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元昕 刘语晗
2014年,在郑州罗庄城中村改造项目考古工地清理出一座隋代墓葬,出土墓志一合。墓志系青灰色石灰岩制成,盖呈长方形,长52.3厘米,宽41厘米,边沿厚6厘米。自右向左篆书“魏尚书仆射郑君墓铭”。墓志石呈长方形,长52.3厘米,宽41厘米,厚6厘米。志文楷书,书于界格内,共19行,计282字。除个别字漫漶泐损外,总体保存较为完好。试加标点,录文如下[1](封三):
故魏侍中尚书右仆射郑君墓志
君讳仲明,荥阳人也。世德世禄,门阀门风,详诸素碑,可略云也。祖玄,阳武靖侯,驰声上国。父永,豫州刺史,流咏下民。公早擅奇姿,夙标令问,基宇宏邈,器识渊远。魏政侵微,奸徒孔炽,镇静方俗,尤俟尊贤,以公德重望高,就拜本郡太守,大都督,安平县开国侯。尔朱荣以建义之年,拥徒据洛,迁逼神器,熏灼生民。公于是戮力匪躬,乃心王室,斩凶魁之使,燔僭逆之书,气耸凝霜,精贯白日,既而孤城杀翮,涸浦解鳞,奄肆蚊蚋之心,遂逢蝼蚁之害,虽臧洪之在东郡,望此非难,阳瓒之据滑台,方斯未远。赠侍中车骑大将军、尚书右仆射、仪同三司,并、雍、回(?)州刺史。粤以隋大业六年十一月廿三日葬于合阳之原,乃为铭曰:
洪原溯□,层构迢峣。降诞英彦,命世建标。戎图处(?)奋,文思龙雕。人事几促,天祜何辽。名随风远,身共烟消。生兮易谢,魂兮难招!(最后14字刻于志石侧面)
有明确纪年的隋墓在郑州尚未发现,该墓墓志虽简略,墓主却出自荥阳豪门郑氏,北魏中书令郑羲是其从祖父,中书令郑俨是其从弟。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研究价值。
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定姓族”时确立了郑氏海内四大族之地位。志文曰:“祖玄,阳武靖侯,驰声上国”。史书无仲明祖父传,可补史缺,结合《魏书·郑羲传》“羲从父兄德玄。显祖初,自淮南太守,拜荥阳太守”。志载“父永豫州刺史”,史书无载,可补史缺。史传“祖育弟仲明……为从弟俨所昵,除荥阳太守”。可知郑仲明一门自祖辈开始便统治荥阳郡,为历任荥阳太守,其在荥阳郡的声望与地位在北魏时期是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的。
河阴之变后,胡太后身边的幸臣郑俨“走归乡里”至荥阳郡,《魏书·恩幸传·郑俨传》载:“俨从兄仲明先为荥阳太守,至是,俨与仲明欲据郡起众。”可知一是因为同一家族,两人关系密切;二是因为在北魏王朝统治时期郑氏在荥阳的政治地位稳固,势力壮大,荥阳郡是郑氏一呼百应、便于操作的地方。
志文载“公于是戮力匪躬,乃心王室”,便是指郑仲明与郑俨“据郡起众”,讨伐在洛阳的尔朱荣一举。志文载讨伐过程较为晦暗,“既而孤城杀翮,涸浦解鳞,奄肆蚊蚋之心,遂逢蝼蚁之害,虽臧洪之在东郡,望此非难”。但仍可看出仲明、俨是孤立无援,又遭内乱,终于兵败身死。从以上可推知,两人起众并不得人心,缘于“郑俨污乱宫掖……为四方之所厌秽”,又从仲明“为从弟俨所昵”,可知其也不是正直之人,故被城民所杀。与史书“俨后归之,欲与起兵,寻为城民所杀”和“俨与仲明欲据郡起众,寻为其部下所杀,与仲明俱传首洛阳”相符。
郑仲明兄弟共五人,长洪建、次祖育、三仲明、四季亮、幼季明。景明二年(501年),咸阳王元禧谋反被杀,郑洪建时任太尉祭酒,因“同元禧之逆,与弟祖育同伏法”。“季亮弟季明,释褐太学博士……武泰中,潜通尔朱荣,谋奉庄帝。及在河阳,遂为乱兵所害。”
