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佳蔚
摘要:电力行业特点决定了其涉及到客户、运营等各类数据。无论数据存储,还是信息分析,专业性都比较强。在电力行业推广应用大数据技术,实施效果非常好,有助于提高电力行业服务水平。文章简要分析大数据和电力行业的关系,深入探讨大数据技术在电力行业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电力行业;推广应用
客户用电需求大,使电力行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市场前景广阔,且呈现智能化、现代化特征。依据实际发展情况,科学管理、分析数据信息,并对日常各类业务数据进行深入挖掘,达到良好的电力数据处理效果,通过数据、信息延展,推动电力行业发展。
1 大数据和电力行业的关系
大数据技术是在云计算、物联网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具备分布式、异构性、体量大、不确定性等特征。如图1所示,大数据技术体系。
电力行业运营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生产数据、运营管理数据等,范围广,内容多。明确大数据对电力企业发展的价值,加强数据挖掘、治理,为电力行业发展全过程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2 大数据技术在电力行业的推广应用
2.1分析预测用电需求
充分发挥SG186营销业务作用,根据各类已知数据,构建欠费分析模型,通过监测、分析模型,对用电客户电费回收风险等具备清晰的认识,实施全过程管理。通过这种方式,规避或降低电费回收风险。这种方式还能够对欠费用户进行取证、定位,参考用电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对此类风险客户进行管理,减少电费拖欠情况。采取细分电力客户的方式,帮助电力公司掌握各类客户情况,为其提供差异化服务[1]。
依托大数据技术细分电力客户,解决上述难题。将客户价值、信用情况、潜在价值等作为划分依据。该项工作的价值在于为分析用电规律提供支持,使电力企业对不同类别电力客户用电情况具备清晰的认识。或者,参考用電客户划分结果,对各类用电客户行为进行分析。结合外部供电环境、电力客户分布情况等,为各类型用电客户构建电力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对各类输配电政策进行优化,促进智能用电。
2.2诊断用电异常情况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覆盖范围广、采集数据项复杂、数据存储时间长、业务多元。这使海量数据存储难度增加,干扰系统整体性能,重点数据分析实效性差等。加之,当前窃电方式复杂,防窃电工作困难重重,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提高电压、负荷、用电量等分析效率,才能圆满完成防窃电工作。无论终端接入数量,还是数据采集量都比较大,故障频发,导致数据采集质量差、成功率低,增加现场维护工作难度。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各类数据为基础,依托大数据技术,在线监控电能表、电压互感器、电能计量箱柜等,第一时间获取现场计量设备信息,诊断分析后,提高数据查询、存储、统计、分析效果等,并挖掘有价值的数据。
2.3预测电网负荷
在电力行业应用大数据技术,预测电网负荷,使电力系统运行更加经济安全。其中,借助预测模型能够使预测结果更加精确。这一模型相对比较简单,不仅可以预测用电需求,还能够被用于计划检修工作和智能调度等。根据预测对象,能够把这项工作细分为系统负荷预测和母线负荷预测;根据预测时间又能够把这项工作细分为长、中、短期负荷预测。大数据应用背景下,也要对该项工作进行细分。
气温、地区等外部因素都会影响短期系统负荷,当天气过冷或过热,采暖增加,使用降温负荷。预测短期母线负荷时,也会受地理、气象因素影响。无论夏季空调负荷,还是冬季采暖负荷都会受天气影响。除此之外,太阳能、风能等分布式非统调发电成本也会被折合到负荷侧。其中,地理、气象环境等对分布式发电影响最明显,由此产生母线负荷误差。智能电网的普及,使分布式发电增加,该背景下,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在于对变电站覆盖区域负荷变化情况进行预测,明确未来一个时期的负荷情况[2]。
2.4监测输变电设备状态
电力行业运营发展过程中,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价工作不可或缺。具体实施方法是记录、分类、评价输变电设备运行情况和相关信息等。检修部门把输变电设备运行情况作为依据,提出具体的设备运行、检修方法。获取状态评价相关信息时,运维数据来源广,且具备异构化特点。电力运维中涉及到的各类系统也是基于具体业务需求,平台、应用系统、数据格式等各异,使信息、资源过于分散,异构化特点突出,无论横向共享,还是纵向贯通都很难实现。因电网相对比较复杂,输变电设备又具备分布性特征,状态评价工作要全面性和准确性兼备,该过程中,需要对状态信息、电网运行情况、环境状态等进行全面考量,根据输变电设备以往和当前状态,得出准确的状态评价结果。
3 结语
无论电力企业,还是电力工作人员都要明确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分别在用电需求分析预测、用电异常情况诊断、电网负荷预测和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等方面对其进行应用。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电力资源供应,满足其日常用电需求,使电力企业各项工作更加先进、全面、准确。
参考文献:
[1]范明霞.大数据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 2016(1):143-144.
[2]于仕.大数据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探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7(19):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