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陶
内容摘要:本文以我国1979-2016年的经济数据为样本,采用HP滤波方法和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研究分析了京津冀经济周期同步性,通过研究取得的京津冀经济周期区制特征等相关信息,结合相关理论为解决现存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 经济周期同步性 差异性
区域经济周期同步性测度方法选择
(一)HP滤波法
HP滤波法受到大多数专家学者的推崇,按照该理论的标准,经济变量不会长久恒定同时变化也有一定规律。yt(时间序列)主要构成部分包括gt(趋势部分)和ct(周期部分),用公式表示为yt =gt+ct,t=1,2,...,T。HP 在对称的数据移动平均方法原理指导下设计滤波器,该滤波器yt和gt以及ct满足公式:
式(1)中大括号里多项式的第一部分是ct,第二部是gt,为正数,即平滑系数。HP滤波属于高通滤波器范畴。
很多学者在进行经济周期研究时都将HP滤波作为首要选择,主要是因为它不但具备非线性随机趋势的特征,同时波动较小。不过,它的负面问题也同样不可忽视,例如针对平滑指数λ值的实际取值,经常会出现和理论取值有较大差异的情况,现实经营过程中可以发现,如果在研究时采用月度数据,那么λ值取为129600,可是如果采用季度数据,情况则有所不同,此时λ值取为1600,数据为年度数据时,则λ值取为100。
(二)拐点法
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由Hamilton(1989)首先提出,最初是用来描述美国经济周期,现在已经是大多数学者研究经济周期的首要选择。第一步设定均值模型结构:
京津冀经济周期同步性实证研究
(一)测度指标与数据定义
1.测度指标的定义。如果要确保经济周期研究正常开展,首先是完成指标选择。Taylor (1999)指出经济体的经济发生变化,因此表示偏离程度时选择测度经济波动,根据权威机构的观点,经济波动可以通过GDP(总产出)、贸易量、收入等方面来反映,其中GDP指标反映经济波动现象最为常见。本文也不例外,在研究京津冀以及全国经济周期波动时,选择GDP指标。
2.数据定义。本文采用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包括1979-2016年的全国范围内生产总值年度数据。同时在研究时需要将数据进行平减处理。
(二)实证研究
1.基于HP滤波法的实证研究。首先要发挥HP滤波法的作用,提取京津冀经济的波动成分,然后划分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周期波动成分序列,划分为北京(CLNY1)、天津(CLNY2)一组,北京、河北(CLNY3)一组。以及河北和天津一组,然后进行相关性分析。选择相关系数方法来计算京津冀三地经济周期波动成分的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可以发现CLNY1、CLNY2经济周期相关系数第一,是0.7102,CLNY1、CLNY3第二,是0.7001,CLNY2、CLNY3第三,为0.6797。所以,京津冀的经济周期存在差异。选择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分析其差异。
2.基于MS-AR 模型的周期區制状态。构建二区制的MS-AR模型,分析上述三地区经济周期的区制阶段及特征,其中北京、天津、河北的分析结果如表2-表7所示。将京津冀的经济增长率进行区制检验,发现它们的二区制性质都很明显。在区制转移概率矩阵里,可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扩张”区制较为稳定,另一方面在时间方面,它们的“收缩”和“扩张”区制内存在不小差异,“扩张期”往往可以在长时间内保持不变。不过它们的差异也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天津市的经济增长速率超过了北京和河北,“扩张”区制内增速为0.1273,“收缩”区制内为0.0573 。因此,在二区制性质方面,京津冀三地增长率都较为显著,另一方面其差异性也不容忽视,就“扩张”区制内持续期和自身维持概率而言,河北省低于北京和天津两地区。
(三)京津冀区域与全国经济周期同步性比较
本部分深度研究京津冀区域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分析对象为京津冀区和全国范围,对比分析二者的详细情况。在分析过程中,具体的方法和步骤都和上一研究一样。图1 为京津冀区域与全国经济周期运行情况。图1 所示,在经济周期波动方面,京津冀区域与全国并无差别。把京津冀区域按时间划分为四大阶段,分别是1979-1982、1983-1991、1992-2000、2001-2016;然后把全国经济周期也分为四大阶段,分别是1979-1982、1983-1990、1991-2000、2001-2016。然后在理论模型(1)的辅助下,计算京津冀区域与全国经济周期波动成分相关系数,结果为0.9368。分析结果为:由图1可知,京津冀与全国的经济周期保持较高的同步性,只是在局部二者间有一定的差距(如1995年-2014年),京津冀地区和全国的经济周期的经济波动波幅都较大,稳定性较差,京津冀经济周期波动与全国在总体上保持较高的同步性(上升幅度与下降幅度基本一致);从近20年来看,京津冀在经济增长率方面要普遍高于全国,究其原因,是由于该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领头羊,政策上的投资较多,经济发展速度快。
影响京津冀经济周期同步性程度的原因
产业结构差异性。河北省第一产业比重最高,北京和天津则刚好相反,它们所占比率较高的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于北京来说,第三产业是其发展的命脉,天津市则呈现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分伯仲的现象,河北省则以第一、二产业为主导。第一产业增长率比较稳定,这是由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所致,第二产业的波动性大,因为工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前提,加之第二产业所占比率较高,因此波动在所难免。另一方面,外来冲击对第三产业影响有限,这是其波动性较小的原因,由于这些原因,河北省的经济周期波动程度较大,北京市较小,天津市的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的差距较小,因此经济波动也介于上述两地区之间。综上所述,就经济周期的同步性而言,河北省和北京市较弱,北京市和天津市较强。