洪健“长子道门,仲明初谋起义,令道门说大都督李叔仁于大梁。叔仁始欲同举,后闻庄帝已立,叔仁子拔江乃斩道门”。
在北魏时期咸阳王元禧谋反、尔朱荣叛乱两起政治事件中,郑仲明兄弟五人中有四人及其侄均死于非命。这些政治事件都不同程度地给荥阳郑仲明一族带来了灾难,人员凋零,以致家族势力迅速下降,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的煊赫成了过去。仲明死于528年,80多年后的610年,后人始将其骸骨葬于荥阳了事,只不过铭文过于简单,这可能与时过境迁,仲明后代不昌有一定关系(仲明长子也死于建义之年)。
但在政治事件过后,又因北魏时期的姻亲政治受到追封。“仲明兄洪健,李冲女婿”,皆因“李冲贵宠”,在建义初,魏孝庄帝“以仲明舅氏之亲,其弟与谋扶戴,仲明之死也,且有奉国之意,乃追封安平县开国侯,邑七百户,赠侍中、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雍州刺史”。志载为“尚书右仆射”,可订正史书记载之误。
墓志载:“尔朱荣以建义之年,拥徒据洛,迁逼神器,熏灼生民”。这正是让北魏统治者和王族贵戚命丧黄河,王朝分裂成为东魏、西魏的著名历史事件“河阴之变”。
北魏孝明帝元诩 (516年—528年在位)即位时,年仅6岁,其母灵太后胡氏临朝称制,胡太后于孝昌元年(525年)摄政后期,重用了一批无德有才或无德无才的大臣,其中郑氏家族第三十一世郑俨以 “容貌壮丽”深受胡太后宠爱,权倾朝野。“郑俨污乱宫掖,势倾海内;李神轨、徐纥并见亲侍。一二年中,位总禁要,手握王爵,轻重在心,宣淫于朝,为四方之所厌秽。文武多解体,所在乱逆,土崩鱼烂,由于此矣。”胡太后听信佞臣,惨杀孝明帝的亲近者,与亲生儿子争夺最高权力,孝明帝深感处境危险,向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势力壮大的尔朱荣求援。“魏肃宗亦恶俨、纥等,逼于太后,不能去,密诏荣举兵向内,欲以胁太后。”尔朱荣的女儿是孝明帝的嫔妃,女婿有难,岳父当鼎力相助。但孝明帝行事不密,被灵太后察知,“郑俨等竦惧,遂说太后鸩帝”。武泰元年(528年)二月,胡太后竟毒杀年仅19的亲生儿子孝明帝。“时论咸言郑俨、徐纥之计,于是朝野愤叹。”
胡太后鸩杀皇帝之举给了尔朱荣举兵的口实,尔朱荣与洛阳“家有忠勋,且兼民望”的元子攸达成了反胡太后及拥立其为帝的共识之后,自晋阳起兵,以讨诛郑俨为名,讨伐胡太后,称兵“入匡朝廷”。胡太后命李神轨为大都督率兵拒敌,别将郑季明、郑先护扼守河桥,武卫将军费穆屯水平津,以卫洛阳。兵至高诸时,元子攸与其兄元劭、弟元子正潜渡赴尔朱荣军所。郑先护素与元子攸相善,闻其渡河,便与郑季明开北中城投降,费穆亦早已款通投降。尔朱荣兵渡黄河至河阴,元子攸践祚称帝,是为孝庄帝。朝廷百官六神无主,只得“奉玺绂,备法驾,奉迎于河梁”。而灵太后的佞臣们四散逃窜,胡太后以出家为尼以求自蔽。原武卫将军费穆向尔朱荣建言:“若不大行诛罚,更树亲党,公还之北之日,恐不得度太行而内难作矣。”于是,武泰元年(528年)四月十三日,尔朱荣诱引“迎驾百官于行宫西北,云欲祭天”。等百官集齐后,尔朱荣斥责百官贪虐,不相匡弼,致使天下丧乱,明帝卒崩,下令全部杀死。沉胡太后及幼主于黄河,杀王公大臣两千余人,将在洛阳的王族屠杀殆尽,史称“河阴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