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残疾学生送教上门的实践与思考

2018-12-24 10:05马福祥马继忠
赢未来 2018年22期
关键词:送教上门实践思考

马福祥 马继忠

摘要:根据《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受到国家保障,任何人、任何机构剥夺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都是非法的,应该受到社会批判和法律制裁的。残疾人教育“一个也不能少”。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和重视,而残疾人的教育问题也得到了本应得到的关注。特殊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社会人性化程度的标识之一,特殊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需要得到更加充足的重视,从而帮助残疾人更好地提升自我,融入社会,寻找人生价值;共享改革成果,提高生活质量。为切实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教育部等七部委已联合印发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提供了政策保障。各省教育厅也相继联合印发有关“送教上门”的文件。甘肃省积极落实该项政策,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传达,积极开展送教上门活动,并从中获得诸多思考,笔者希望在此文中,能与众同行相互交流,共同进步,供各位同行参考。

关键词:残疾学生;送教上门;实践思考

在有严重残疾学生就读的班级中,教学任务重的教师可能无法在课堂上兼顾教学内容和残疾学生生理特点,普遍适用于健康学生的授课方法对于残疾学生,可能并不通用,甚至有严重残疾的学生可能根本无法接受正常教育,“送教上门”这一方案就被提出并已开始实践。顾名思义,“送教上门”是指,无法适应一般教育方法的残疾学生和根本无法进行正常学校生活的严重残疾学生,由教师亲自前往学生家中,确保适龄学生能够接受教育,使学生教育不因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等原因而中断。“送教上门”是规避严重残疾学生缺失教育机会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社会特殊教育的形式,更使得特殊教育教师身上的责任更重一层。

一、“送教上门”主要内容

在“送教上门”的性质和“送教上门”的方式确定的情况下,“送教上门”关键在于送教内容是什么,送教育、送道理、送康复、送关怀就是构成“送教上门”内容的必不可少的成分。换言之,只有“送教上门”真正包含了这几部分,残疾学生才真正得到了帮助,残疾学生的家庭才得到了真正有效的帮助,教师的价值才得到了应有的彰显,特殊教育行业的价值才得到了更加深刻的体现。

1、送教育

作为“送教上门”的关键内容,送教育是一种结合残疾儿童现状来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的个性化教育计划。送教育关键在于“个性化”,残疾学生之所以需要“送教上门”,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生理和心理素质无法适应普通学校的教学进度,甚至也无法适应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形式,他们需要的是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方法,而“送教上门”使之成为可能。

2、送道理

残疾学生的背后一定有一群无助的群体,那就是他们的父母家人,而家长在残疾学生的发展中更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送教上门”送道理,目的是为了让可能局限于孩子身体情况的家长更多地了解国家政府相关方针政策,及时跟进与孩子生活教育相關的信息,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在明确自家子女的残疾现状的同时,更应该坚定信念,树立信心,做好教育训练,帮助孩子更好的进步,尽量帮助孩子达到人格自立,生活自理的程度。同时进一步向家长传递以下信息:课外教育训练需要学校家长共同承担,在学校提供相应方法的同时,家长不应该置身事外,不应该将学校看做能够对孩子“全权负责”的机构,而是应该积极配合,承担孩子的训练任务。

3、送康复、送关怀

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最重要的区别就是身体健康状况。而有经验的特教教师,在“送教上门”中不仅传送知识,还应该根据学生身体素质,进行“医教结合”,利用自身医学知识,进行康复训练,提供训练技术,向学生父母提供必要的训练器材信息。例如,在甘肃省的“送教上门”的具体实践中,就出现了众多实例:甘肃农村的陈安今年7岁,不幸是一个脑瘫患儿,不会行走,父母文化水平低下,也不知道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学习走路。我们“送教上门”的老师通过实际调研了解到,目前市场上物美价廉的辅助脑瘫儿童行走的设备仍为空白区域,有待补充。于是,我们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老师,就告知了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学习走路,为其制定学习计划,提高家长对于辅助走路仪器功用的认识,并协助家长根据孩子的身材制作“行走仪”,既缓解了学生家长家庭困难的问题,又没有耽误孩子的康复训练。“送教上门”送温暖、送关怀,让家长和孩子在生活质量方面都能用很好的提升。

二、送教模式分析

不同的区域状况甚至不同的家庭状况,都应该因时制宜,设置不一样的“送教上门”模式,以期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笔者根据多次“送教上门”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送教模式。

“1+2”模式:“送教上门”小组一周下乡送教2次,每次3个课时。

“2+1”模式:送教活动要配对2个教师和1个专职司机组成的送教小组。教师教育训练,司机全程服务。

“1对1”模式:1名教师为1个残疾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其康复训练;1名教师对1个残疾学生家长进行教学培训,培训他们基本的文化课授课能力,让他们获得简单的康复技能。

三、“送教上门”后的思考

实践告诉我们:作为特殊教育的补充,“送教上门”有效地弥补了特殊教育缺少个性化的弊端,极大地完善了我国特殊教育模式。

而“送教上门”仅仅依靠特殊教育学校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这项工作长期艰苦,任重道远,更应该依靠残疾人联合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等参与来更好的进行,团结协作,相互配合。而且必要情况下,更应该依靠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提高“送教上门”的公众知名度,获得更多物质以及舆论支持。这样,才能做好,做实这项惠民工程。

结语:在已有的惠民政策下,我们需要的是有一支团结协作、富有执行力、队员素质高的执行团队来保障落实政策,丰富“送教上门”的内容,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送教上门”的模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更需要注意的是,“送教上门”不是特殊教育学校能够但凭一己之力就能轻松完成的,而是需要残联、财政、民政、医疗各部门相互配合,各司其职,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瑞江,季俊昌.培养残疾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J].现代特殊教育. 2009(Z1)

[2] 李晶晶,丁美珍,刘杰.重度脑瘫学生送教上门个别化教育康复方案的制订与实施[J].现代特殊教育. 2017(11)

[3] 董桂林,陈小玲,何志芳.佛山市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教师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 2015(16)

猜你喜欢
送教上门实践思考
试析如何提升送教上门工作的实效性
试论残障儿童送教上门的实践与探索
送教上门的实践探索问题研究综述
融合教育架构下“送教上门”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油田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统筹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材编写的实践与思考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重度残障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的研究
国有企业落实中纪委“三转”要求的实践与思考
微课教学在成人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