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然
今年因台风等恶劣天气导致的洪涝灾害十分严重,还罕见地波及到我国的内陆省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失。山东省政府对灾后重建异常重视,并对灾区群众的医疗健康,尤其是容易被忽视的心理疾患关怀备至。
7月中旬,山东省卫健委对从各地市医院抽调上来的百余名心理医生进行集中培训,邀请中国健康研究所的心理学专家郑先生主讲创伤后应激障碍专题。郑先生是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兼医生,理论和临床经验丰富。简短的开场白后,他说,创伤应激障碍的英文缩写是PTSD,它的前身是战争综合征。
二战结束后,很多在集中营幸存的犹太人都得了一种叫音乐恐惧症的可怕的怪病。他们尤其害怕听贝多芬和瓦格纳的乐曲,有人甚至在听两位音乐家的乐曲时出现昏厥和癫狂,有人会放声大哭并顿时失去理智。原来,他们在集中营遭受纳粹动刑迫害时,为了掩人耳目,刽子手们就播放贝多芬和瓦格纳的音乐(因为希特勒喜欢他们的音乐),声音放的很大,为的是盖过受害人凄厉的喊叫。痛苦的经历在幸存犹太人心里留下无法愈合的心理创伤,连声音的触碰都会令伤口流血不止……当时人们称这种心理疾患为战后心理综合征。
其实,战后心理综合征属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种,又叫创伤后压力综合征、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重大打击后遗症等,统属创伤后应激障碍范畴。指人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后遗症。这些经验包括生命遭到威胁的残酷战争或重大自然灾害、严重物理性伤害、身体或心灵上的胁迫。
郑先生表示,如今造成大范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是地震、洪水和战争、恐怖袭击,前者是天灾,后者是人祸。
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十多年,精神的余震仍驻留在亲历震灾的四川人民心里,很多人一听到“地震”二字,还眼前发黑,心里发颤。据统计,经历地震的成年人中有32%至60%的人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而未成年幸存者中这一比例高达26%至95%。
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他们对地震灾害的研究也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日本心理学家发现,每次大地震后,一般需要一年的时间灾区民众的心理应激状况才能基本趋于稳定,但创伤后应激反应将在一年半后才会凸显出来。而根据地震对个人造成的损失伤害程度,许多人可能将出现长期的心理症状。23年前的日本阪神大地震的幸存者在最开始的几周经历了恐惧、焦虑、悲痛等情绪后,一些人陷入了麻木状态。直到许多年过去,他们纷纷诉说自己一直承受着慢性疼痛和抑郁情绪的煎熬。经历了东日本地震的7至11岁孩子,在三年后,超过三分之一的人仍然显示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他们更容易焦虑、失眠,14%的孩子会强迫性地回放灾难发生时的场景;7%的孩子无法回忆出自己亲历的痛苦记忆,并在行为上避免当时做过的事;病情更严重的孩子即使面对捧腹搞笑视频也无动于衷。而在中国汶川震后一年至两年半的时间里,当地中学生罹患不同程度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比例高达9%至65%,令心理医生颇感震惊。
除地震幸存者之外,目睹灾害的救援部队官兵、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等也可能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汶川地震后,包括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在内的大量救援人员从全国赶往现场,工作难度大、时间长,身心均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我作为心理医生直接参与了对近两千名参与救援的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的问卷调查,发现有4.25%的人确诊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部分志愿者在之后几个月内无法关灯入睡,在震后数年仍担心头顶的吊灯或房顶瓦片会掉落,这些都是创伤后需要长期心理重建的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臨床表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是反复体验创伤。表现为经常重温过去的创伤经历,做噩梦;有令人恐惧害怕的想法。其次是回避。表现为远离可以勾起创伤经历的场所、事件或者物体;回避与创伤相关的想法和感受。这些回避行为可能干扰患者正常的社会生活与学习。第三是高度警觉和过度反应。表现为容易受惊,被吓;感觉紧张,提心吊胆;睡眠障碍;容易激惹、愤怒。最后是认知和情绪上的症状。表现为难以记住创伤性事件的主要特征;关于自己和世界的消极想法;歪曲的感受如内疚或自责;丧失生活情趣等。
郑先生说,由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毕竟有限,普通人可以按以下的要点来为自己或身边人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自诊、出诊。具体做法是,回顾创伤经历,是不是在灾难或事故中幸存,在超出自我控制的事件中,经历或是目击了躯体威胁;二是对创伤有强烈的无助感,感觉恐惧;三是在创伤后,是否经历过闯入、回避、高唤起及社会功能减退。闯入是指即使你不想,但是创伤事件的情形也会以梦或图像,甚至类似影视画面的形式出现在你的脑海中;回避是想拒绝任何与创伤相关的人或事物;高唤起是过分警惕及敏感,细小的事也会引起情绪反应或发怒;社会功能减退是觉得没人能够理解自己,会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出现矛盾,无法维系一段感情等。如果上述情况都具备了,那就基本可以判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应该及时地去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治疗康复。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程因人而异,有些人半年内逐渐康复,然而有些患者可能要用很长时间,甚至症状呈慢性、渐进性发展。美国有研究显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7.8%,其中女性的比例是10.4%,男性是5%。
该病的治疗主要采取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式。着重对患者提供支持,帮助其提高心理应对能力,令其不良情绪及时得以宣泄,以利于其疾病的恢复及痊愈。
根据人体成像技术显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普遍都有着海马体受损症状。海马体是人脑中控制学习认知和记忆的模块,所以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认知和记忆力都会受损。不过好在海马体损伤是可逆的,通过记忆力恢复治疗,损伤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恢复。
郑先生最后说,由于有超过60%的症状相重叠,所以在临床诊断上创伤后应激障碍与抑郁症极易混淆,导致四分之一以上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被当作抑郁症治疗。那么,在临床诊断上如何将二者区别开来呢?
了解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表现后,我们再来看看抑郁症的三个特征。它们是:持续的心境低落、持续的兴趣减退和持续的精神疲乏。创伤后应激障碍与抑郁症的共同表现是,持续的心境低落和兴趣减退。仔细分析,它们还是有着显著区别的。
首先是抑郁症伴有持续的精神疲乏,而创伤后应激障碍没有。在病程标准认定上,抑郁症的症状连续持续两周便可以下诊断,而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在创伤后的一个月内持续出现症状才能做出初步诊断。在排除标准上的要求是,抑郁症的诊断必须排除丧亲、经济破产、自然灾难的损失、严重的躯体疾病或伤残等重大事件。也就是说,抑郁症必须是在没有任何重大事件的征兆下,持续出现的情绪低落。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首要条件就是个体接触了死亡威胁、严重的创伤或性暴力。也就是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前提是必须有创伤事件。
编辑/吕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