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彧馨
摘要: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教学体系程度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幼儿教育的主要性认知也在逐渐深入,因此不断有人提出新的教学方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便是其中的一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不仅可以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然习得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当前,我们积极开展了课程游戏化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对于课程游戏化的推进,还有好多环节亟需提升,才能更好地提高课程游戏化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反思
站在幼教改革的潮头,放眼四周,真可谓浪起潮涌,风起云动。早有先行者——安吉游戏蜚声国内外,更有项目园千帆竞发。聚焦我园的课程游戏化实践:我们结合本地实际、园所发展水平、幼儿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没有简单模仿照搬、一蹴而就。我们心中明白,实现课程游戏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耐心,需要努力,更需要智慧与行动。所以只有下决心主动去“改”,才有可能逐渐获“变”。
一、改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保证游戏时间。
“改”之前:上午9:30,应该是游戏活动时间了,可是许多班级还丝毫没有游戏的迹象。走进某个大班,看见有的孩子还在埋头作画,有的在整理画具,有的则坐在位置上等待。老师说:今天绘画活动,30分钟不够用,等孩子们画好就玩了。这显然是老师的一个借口,真正挤占游戏时间的原因是老师认为组织一节集体教学活动要比开展游戏轻松很多,或者是认为操作性学习活动比游戏更重要的固化思维导致的。
“变”之后:我们根据《指南》、《綱要》精神,只在每天上午、下午各安排一节集中教育活动活动,保证更多的时间用于幼儿充分游戏。怎样才能让新的改革不流于形式呢?幼儿园通过园务计划,教学计划、班级计划、周计划层层落实,明确规定幼儿每天要有2小时以上的游戏活动时间,每天还要保证1小时以上户外游戏时间。充分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真正做到把游戏还给孩子。教师的时间观念也增强了,挤占幼儿游戏时间、过渡环节让幼儿的消极等待的现象减少了。即使遇到操作性强的学习活动,也会灵活转换学习场景,并非一定要通过集中教育活动来完成。比如绘画,孩子们便是在美工区完成,较灵活地运用了延伸学习的时间,让游戏得到保障,同时也让游戏区得到高频率的使用,教师也从原来被动地去划分游戏空间转化为现在主动地根据需要,将桌椅、开放的游戏柜合并或拉开调整区域设置,拓宽了自主游戏的空间,增强了开放游戏的机会和条件。
二、改方式,变管束为放手,倡导游戏自主。
“改”之前:户外活动,孩子们正在玩攀爬游戏,有的卯足劲踩着攀岩墙往上爬,有的堆着轮胎往上爬,玩了一会儿,教师拎来一架竹梯,一端放在地上,一端架在垒高高度大约80厘米的轮胎上,倾斜度约30°,让小朋友从竹梯上爬上爬下。这富有挑战性的游戏立刻吸引了孩子的兴趣,孩子们蜂拥而上,教师见此状慌忙制止,连喊带拽地叫停几个男孩等会儿再爬,并不停地提醒竹梯上的孩子脚踩稳,手抓牢。这一司空见惯的游戏情形似乎在老师的鼓励、陪伴、指导中也是愉快的,但也不可忽视的是教师存在着不放心、不放手、高控制,尤其是组织户外游戏,对安全的高度管束影响着“把游戏还给孩子”这一理念由里至外的改变。
“变”之后:自从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以来,我园相继通过培训、学习、研讨等途径,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观念,其中就游戏如何放手?放手之后要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展开多次研讨,并通过实地观察幼儿游戏情景,举实例、说经历中分享惊喜发现,逐步领会放手游戏的真正内涵。如:还是一次户外活动的攀爬游戏,不过这次的游戏材料相对丰富些,投放有桌子、平衡凳、小竹梯、轮胎、沙袋等,老师游戏前跟孩子们讲了内容和安全要求,然后就退到幼儿身后观察孩子。没有老师的帮忙,孩子们各自为阵了一会儿便自动结成伙伴抬的抬、搭的搭、堆的堆,当中也出现了幼儿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也有搭建不成功的时候,他们会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老师没有立即干预进去,只是给了一些建议让孩子们自己再想想办法。于是孩子们又折回去继续尝试搭建,并成功完成攀爬造型。游戏时,孩子们也不受干扰,自得其乐。
三、改策略,变统一为自主,应用游戏教学。
“改”之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集体教学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形式。按照惯例,教学内容是通过上课的形式实施的。要上课就要先备课,备课备什么?绝大部分教师会依赖教材、统一教案,然后照本宣科,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关注的是完成教学统一进度,至于是否从幼儿主体学习需要思考活动的趣味性、多样性、有效性,教师的关注度偏低。
“变”之后:虞永平教授在指导课程游戏化时强调集体教学活动环节尽可能采用游戏方式。参悟其中要义,集体教学活动应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寓教于乐,使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有更多游戏般的体验。为此,我们要求教师精心编制各种教学游戏,灵活指导各种性质和形式的游戏,让幼儿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习效率。那么教师有实践变化吗?以一节数学活动《分月饼》为例,没有事先通知推门听课,孩子们正在探究通过分月饼学习二等分。大致流程设计为自由探索——交流发现——二次探索、验证——总结、得出结论——迁移经验。材料准备有圆形纸若干;等腰梯形、等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纸若干,不同形状的食品盒若干,剪刀、记号笔。整节活动以游戏串连、递进,教师讲的少,只是在必要的假设提问和总结结论时点拨提升幼儿的原有经验。孩子们始终保持着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一次次探究游戏中积极动手、动口、动脑,满足了幼儿的游戏需要。并在一次次挑战中获得新认知,丰富新经验,促进了幼儿的情感,态度以及与同伴合作等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早期教育》期刊——《课程游戏化的意义和实施路径》 虞永平 2015.03 《早期教育》编辑部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2002.04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李季湄 冯晓霞 2013.03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