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四维一体”教师研修模型创新研究

2018-12-24 10:00王艺儒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模式创新互联网+互联网

王艺儒

【摘 要】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互联网+教育”也成为了行业热词,由此涌现出大量的网络教育平台和翻转课堂、MOOC等新型教育模式,随着教学实践和研究的深入,“互联网+教师研修”成为新时代教师发展的方向。文章结合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的教育实践,在“研学共振”的核心理念引领下,设计构建“四维一体”的教师研修模式,并从全区进行应用实践,为适应未来“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教师研修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师研修;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8)012-028-04

依托“互联网+”创新教师研修模式的必然性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而“互联网+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场带有革命意义的时代变革。无论是课程设置、教育目标、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还是教师培训、研修方式都将随之发生巨大变革。针对这一理念,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实践和“互联网+教育”的尝试[1]。

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作为集教研、科研、师干训、课程及信息化五位一体的综合教研机构,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研修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十二五”期间,通州区以建设“三通两平台”为契机,完成了通州区教育网络硬件环境建设;“十三五”以来,积极探索信息化在软件方面的应用,开通“通州教育云平台”并推广应用,云平台在服务师生获得、互联互通、大数据等方面独具创新性,通过平台可以一站式解决网络研修、各级各类平台互通、资源获取、办公自动化、大数据积累分析、教师在线服务等需求。与此同时,在研修中心内部的幼教部、技术活动部和初中部搭建网络直播间,多渠道、多层次探索网络互动教研的创新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四维一体”教师研修模式实践

研学共振是通州区研修中心工作的核心理念,而“系统性教研”是研学共振理念下的研训实践的创新路径,“创新”被排在国家五大发展理念的首位,依托“互联网+”开展研学共振、系统教研的创新是时代的使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通州区以此为创新步伐,以实践落地为目标,构建了四维一体“研学共振”研修模型,如图1所示。下文围绕其内涵进行阐释。

1.场域集成式同频共振

依托通州教育云平台这一核心纽带,集众多活动于一体,实现场域性集成式的同频共振。同频共振研修最大的特色在于让处于不同地域的老师借助平台介绍经验、互相协作、取长补短、高效完成任务,具体表现形式有:在多种不同的场合下开展线上线下课例观摩活动、优质资源共享交流互动等。借助互联网的强大优势,在线交流平台可同步记录研修过程视频、教师研修数据、优质研修资源汇聚。

同频共振研修不受过多条件限制,在网络上组成一个教研合作体、学习共同体,同频共振使跨越空间限制的研修成为了现实。这种数字化研修环境提供大量支持交互研修的资源与工具,从技术、资源和环境的角度丰富了教师群组交互研修的维度[2]。这种教研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参与人员广泛,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界限,缩短了距离,拓展了空间,是一种省时、省力、高效、灵活的载体。目前,同频共振已经在初中全学科开展实践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个性集成式异构共振

个性化的内容普及,是互联网创新发展的趋势,个性集成式异构共振是通州区促进教师个性研修的主要模式。利用通州教师研修网,为研修中心每位研修员建立个人空间,将个人的个性化教研经验共享,同时利用智能服务平台将学生个性测评数据分析报告反馈给教师,作为教研的依据。

基于个性化异构共振研修模式,各学科积极开展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探索。在初三化学研修实践上,针对选考生和会考生,进行了“化合价”“化学式”两节基于网络的同课异构研究课;在初中数学研修上针对区直和农村校生源进行“四边形复习课”的同课异构研究。这种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真正体现了个性需求导向下的研修模式转型,加强了教师积极研讨的意识,提高了教师对新时代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领悟力。

3.共识集成式迭加共振

“互联网+”时代,如何能聚焦学科共识内容开展迭代式教研,也是目前亟待解决和努力的重要方向。当前,通州区在通州教育云平台开辟了“一课一网”的功能模块,以课标中的知识框架为蓝本,按照科学的思维逻辑规律把各学科知识分成一个个主干知识体系,将这些共识性的知识点汇集制作成一个个网页,纵向的各级知识点之间层次分明,横向的各类知识点之间联系贯通,拓展延伸,为教师研修提供了很好的主题资源。

