家的井让给康家。康家虽已是有钱有势的豪门大族,并未强取豪夺,而是在很长时间里与叶家和睦而居,水井也长期为全村人所共同使用。这种不仗势欺人、友善待邻、化解矛盾的家风,正是传统文化“睦邻友邦”“天下太平”的精彩体现。康家匾额及楹联,多为警句格言体,富含哲理,如:“端洁退让”“敦崇信义”“致中和”“居贵敬”“行贵简”“友以义交情可久,财从道取利方长”“经商结交务存吃亏心,酬酢务存退让心”“商品为轻商德为重审世诚为,人弃我取人取我予乐观时变”“商道无形商道即人道,商品有形商品即人品”“化智为利化利为义贾之根,审时度势诚信至上商之本”“日用务持节俭心,操持务存感恩心”“厚农资商农商皆是本,重信守义信义全在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诚则信,信则交,交则活,活则生财”“经商要有商经经商才能有道,用人先被人用用人方可有度”,等等。无不彰显着崇尚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历史智慧,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等儒家文化对康家家训家风的浸润。中华民族在化解矛盾、创造和谐的实践中形成的这些宝贵思想财富,对于我们当今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努力做到平衡共赢、保持和谐、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教化意义。

(二)优秀的家训家风坚定文化自信

从某个角度说,中华优秀的家训家风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及表现,已物化在中国古建筑上的匾额和楹联上。康百万庄园楹联“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润物无声自强不息”中蕴含《易经》中倡导的两种美德,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及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美德。《易经》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康家用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润物无声自强不息”这一楹联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教化着康家后代。可以说,“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就是《易经》留给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家训,中华民族正因为具有这两种民族精神,才能在历经忧患、历经灾难、民族面临危机之时,始终自强不息,坚忍不拔走出逆境,才成就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文物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折射出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恒久魅力,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让文物说话、让中国古建筑上的匾额和楹联 “活起来”成为中国好故事的讲述者,使中华文化贯通古今,既承载、传承历史,又连接、服务现实,能大力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对推动形成爱国爱家、崇尚勤俭,向上向善、注重养德、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具有重要的现实教化意义。

猜你喜欢
康家匾额家训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乃琼寺旧藏匾额“灵口远徼”考释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璿题云榜 景以名传 清代避暑山庄里的匾额与楹联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匾额下的刺猬
抢亲
家训伴我成长
花行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