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扬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开发和思维能力提升,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实现全面健康发展。本文从核心素养的内涵出发,就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些参考。
2014年3月,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首次出现,相关条款明确指出,核心素养应该处于新课程改革基础地位,是适应教育改革趋势的必要环节,在加快人才培养步伐,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意义重大。从目前来看,核心素养大背景下衍生出了各個学科的核心素养,如语文核心素养、英语核心素养等,如何依照具体的学科特点,开展核心素养培养,是教育部门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该具备和掌握,能够推动自身健康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品格与能力,核心素养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新时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原则应该包括科学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核心素养中核心一词并不单单指知识或者技能,也并非指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态度,而是重点体现在如何运用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需要的思维能力与判断能力,就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涉及各个学科,在不同学科中有着不同的表现,语文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学科化的一种反映,也是个体通过语文学习形成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发挥语文价值,实现自我价值必需的语文能力及语文品格。
二、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充分认识到语文课程在推动学生能力发展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强调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1.关注语言特色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低年级的语言教学应该侧重于字词教学,即语言建构与应用,通过拼音、笔画和工具查阅等方式,完成语言建构工作。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需要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知识的内涵。例如,在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的《葡萄沟》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确保其能够书写,同时利用生字进行组词,要求学生了解文章中各种形容词,如五光十色、茂密等的含义,把握其正确用法,感受其中的比喻句,从中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在学生了解词语的含义后,引导其联系上下文,将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色彩,通过这样系统性的教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可靠指导。
2.强调思维发展
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核心途径,在阅读中学生可以产生联想和想象,将自身代入到文章中,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过,传统阅读教学存在着重记忆轻联想、重知识轻理解的情况,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对话等方式来激发其对于课文阅读的兴趣,必须明确,阅读本身是一种主观性的思维活动,相关能力必须在自主阅读中逐渐培养,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在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往往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字词教学,而实际上,文章学习的核心在于了解其如何对小兴安岭的美景进行描绘,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此来提升其对于文章的理解和认识,使得学生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高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形象,更好地抓住景物的特点。必须认识到,思维的发展能够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也可以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注重审美培养
在小学语文中,语文教材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的关键。从语文教师的角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揭示语文的审美性质,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本身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绪,应该与提升其语文能力融合在一起,不能将其作为一项附加任务,换言之,教师应该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中。例如,在对《山居秋暝》进行教学时,对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三个意象,学生可以展开想象,感受诗人对于淡泊宁静的精神状态。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认知,能够对小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进行提升,配合相应的写作实践,能够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是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能够将语文学科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通过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学生进行个体知识建构及应用,使得小学生可以通过语文学习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作者单位:丹阳市全州学校 江苏】