教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实践,注重研修的迭代式创新,视频会议系统很好的发挥了作用。基于研修网上的优质资源,融合线上的会议系统,整合语音识别、资源共建共享等形式,将诸多互联网形式迭加使用,形成了共识集成式迭加共振研修模式。通过利用各种途径提高网络教研的使用度,会使得改进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的效能提高[3]。在之前的实践中,以大型学科公开课研讨和学术研讨为基础,聚焦资源迭代更新,完成了很多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效果。

4.碎片集成式过滤共振

“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媒体如手机、Pad、电脑等不胜枚举,研修员有效利用这些媒体手段,将传统的整体教研内容打破,依托碎片化的形式,如微课、微数据、微文等,开展碎片式研修,同时结合区域教师需求,真正做到按需施训。这就需要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教育改革與发展的角度对教师需求进行综合分析[4],研修中心开展了“教师专业发展及教研活动现状调研”“万名教师培训调查问卷”等,用真实的数据反映出教研活动现状,滤掉需求的差距,开展碎片集成式过滤共振。

具体实践层面,教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如等车、排队等,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研修学习,依托通州区教育云平台分析各类数据。就研修员和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高效研讨,对高需求的研修活动开展实践,汇聚碎片化研修成果,大幅提升研修活动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互联网+”背景下研修模式创新的效用分析

“四维一体”研修模式的创新探索,紧紧抓住“互联网+”背景下“研学共振”的核心内涵,以提高教师学科素养和实际获得为目标,实现知行合一的共振共鸣。依靠互联网技术手段,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教师研修模式,是有效促进和确保研修效果的一种新途径和新方法[5]。目前以该模型为指导理念,在通州区开展近两年,带来了很好的效用。

1.增强了教师教研获得感

教研不是为了教研而教研,为教师带去“经得住回味”和增强自足、自信与自为的获得感才是研修组织机构的奋斗目标,“四维一体”式的教研大大提升了教师的获得感。

2.促进了教师研修方式转型

在互联网的支撑下,教师的研修方式发生了改变,研修不再局限于一言堂或者光环效应的层面,正逐步走向百家争鸣,个性洋溢的画面。结合互联网的富媒体化、延展性、多工具性,通州研修将逐步转型,实现互联网时代的创新研修。

3.形成了多样化的教研共同体

利用同频共振、异构共振、迭加共振和过滤共振方式,研修机构形成了同学科共同体、同角色共同体、同课程共同体和同课题共同体,切实提升了教师的实际获得,未来也会将教师研修共同体应用于长远的研修学习型组织建设中。

“互联网+”背景下“四维一体”研修模型让教育在保有人文特质的同时,乘借着“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双翼,在弥散的大数据中寻根溯源促进自律性、创造性的教师研修体制[6]的建立,从而形成“为成长而研修”的教师研修文化。未来,研修中心将不懈的借助“互联网+”手段,在AR、VR、人工智能等领域,积极探索,让“互联网+”成为解锁研修创新的密钥。

参考文献

李蕊.“互联网+教育”视域下“O2O”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7,10(10):54-57.

代毅,王冬青.群组知识共享创新视角下教师研修模型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7(06):131-136.

吳筱萌,雍文静,何政权,蒋宇.区域网络教研改进教师专业发展公平感的效能研究——以重庆市某区为案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05):65-71.

贺相春,张兆勤,郭绍青.网络研修社区中教师能力发展迭代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12):117-120.

赵呈领,蒋志辉,李红霞.五要素视角下教师混合式研修模式构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03):110-115+122.

钟启泉.教师研修的挑战[N].光明日报,2013-05-22.

猜你喜欢
模式创新互联网+互联网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基于手机应用软件的幼儿园家园联系模式创新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