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对GDP贡献度的差异性。分析消费占比可以发现,北京市近几年呈上升势头,河北省和天津市的变化则刚好相反。同时,北京市投资占比变化趋势是逐渐减少,而河北省和天津市也是刚好相反。然后,综合比较消费占比和投资占比发现,在京津冀三地,后者大于前者,所以可知该地区投资占比对于经济波动的影响更大。同时,北京、天津、河北的投资结构各有不同,主要表现为:对于河北省而言,投资的重点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次之。北京和天津则刚好相反,投资以第三产业为主,例如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等,与此同时,在最近几年,北京和天津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第二产业转移现象,加剧了该区域内投资结构的差异性,这也是导致该区域内不同地方存在产业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
经济政策的差异性。京津冀不同地区财政政策方面存在差异。经济政策往往可以从宏观层面对经济稳定性带来一定影响,就货币政策而言,该区域内基本相同,并无明显区别,财政政策的不同是导致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经济周期存在一定差异的主要原因。最近几年,虽然国家一直提倡并打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口号,不过协同发展更多还局限于宏观层面,并没有实际落实到位,具体表现在国家政策往往会重点倾向给予北京和天津两市较大的优惠力度,而河北省相对于这两市来说所得到的政策优惠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和天津两市自然创造了更多的“净财政收益”,所以北京、天津的经济周期 “扩张期”持续时间往往长于河北省,二者的发展趋势也较为一致,与此相对应的是河北省经济周期的同步性相对来说较弱。
政策建议
第一,改善河北省的产业体系,重视该省份第三产业的发展,引导更多投资流向第三产业。河北省之所以经济周期同步性强度不如北京和天津,主要是因为产业结构的差异影响。主要表现在,在该区域三个地方,河北省的第一产业比重最高,因此农业对河北省带来的基础性影响十分明显;第二产业在河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最为明显;第三产业获得了发展良机,对于提升河北省产业整体布局的科学性有显著作用,但该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整体水平有限。分析北京天津产业结构差异性存在的原因可以发现,主要是因为它们之间都有各自的资源优势和劣势,并且北京和天津的资源分布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北京和天津不同产业的投资额存在不小差异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北京在于技术、资金等方面具有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河北省发展优势则主要集中在资源方面,这也是河北省第二产业发展规模在三个地区中是最大的主要原因。综上,为了保证日后的发展,河北省需要针对现有的投资结构做出针对性调整,把第三产业作为投资重点,逐步引导更多发展资金流入到第三产业,例如旅游业、金融业、高新产业等。
第二,给予河北省更多的政策支持,从财政方面积极将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政策落实到位,让该区域的协调发展成为现实。首先,建立针对京津冀三地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严格贯彻落实。就现在的发展状况而言,国家税收主要倾斜区域是北京和天津,但河北省因为整体发展的水平有限,和北京天津相比,它对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拥有更高的需求度,所以,要在日后的发展中从政策方面对京津冀三地一视同仁,避免出现只重视北京和天津而忽视河北省的现象,从政策方面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其次,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区资源共享,实现资源互补,提高资源利用率。目前,因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也参差不齐,绝大多数总部位于北京和天津的企业都开始有所行动,把河北省作为生产基地转移的目的地,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重点考虑如何在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区分享企业生产所得的税收筹划,所以,政府要发挥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引导京津冀地区财政机制的形成,促进该区域的协调发展。
第三,为经济周期平稳运行提供必要支持。首先,为经济发展制定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按照所处的宏观环境和相关要求,在实际发展中根据需要不断调整京津冀地区的发展蓝图,始终以绿色发展为指导原则,数量和质量兼顾,确保该地经济的平稳运行;其次,要集中资源确保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长期稳定,同时积极投入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在实际分析我国具体情况后适当实现总需求的提高,倡导实体经济在竞争中重夺优势地位,尽量保障京津冀地区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再次,强化创新意识,努力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除此之外,对于空间层面来说,充分发挥区域联动理念的作用,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为京津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找到新的出路,针对第三产业的创新发展投入更多资源,而且兼顾加速新技术和传统产业的结合,创造更大价值。
参考文献:
1.蔡国兆,彭友.京沪高铁将改变中国区域经济格局[J].广东交通,2006(2)
2.許林海.区域经济格局变动与辽宁经济运行[J].现代经济信息,2012(22)
3.许林海.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动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1)
4.杨东亮.吉林省区域经济格局特征识别及其演变过程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2)
5.德吉央宗.西藏优化区域经济格局基本思路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6.高新才.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巨变与开发新秩序——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回顾与展望[J].社科纵横,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